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是教育的另一条基本规律。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一)人的发展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说,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中,个体在家庭、社会和学校影响下,通过个人的实践,从一个软弱无能的新生儿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思想观点,能独立参加社会活动的社会成员。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即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其中,生理发展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即指身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各系统、各器官)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指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的增强。心理的发展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也包括与之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各种专门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人的心理倾向或意向的发展,如人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品德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共同构成人的发展的统一体。生理的发展,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制约和影响着心理的发展;而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日益复杂,竞争机制渗透到各行各业。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可能产生较大的压力,因此,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关于人的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如孟子讲“万物皆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柏拉图认为“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18世纪以来,内发论者更强调人的发展及其顺序是由人的某些方面的内在因素推动和决定,如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的性本能(Libido)理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内在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教育等的作用。其贡献在于引导人们去认识人的内在力量,研究人的内部需要和内在的发展机制。
2.外铄论。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都持有同样的观点。外铄论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但外铄论者的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否认心理反映的能动性,从而走向了机械主义发展观的极端。
3.实践主体论。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既是人的内在需要与潜能的表现,又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实践主体需要思考、学习、行动,从而使其不仅是外部形象有改变,而且有内在改变,如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人的身心发展。总之,实践是推动个体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二、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人的身心发展不可缺少哪些因素,至今尚无一致的认识。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历来都有各种分歧和争论,其中,影响最广的主要有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一)遗传决定论
1.主要观点
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潜质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他们将人的发展过程视为人的遗传素质成熟、自我发展、自我暴露与展现的过程。
2.代表人物
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高尔登1869年在《遗传的天才》一书中说:“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他的结论是通过对名人家谱的调查而得出的。他从英国的名人(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中选出977人,调查他们的亲属(有血缘关系的)中有多少人与他们同样著名。结果是,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322人也同样出名。而另一个对照组,即所谓的平常人(人数相等),他们的父子兄弟中只有1个名人。高尔顿认为这种显著的差别,就是能力受遗传决定的证明。
美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把人的发展过程完全归结为生物学上的成熟,特别突出遗传的作用,而认为教育和后天的其他影响对于人的发展是无足轻重的。
我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从神学化思想体系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其中,“圣人”是先知先觉者,无需教育;“中民”可导上也可导下;而“斗筲”之性不可移,教也无用。他突出了“先天”“命定”性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也可划归遗传决定论者一派。
(二)环境决定论
1.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受外界影响的结果,确信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起着决定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养育论。
2.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洛克的“教育万能论”。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儿童犹如一块“白板”,他们长大后,是好还是坏,有用还是无用,感到幸福还是痛苦,主要是由他们所受的教育决定的,即“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在华生的眼中,儿童生活的环境就像一个模具,儿童个体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这个模具的形状。在这一点上,华生与霍尔的观点恰好相反。
后来的相关研究认为,高尔顿等人的遗传决定论的证据有许多缺陷,如在进行家谱调查中,有些经过几代间接了解到的资料不甚可靠,特别是对调查对象的环境因素没有认真的分析。而环境决定论完全无视有机体本身的内在条件,将人作为被动的客体来对待,也难免失之于偏颇。但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就这一点而言,与遗传决定论相比,它发现了对儿童发展影响力更大的一项变量,因而它对儿童教育实践的影响也远远大于遗传决定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