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物,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这些因素又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教育学上,通常把这些因素归结为四个方面,即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也称遗传素质,是指人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象、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如一个先天失明的人难以成为画家;生来就聋的人难以成为歌唱家;一个无脑畸形儿,无论教育条件多么优越,都无法使他得到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发展。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和过程受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为一定年龄阶段人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与限制。超越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教育和学习往往难以获得成功,因为人的一些活动能力,是随着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而表现出来的。并且,人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有的就是直接建立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如格塞尔所做的孪生儿的爬梯比较实验(直立行走)就证明了这一点。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形态上(身高、肤色、面孔),也表现在感官和神经系统的机能方面具有的不同的先天特点。人的四种先天的气质类型以及神经过程的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都有差别。如在思维活动方面,神经过程灵活性高的人比神经过程不灵活的人,在解决问题上可以快2-3倍;在知觉广度方面,神经过程强而灵活的人的知觉广度比较大。总之,在每个青少年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素质的影响。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由于社会的分工,一个人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实践,经常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就能更好地掌握某一方面的规律(如微雕)。这是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特殊训练,使大脑两半球有关部位的暂时联系高度完善,脑的反应能力随之也得到充分提高。因此,儿童的神经系统,不仅被生来属性所制约,而且本身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不同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遗传素质可以向着肯定或否定的方向发展,某一神经活动的特征可以得到发展或抑制。同时,即使是某些低能或弱智儿童,在特殊的教育作用下,也能获得一定发展。
二、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环境包括先天环境(即胎内环境)和后天环境(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对人的发展具有作用。自然环境对人的身体、心理发展均有一定的影响。如根据科学研究,人的身高与日照时间相关,我国北方地区人的身材比南方地区人的身材平均高度要高,就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有关,这是自然环境对身体方面的影响;人往往在美的大自然环境中受到陶冶、得到启发,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差别,这是自然环境对心理方面的影响。然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资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平。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永远不能离开社会环境。儿童的机体和脑的发展是在同周围世界的接触过程中产生内部矛盾运动而发展起来的,是在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事实证明,人的成长脱离了社会环境,不仅不能正常发展,就连人的发展的基础也会遭到破坏。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环境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在不同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下,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不同,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水平也就不同。社会产品丰富,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人的身体发展速度就快,成熟期就会提前。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人的知识、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以至性格特点无不与周围的环境有关。社会生活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尽管学校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从广义上讲,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也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作用,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所谓主导作用,是指主要的并能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指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世界银行的一项资料表明,越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学习的作用越大。所谓“教育(学习)改变命运”,讲的就是教育对于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向积极地发展。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同时,学校教育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从而有效地使学生发展。第三,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教师受过专门训练,明确教育目的,掌握教育内容,懂得教育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第四,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从而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虽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正如《学会生存》中指出的“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甚至有的教育还在摧残儿童。我们经常在新闻媒体上看到教师对儿童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惩罚”,这些都显示着教育并非都是“善”的。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需要清醒地认识以下两点。
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人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很多,教育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教育不可能对人的所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主导作用。比如,教育对人的身体发育和发展就难以起到主导作用,在有些条件下,教育对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发展也不一定能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将人的发展中所出现的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归咎于学校教育。
第二,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学校教育都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也不是学校教育在任何时候都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等,受学校教育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校教育本身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教师的专业水平状况,社会影响、家庭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受教育者本人的意愿和接受能力等。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人的发展与动物的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具有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教育是使学生掌握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把他人的精神财富转化为自己财富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并不是用镜子来机械、被动地反映事物,而是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在学习和工作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自学成才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2.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在同样的教育条件下,每个人个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广度、深度,主要决定于他自己的努力和参与程度,决定于他在学习活动和劳动等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力和工作能力,这些活动也在相应地修正着人的天赋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