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界定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方案中,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新设置的一门课程。它既是学科课程,又是学科活动。作为学科课程,它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作为学科活动,它是指面向学生生活世界,以丰富学生直接经验和培养学生综合探究能力为目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感受生活、学以致用的体验性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科课程和知识类综合课程的一种补充形态,是一门活动类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并不分隔或对立,相反,它与各学科领域也存在密切联系,如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时期对课外活动、活动课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可以界定如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淡化学科界限,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加强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4.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时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将为中小学选择一种新的教育生活方式,并成为重建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的一个过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综合程度很高。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如下特点:
1.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活动主题的设计和实施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了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立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综合性和个性的整体性。从内容上说,综合实践活动是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和分门别类的学科界限,超越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各门学科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式不是以掌握系统化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在内容上,只要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只要是学生自主提出或自主选择的活动主题,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在学习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上,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因任务而异的活动方式,如课题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如调查、访问、考察、实验、制作、劳动、服务等。
4.生成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成长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同步进行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以“告诉”的方式来传递,而是在亲历、体验的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并且,新的学习任务也不是预先固定,而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随着任务的完成和问题的展开而不断生成的。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总之,离开了“实践”环节、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活生生的活动情景以及当作一门具体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都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从反面来说,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的课程,如“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以系统知识获得为目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以笔头和书面作业为主”等都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指定领域内容和非指定领域内容。其中指定领域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形成一种积极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过程中,强调尊重个性、自主探究和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突出地方特色,对教师的要求高。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需要社区组织与物质保证。
(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社团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多角度开发
第一,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比如:(1)立足学校自然资源环境特色开发主题。如某学校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之窗、海底世界等,学校可开展“小导游”、“环保小卫士”等活动。(2)立足学校人文环境特色开发主题。如果周围有历史文物古迹,学校可开发“走进文物街”、“寻找伟人的足迹”、“参观博物馆”等主题活动。(3)立足学校社区经济环境特色开发主题。如结合当地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开发“寻找致富的龙头”、“走近无公害蔬菜”、“捞刀河刀剪的历史沿革”等主题活动。(4)立足学校社区人力资源特色开发主题。如某大学附属中学结合大学的科研设施和成果,开展“走近高科技”、“生活中的发现与创新”等主题活动,并且聘请大学老师当孩子们的指导老师。
第二,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科技开发课程内容。作为最能体现学校课程创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进行主题设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结合现代科技挖掘相关的主题,开展推广现代科技的活动。如某中学学生,在开展的“控制白色污染可望成为现实”活动中,从生活中“白色污染”问题调查入手,通过对比实验,亲自体验普通塑料、“白色塑料”的替代产品——可降解塑料的降解过程,从而体会到可降解塑料的优越性,并积极参与推广可降解塑料的活动。
第三,综合、延伸和重组学科知识开发课程内容。新课程实施中,各学科都尝试着使学科知识与技能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但大多缺乏学科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出现重复交叉的问题。因此可以将各学科中的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如在“捞刀河刀剪”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调查了解“捞刀河刀剪”的历史沿革、现状,并与《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了解家乡的发展”活动整合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