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个体首先接触到的“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萌芽和雏形具有决定作用。

第二节 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价值观概述

(一)价值观的定义

关于价值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价值观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全部生活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和意义及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的作用常见于兴趣、信念和理想三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价值观加以理解:

1.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它是内在的。

2.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实践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是天生的。且社会实践和学习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铸成一个完整的价值观。

3.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其随着主客体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4.价值观反映的是主体需要和客体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即主体有需求,客体有价值,两者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融合形成的。

价值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一个价值观与另一个价值观之所以有区别就在于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价值标准是评价过程中的评价标准,是我们用来衡量、评判对象世界的尺度和准则。它是由价值主体的需要、目标和理想,以及价值客体的共同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价值取向即价值标准所取的方向,其实质就是以谁为价值主体,并对价值主体的需要、目标和理想作何理解的问题。

(二)价值观的特征

1.主观性。个体对于好和坏、善和恶、成与败等,都是根据自己的内心尺度加以评价。尽管客体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对于客体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评价取决于主体的自身需求。

2.选择性。个体的价值观是主观、有意识地按照符合自己的评价标准,进行选择的并形成的。

3.稳定性。个体的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的时间内不易改变,并在个体的兴趣、信念、理想中表现出来。

4.社会历史性。个体处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生活环境,则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结构类型

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多层次心理倾向的结构系统,奥尔波特根据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E·斯普兰格的观点把价值观分成六种结构类型:

1.理论价值型:个体以探求事物本质和发现真理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2.经济价值型:个体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3.政治价值型:个体以操纵他人和掌握权力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4.社会价值型:个体以与他人交际和助人为乐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5.审美价值型:个体以感受美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6.宗教价值型:个体以信仰宗教、体验神圣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1.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

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是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对个体态度形成或改变的影响。艺术作品、人物传记、理论书籍、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形成和发展个体的价值观也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是家庭环境。它是个体首先接触到的“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萌芽和雏形具有决定作用。家庭的社会地位、家庭的生活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个体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庭主要成员的职业特点,都直接影响着个体价值观的内容和性质。

其次是学校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影响逐渐减弱,学校影响相对增强。学校不但为个体提供了同龄人集体,而且为个体提供了专门的教育条件,这两方面对个体态度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个体在学校不仅学到了各种知识技能,而且通过学校的集体生活和教育学到了各种观念和态度,并且纠正了个体从家庭中习得的某些不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是社会环境。现在许多的心理学家都认为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一个人也正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他的价值观才开始成熟和稳定起来。当一个人开始独立地踏入社会生活时,他会根据现实和社会的要求,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摒弃一些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同时保留和重新形成一些适应社会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按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对他提出的特殊要求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的。

最后,艺术作品、人物传记、理论书籍、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形成和发展个体的价值观也有着重要作用。艺术作品以其具有鲜明的和充满激情的人物形象,触动人的情感体验和丰富联想并以感情的形式发生作用,对个体的价值观施以影响,而不是通过逻辑的和理性的方法。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深远的,因此往往比一些抽象的理论和说教更有说服力,教给人一定的价值观。而理论书籍则通过以理服人的方法对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人在阅读这些书籍时,通常会把书中观点和自己实际的生活感受、体验加以对比后作出选择。

2.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部条件

(1)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价值观是反映主体对客体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是建立在主体对于客体的多种属性有一个全面、深刻而又有完整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主体必须具有高度发展了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个体只有当思维发展到能概括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意义时,其才能真正地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2)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价值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客体必须通过主体的需要才能以价值的形态表现出来并且具有意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都是从个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并把意识到的需要变成个体的利益,由此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比较、选择判断其有无价值而形成的人生价值观。而且,价值的大小以及性质如何,依赖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因此,只有当个体能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以充分了解自身的需求、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个性特点,并以此对自己提出明确的要求时,他才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

(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

价值观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下面三阶段七过程:

1.选择阶段:个体必须对价值观进行了解并加以审慎思考之后该价值观才能成为个体的价值观。这种选择又有三步:

(1)不自由选择:如果个体是由于环境的压力而采取哪种观念,那它就不能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念。(2)从多种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如果没有其他的选择而不得不采取某一观念,那它也无价值。(3)对每种选择的后果进行充分的考虑后再进行选择:谨慎思考之后的选择才是真正的价值观念。

2.赞赏阶段:个体真正被一种社会规范赋予价值,那么他对该价值会有有一种满意感。其又有两层含义:

(1)个体喜欢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即真正赋予对象以价值后会产生一种满意感。(2)个体愿意承认和乐意让别人知道我们是这样考虑的。

3.行动阶段:个体真正获得了某种价值观念后,在行动上愿意受它的指导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复加以实践。其又有两层含义:

(1)个体选择行事并在行动上愿意受它的指导。(2)个体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复加以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