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心理的健康教育在其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为其接受其他各方面的教育比如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学效果。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肖青有一个9岁大的女儿,目前正在上小学3年级,对于女儿的教育,肖青一直都觉得自己非常的成功,而且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国家开展素质教育,肖青非常认同,她自己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所以从小没有机会学任何的才艺,尽管在大学里,肖青的学习成绩不错,但总觉得在各种活动中没有拿得出手的才艺,有点自卑。她自身经历告诉她,学习成绩好只能在某个方面表现出优势,要想将来能得到别人赞许的目光,还应该具备各种才艺,这样才能在各种活动中有表现的机会。所以在女儿还上幼儿园的时候,肖青就给女儿报了不少的兴趣班,比如女儿4岁的时候就开始学钢琴,肖青不仅每次都陪着去学,为了女儿能够坚持学习,尽管家里的经济并不是很宽裕,但还是给女儿买了钢琴,每天晚上陪女儿练琴。另外,肖青还让女儿学习画画、英语等,而且肖青跟一般的家长不同,很多家长等孩子上了小学后,往往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很多兴趣班也就慢慢停掉,但肖青有自己的考虑,她觉得一定要坚持才能最终获得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即使女儿上了小学,学习任务加重,但仍然没有停掉一个兴趣班,这样的安排占据了女儿大量的课余时间。于是,傍晚,很多孩子在小区疯玩的时候,肖青的女儿则不是在家里练习,就是在上各种兴趣班的路上,肖青觉得现在的付出,在女儿长大后肯定能得到回报,也是对国家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但有一次,学校开家长会,学校安排家长要定期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各种心理健康知识,肖青有点纳闷,我的女儿又没什么心理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心理健康知识呢?更让肖青不能理解的是,女儿的班主任还个别找肖青谈话,委婉地告知,肖青的女儿不太合群,还比较胆小,平时在学校不怎么与同学交往,虽然好像有很强烈的交往意愿。班主任老师也曾试着要求班里的同学尽可能地与她交往,但她好像跟同学之间没什么共同话题,完全不知道同学们热衷于讨论的动画片、游戏等。这让肖青陷入了沉思,不是一直在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培养女儿吗?怎么女儿会在班主任眼中成了有问题的孩子呢?

现代社会,可能存在不少类似于肖青这样的家长,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觉得孩子将来并不能只靠学业成绩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而应该全方位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孩子学习更多的才艺,正所谓艺多不压身。

这是否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素质教育呢?

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仅仅只是让学生多学会一些才艺吗?

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也许看了下面这节的内容,你会对以上的问题有不一样的看法。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什么样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该怎样开展?为了很好地回答上面两个问题,我们首先应先来了解一下何谓素质。所谓的素质,有狭义素质和广义素质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6)而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所以教育学中将素质看成是人们先天自然性与后天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与品质的综合。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素质的定义是: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所以这里的素质既是指可以开发的人的身心潜能,又指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和积淀;既可指人的个体素质,也可指人的群体素质。(7)

从以上对素质的理解来看,素质教育绝不是简单地为孩子设立几个琴棋书画的培训班,也不是让孩子参加所谓的素质夏令营,简单地去农村体验生活,当然也更不是片面地理解为减少孩子的作业,不考试,不排名。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位特级教师曾经总结出“十学会”: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那么到底何谓素质教育呢?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心理的健康教育在其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为其接受其他各方面的教育比如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学效果。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毋庸置疑,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绝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都认同的。儿童的道德发展其实就是其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修养,这既是德育的任务,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但心理健康教育更为注重个体微观特征的发展,比如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而德育则更为关注学生的宏观方面,比如帮助学生形成先进思想,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等。而良好的个性特征则是学生形成先进思想、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的基础,两者虽然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并不完全相同,应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属于德育的范畴,但德育的范围更为广泛。

此外两者的教育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更为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而德育则更注重知识的传授。传统的德育工作比较重视的是让学生懂得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准则,因为这种教育有一个前提假设,即学生如果学会了这些规范和准则,就一定能遵守这些规范和准则,把人看成是完全受理智支配的,但事实上,有时人的行为并非完全受理智的控制。比如大多数的家长都认同,打孩子并不能帮助孩子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但是盛怒之下的家长,却常常会体罚孩子。具有良好自控能力的成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所以即使很多中小学生已经完全懂得并理解了相应的规则,但在行为上未必一定会遵守。比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考试作弊是不对的,是会受到批评的,但总有些孩子在考试时会偷偷作弊。所以在儿童道德的发展中,仅仅靠道德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背会一些道德规则并不能达到德育预期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往往通过活动、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希望通过情感的力量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如果说前者是以理服人,那么后者则就是以情动人,因而将两者结合起来,则能打破传统德育的局限,真正有利于中小学生的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

智育是传授学生系统的文化知识,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以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其有效学习的基础,而学生在各种学习中获得成功、智能的发展、自信水平的提高又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很多的研究都表明,学业成绩的高低与其心理健康水平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比如与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相比,在学业方面成就高的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更高的个人价值观。因为在中小学期间,其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往往就能使其有更肯定的自我认识,他们对自己的志向、智慧效率以及学校的教学大纲比较满意。同时学业成绩较好,也常常能得到更多的老师的赞许和同学的关注,因而他们也更满意自己的社会关系,对一切都充满信心,喜欢探索活动。但学业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常常会感到焦虑和内疚,缺乏信心,与同伴不能和睦相处等等。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学习领域的辅导也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扰,进而从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的智育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还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发展也是智育工作的任务之一。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理解不充分,总觉得只要让学生把时间都用在学科学习上,就能相应地提高其学业成绩,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则总是得到“不够努力,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太少”这样的评价。而心理学大量研究告诉我们,只有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水平,长期的疲劳作战,反而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而且长时间的学习也容易导致学生压力剧增,情绪焦虑,也不利于各种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的结果反而是成绩的下降。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心理健康的教育,因为两者是密切相关的。

3.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

学校的体育是指体育工作者有组织、有计划地授予学生身体锻炼和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磨炼意志和形成良好品德的教育。而磨炼意志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之一。体育运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提高学生的感知觉能力、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注意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使其动作敏捷,同时还能培养其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在体育运动中,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果断、顽强的意志,开朗、勇敢、团结、力求上进的优良个性。此外,体育运动还能帮助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培养他们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体育对于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体育教育的基础。体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而人的心理健康往往与生理健康是相通的,有时人的心理和生理很难区分,个体的生理产生反应常常也伴随着心理的反应。比如生理上的不适会使人产生焦虑、烦恼、抑郁等不良的情绪反应。而心理的反应也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比如长期过度的焦虑会使人的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各种生理的疾病,比如溃疡、高血压等。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体育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时,当然也就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

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端正审美态度、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教会学生正确地欣赏美,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美,这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之一。我们要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积极乐观、心情愉悦的学生,那么就要教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因为美好的事物往往能使我们心情愉悦,而审美兴趣的培养也能使我们愿意去寻找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美育的基础。一个人良好的心理品质往往是美的前提条件。当今社会以瘦为美,一个学生如果过分追求自己形体的“瘦骨嶙峋”,每天通过节食减肥,长此以往,可能就会得神经性厌食症,虽然变得非常苗条,但面黄肌瘦,毫无生气,这当然谈不上外在美;一个学生如果人格不健全,经常说谎、报复他人,当然也不能说他有内在美。因而,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根本就不用谈内在美和外在美,任何的美育工作都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前提,学校开展的美育工作需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之上。

本章小结

心理健康在目前来说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内容之一,而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涯辅导和生活辅导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对社会、国家、学校和学生个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且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拓展阅读】

1.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该书的第一章阐述了心理健康概念的由来,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二章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的涵义及其意义,并且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第五章详细地介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第六章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几大原则。

2.胡清芬编:《走向心理健康:学校篇》,华文出版社,2002年。

该书的第一章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其理论基础,后面几章内容都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分别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3.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编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开明出版社,2002年。

该书的第一章阐述了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标准,同时还谈到了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相关内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章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方法和目标。

【反思与探究】

一位小学5年级的孩子老是在班里打人,班主任老师每天都疲于处理其他学生的告状,于是不堪其烦的班主任告诉学校门口的保安,当这个学生来上学的时候把他拦在学校门口,并尽快通知她,以便她能通知家长把该学生领回家。

你觉得这位班主任老师的做法正确吗?如果你是这名学生,你希望班主任如何对待你?

【注释】

(1)贾伟廉主编:《健康教育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2)李丹编著:《学校心理卫生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3)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4)黄正平主编:《小学养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5)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208页。

(6)夏征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78页。

(7)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