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王老师是心理系科班出身的心理健康教师,刚进入一所初中任教。从理论上而言,王老师虽然年轻但是很专业;从认识上而言,王老师一直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及严峻性。第一天踏入校门,校长只对王老师说了一句话:以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都由你来负责。一开始王老师很高兴,觉得校长很信任自己,但是,时间一久,王老师才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与困难。有一天上课,王老师设计的主题是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课前王老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各位同学,你们在生活中都有遇到过哪些挫折呢?一个被叫起来回答该问题的学生说:老师,我的生活很顺利,没遇到过挫折。王老师又叫另一个学生起来回答,结果,这个学生也说没有遇到过挫折。整堂课上课的效果可想而知。为此,王老师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怎样才能设计出让学生乐于参与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通过哪些形式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呢?
一、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的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以考试成绩评价为主的教育思想一度占主体和核心地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形式化,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陶冶,没有把人格的完善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弥补以往忽视人文课程的缺憾,体现把人格的健全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课程的开设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身体的健康成长和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开始注重学生心灵和精神方面的健康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当前学校教育实际发展的需要
教育家杜威指出,学校教育应建立在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三种基本科学的基础上,杜威充分认识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无不需要心理学知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的提出,它相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关心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塑造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健全人格的人而服务。因此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无论在内容还是在教学形式等方面都与传统课程教学截然不同,教学设计也不一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是指心理辅导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综合运作系统方法,对参与教育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三个环节来进行。
1.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课程目标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的制定不仅影响活动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而且影响活动的实施及效果的评估。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给学生传授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知识,但这种知识传授不同于心理学专业课程知识的传授,不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这门学科知识,不要求深刻和完整的理解。具体来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又可以分成课程总目标、主题或单元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三个层次。课程总目标是对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期望。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课程分为不同的主题,主题由多个教学单元组成,每一主题或单元都有其相应的教学目标。每一堂课教学又有相对独立的目标,共同构成课程总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从理论上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但在实际教学中,三个层次的目标相互联系,互为作用,共同构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一般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可分解为两大类:
(1)发展性目标。包括:①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②引导学生相互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群性、同情心;③引导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热爱学校生活;④引导学生发展其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⑤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⑥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调节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境;⑦引导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⑧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2)防治性目标。包括:①辅导情绪波动、行为不良的学生;②辅导家庭不和的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③辅导学业优秀的学生和智力超常的学生,使他们获得最佳发展;④辅导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与智力低下的学生使他们获得有效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发展性目标为主,以防治性目标为辅。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设计除了要体现课程的目标及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外,还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内在需要。课程教学的目标设计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达到促进学生心理不断发展的目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及其健康的心理。应有一定的超前性,能引导学生各阶段的心理发展。
(2)趣味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不是做思想政治工作,不说教,不灌输。教师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蕴涵于游戏或其他活动之中,如讨论、竞赛、讲故事、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为自我的心理素质,并激发出他们自我训练、自觉接受辅导的强烈兴趣和动机。
(3)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包括目标的可操作性、活动步骤的可操作性及评价的可操作性。首先,目标不能模糊空泛。如“调适不良情绪”表述太含糊,不如改为“有哪些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给自己学习、生活带来什么危害,寻找几种调适的方法?”其次,活动的步骤和情景的次序应有操作性,开头引导学生做什么,下一步做什么,什么时候设置什么情景,呈现什么媒体,引导学生得出什么结论等等,每一活动步骤老师都是能调控和操作的。最后,评价指标也应是具体的,如“活动是否积极向上、活泼愉快、团结祥和,学生的行为是否有明显改变”等等,要做到简单明了,便于操作。
(4)知识的系统性原则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多情况下融入了校本文化的因素,往往还要考虑到学生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件。心理辅导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有很大的自主性,这样做有许多优点,如教学内容安排更富自由灵活性、针对性等。但长期让心理辅导教师自己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支离破碎,从而使之缺乏系统性。因此,教师在选材时必须十分注重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以及系统性。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某一分支学科理论的具体应用,而是对许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知识体系系统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选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必须通过内容来体现,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载体。因此,正确选择课程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从当前学校教育来看,课程内容应涉及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主要领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习辅导
学习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展的辅导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兴趣、自我监控意识和考试能力辅导等。
(2)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几乎包括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的内容,但核心是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具体内容包括生活适应、人际适应、挫折适应、青春期问题等。
(3)生涯辅导
生涯辅导是指在人一生中的重大转折关头,为人们提供指导帮助的专业性辅导。在学校里,为学生提供的生涯辅导,集中体现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升学和就业任务的辅导。一般涉及升学选择、专业选择、就业准备和职业适应性指导等内容。
除上述几方面的内容以外,还有人格、情绪、自我设计、智力开发等内容,在此不一一列出。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组织
一堂好的心理活动课,除了要有好的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外,课堂组织教学也非常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年龄大致相同的一群学生编成一个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并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分科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下将从分组、活动选择及课堂常规的养成三个方面来说明。
1.分组要落实到位
普通教室里的座位大都把学生分成四大组,有些教师为了讨论和活动方便又把前后桌的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而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师常常会将学生按需要分成小组,小组可分为同质小组、异质小组、自由小组等。一般为6~8人一组。根据不同的课,可采用如扑克分组(抽到同花色扑克牌的组合成一组)、出生月份或星座分组。如果学生自由组合后,出现一两个人缘比较差或因其他原因没有小组接纳的学生,这时教师要征询该学生的意见,然后再去做其他学生的工作。
2.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
首先,要选择有明确具体规则的活动。心理课课堂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游戏、角色扮演、情景创设、问卷调查、行为训练、交流分享等。每一种活动都要有相应的规则,而且规则越具体明确越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
其次,活动内容与次数适中。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与辅导目标一致,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经验与心理特点,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目前中小学心理课,一节课时间为40~4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动安排不宜太多;一般热身活动控制在5分钟左右,角色扮演或游戏活动等以1~2个为宜;所有活动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目标明确,主题挖掘深,逐层递进,组织严密。活动安排太多会使每个活动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的体验和收获也不深刻。
3.要养成课堂教学常规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会有很多参与与分享的环节,强调动静结合,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很重要,因此在开始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范。首先,必须要求学生迅速安静下来。如:在进行活动和讨论分享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大声喧哗,学生的声音往往盖过教师的声音,要让学生停止下来,老师喊“高素质”,所有学生立即回答“静悄悄”。这个方式能够马上使喧闹的学生安静下来,当然此规则必须在第一节课时就告诉学生并进行练习。其次,对违规的学生进行处理,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如学生出现故意迟到、吃东西、故意尖叫、抓别人、乱跑及奇谈怪论等,除了教师要有一种包容心之外,现场的处理也要讲究技巧。有个别学生尖叫可能只是想引起别人注意,教师可以走过去摸摸他的头什么也不说,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心领神会安静下来。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案介绍
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思想、言行、需要、情感等因素,尽量满足各类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处理自身面临的各种困惑。在设计活动时,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组织互动时,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能理直气壮地倾诉自己的心声、宣泄情绪、发表观点;教师以引导者、协助者的姿态出现,这样才能设计出让学生喜欢并能积极参与的课程。以下选择一个教案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过程。
教案:相信我自己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类目标)
1.了解学生的自信程度。
2.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做到不自卑、不自大,能恰当地表现自己、表现自信。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目标,掌握一些表现自信的技巧。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树立合理的自信目标。
三、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的自信程度,有利于编组。
2.事先设计好“我行吗?”的故事情境。
3.准备好录音故事和名人名言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讨论:相信我自己
1.听录音故事:《飞不起来的鹰》。
2.组内讨论:这只幼鹰可以高飞吗,它为什么到死也没有飞起来?
3.全班交流。
4.教师概括并出示课题:同学们,刚才大家听了故事后都知道这只鹰飞不起来的根本原因是它不相信自己。动物如此,我们人也一样,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就是“相信自己”。
(二)请看我的拿手节目
1.学生自选座位,说说挑选这一座位的原因。
2.表演拿手节目,并说说此时的感觉。
3.使用密码:拼出一句话来,大声朗读它。
4.点拨:通过表演和朗读,我们是否感到有了信心?
(三)情景表演:爱唱歌的小姑娘
1.观看情境表演:《爱唱歌的小姑娘》
2.说一说:小惠后来为什么会成为歌星?
3.概括:同学们讲得非常棒!看来要使自己拥有自信心,还得靠你、我、他的鼓励。
(四)思考讨论
1.当然,自信应当建立在对自我的清醒认识上,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或存在缺点?请写在纸条上。
2.把纸条给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看看,让他帮你出出主意,帮助你克服困难,然后简要地写下来。
3.让学生说说自己纸条上的内容。
4.即兴发言:今后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你会对自己说什么,你会怎样做?
以上教案由“爱心理”网站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