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教育课堂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课堂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也指出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角度的统一。

第二节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天下午,在郊区的一所初中,上课铃声响过之后,语文老师走进了教室。班里的调皮大王周同学也坐在教室里,与其他同学不同的地方是在他的座位边上放着一只鸡,语文老师发现后就当着全班同学说:周同学,请你与你的鸡一起到教室外面去,不能将鸡带进教室。在全班同学的大笑声中周同学与鸡走出了教室。第二天下午,同样是这位语文老师的课,当班长说起立,同学们都跟着站起来说:老师好!语文老师低头回礼说:同学们!下午好!这一刻,在老师面前飞过来一只鸭子。语文老师又惊又怒,大叫:是谁?请站出来,如果不出来的话,我就不上课了。不用太费心思,老师很快查出来,这件事与调皮大王周同学有关。第二次,周同学与他的鸭子又一次被赶出了教室。遇到像周同学这样调皮的、对学习没兴趣的同学,任课老师都能做些什么呢?不同的学科教师如何在传授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又如何利用心理学的有关规律营造一个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呢?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简称学科渗透)是指在学校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积极措施。接下来我们将从学科渗透的必要性、如何进行学科渗透及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三个角度来进行说明。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有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同时,也指出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从师资情况来说,许多学校没有设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位,而是由一些学科教师临时充当。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无疑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所有教师担负起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否则,心理教育无法落到实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种全员性工作,单靠一两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未免势单力薄。学科渗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每个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充当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从学科角度来说,学科渗透涉及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诸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它可以使这些心理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功能,并可使这些理论在应用研究领域中找到发展的生长点。现代社会对人的培养要求是综合的,在各学科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对课程自身的积极建构,这种建构既是对心理学学科而言,也是对其他各个具体学科而言的。

二、具体学科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各科教学中,教师注意根据教材的实际,相机而行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授知、育能、育德、益身、育心”的有机统一,协同优化。

1.从各学科的内容资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教学,无论是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是艺术体育类课程,尽管它们自身都有特定的、不可互相置换的认知内容,但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利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内容资源来看有其独特之处。各学科的内容资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性。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角度的统一。如小学语文教材有几百篇课文,不仅每篇课文都可以有侧重地进行认知心理教育,且许多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充分利用其进行非认知心理教育。例如:《荷花》、《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就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感;《挑山工》、《我的战友邱少云》、《群鸟学艺》等课文可进行不怕困难、锤炼意志的教育;《小木船》、《会摇尾巴的狼》、《一个苹果》等课文可进行交往、合作方面的教育;《童第周》、《陶罐和铁罐》、《雷锋日记二则》等课文可进行自我意识方面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全面理解教学目标,理解全册教材,充分把握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对学生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内隐性。许多学科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非直述出来,因此,老师必须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文章字里行间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以地理学科为例,整个教材体系从了解家乡开始,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人口、资源等自然状况,经济、文化等人文状况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祖国的繁荣紧密联系起来,又使他们懂得了尊重自然、关爱环境,遵循客观规律,促进人地和谐共生的道理。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过程也可以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部渗透。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有自主的权力,促使其自我实现。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现代的教学观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有潜力的人,绝不只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要尊重、理解、鼓励学生,以此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起到一种榜样示范的作用。

(2)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传统的教学是封闭性的,只重视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只重学生的接纳而忽视学生的创造。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学生各种心理品质不是在教师的说教中,而是在其自我积极参与中产生和形成的。教学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实践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

3.在课堂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管理也被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渗透,是学科渗透的重要环节。要实行良好的课堂管理,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良性的情绪,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课堂管理模式要适当。课堂管理模式是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教育策略,也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勒温提出过三类领导方式,即民主型、专制型与放任型。各种管理模式都有优缺点,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在多数情况下,民主型管理方式应该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课堂管理模式。这是因为民主型管理模式比较容易营造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的氛围,师生互动较为自然。当然,这种管理模式也特别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2)课堂管理要有效率。课堂管理涉及课堂秩序的建立、课堂活动组织与反馈、课堂中的表扬与惩罚、课堂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处理等诸多方面。无数的教育实践已证实,教师在课堂上如何使用以及能否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手段、教师能否使用恰当的策略处理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在正确的学生观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努力形成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

综上所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而且还要激活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只有这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开展起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学过程的教与学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学生知识的掌握、认知水平的提高、情感的交往都是在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1.学习动机的激发是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的前提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制约课堂心理氛围的强有力的因素。正确的动机是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前提条件。在正确教育下,随着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理想与世界观也开始树立,对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关键是把社会向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内部学习需要。通过这一过程,把学生已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当然,动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同时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只有重视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表扬与鼓励。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形成的同时就是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的具体表现。

2.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有利于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的形成

课堂氛围的和谐与否同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乐于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的行动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列宁说过,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如果教师进入课堂时无精打采、有气无力,那么,学生就会情绪低落。因此,教师要精力充沛地进行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其次,教法手段应多样性,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知识及灵活的组织教学的技能。教师既是教学内容的掌握者,同时又能决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一节课上下来如行云流水,学生收获颇多;有的教师上下来闹哄哄的,学生没有多少收获或体会。教师上课时声嘶力竭,下课后筋疲力尽,甚至有不少教师害怕课堂乱不敢开展活动。现阶段,在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同时,不应该抹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论述教学目标统一性时,更要提倡教法上的大胆创新和多种风格与流派的并存。

3.机智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虽然教师已对课堂有了很好的预设,但是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出现,如何处理这些意外,需要利用教师的教育机智。在学科教学中,面对学生的负面课堂行为,几分钟课堂整顿就维护了后续内容的教学环境,基本不影响教学流程,但是对于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建立却没有好处,会打压课堂的心理氛围,因此,要柔性处理学生的负面课堂行为。学会柔性处理学生的负面课堂行为是每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教师必备的能力。通过巡视,与课堂问题行为学生轻声交流,或用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暗示学生回归课堂活动中,及时处置负面行为的苗头,达到维护活动课课堂心理氛围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位置。比如本节一开始提到的语文教师的案例,该教师在处理这一突发性事件时将自己与学生对立起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拿别人的错误跟自己过不去,破坏了自己上课的心情,也无法与学生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