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残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指导
武孝清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他跟其他同学不同的是,他小的时候因为车祸导致双腿残疾,要依靠拐杖才能走路,不能跑也不能跳。每次上体育课,孝清只能待在教室里,下课的时候,他也经常一个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很少跟人说话,每天都很沉默。但只要有同学谈及他的腿或拐杖的时候,他就会变得非常生气,甚至还会用拐杖打人,班里的同学都不敢惹他,也没人愿意跟他亲近,所以孝清在班里没有朋友,对于老师的关心和照顾,他也表现得很不耐烦,不愿接受。
武孝清真的不需要同学和老师的关心吗?
为什么他会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老师和同学呢?
武孝清现在的这样状态跟他的双腿残疾有关系吗?
一般的残疾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呢?
如何帮助这样的学生保持常态的心理呢?
一、残疾学生的心理特点
所谓的残疾学生就是指那些在肢体或感觉器官遭受损害从而导致各种感觉或运动能力下降并出现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因为身体的某些功能受损,因而在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人际交往等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挫折。比如案例中的武孝清因为双腿残疾,就不能参与正常的体育活动,缺乏了与同学交往的机会,缺少朋友,导致人际交往能力的落后,这使他不懂得如何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因为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也不懂得如何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因而也常常曲解他人的好意。那么残疾学生可能会有哪些心理特点呢?
1.自卑
几乎所有讨论残疾人的文献中都会提到自卑问题。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在1907年发表的《器官的自卑与它的生活补偿》中就提出,人们特别容易患器官的疾病,致使这些器官较其他器官低劣。这些天生缺陷由于环境给予的压力在个人生活中产生不少问题,使其自卑感油然而生,有些人将自卑化为力量,有些人则一蹶不振,于是就成了自卑情结。其实自卑本身并不是一种变态,它是改善人类地位的一个动因,是隐藏在所有个体成就后面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比如,因为在学业成绩上不如其他同学,比较自卑的学生,可能为了克服这种自卑情绪,奋起直追,最终取得良好的成绩,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但残疾儿童由于某些能力的缺乏,自卑所产生的推动力并不能如愿使他们取得成功,反而产生更为严重的挫折感,久而久之,自卑的这种推动力就转变成损毁自己形象的内在破坏力,降低了对自我的评价。当我们在关注残疾学生的心理状态时,这种会阻碍他们奋斗和发展的自卑情结往往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心理问题。
2.孤独感
孤独感是残疾学生普遍的情感体验。由于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往往导致残疾学生的行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比如孝清就因为双腿的残疾不能参加体育活动,下课也只是自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无法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与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在行动上也经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因为上课回答问题需要站起来,但孝清因为双腿的原因,即使上课会回答的问题,他也不举手,虽然老师允许他坐在座位上回答问题,但他总觉得自己跟其他同学不同。这种特殊的待遇使他觉得自己在班里因为双腿而变得与众不同,因此上课就不再举手回答问题,当然也就无法体验到答对问题所获得的成就感,也减少了得到老师表扬的机会,减少了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孤独感。
3.敏感和自尊心强
很多残疾学生都不是很认同自己的残疾,一旦涉及自身的残疾,他们就会变得像个刺猬一样,浑身长刺,以爆发式的情感表现。比如案例中的孝清就对自己的双腿残疾非常敏感,因此只要班里有同学偶尔提到拐杖或他残疾的双腿,尽管别人并没有恶意,也没有嘲笑歧视他的意思,但他的情绪反应非常强烈,甚至通过攻击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种过分的敏感往往导致他采用不恰当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而这样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伤害了其他人,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所以班里的同学都不敢靠近孝清,因为大家害怕自己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招致孝清的误解,进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有的残疾学生则会将这种因敏感而产生的内心痛苦隐藏在心中,常常表现得非常无助,甚至导致自我的否定。
4.自我中心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自我中心的阶段,即幼儿不能区分别人和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看到的事物就是别人看到的,自己喜欢的就是别人喜欢的,但随着人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社会化,儿童会逐渐去自我中心化,开始认识到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残疾学生从小因为行动能力受限,无法与正常儿童那样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由于身体的残疾,更多地受到父母老师的保护,因此他们无法从人际交往中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无法遭遇到与自我中心观念相冲击的观点。即使孝清在班里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冲突,老师一般也会顾及孝清残疾的双腿,而更多地维护孝清,这使得他无法学习从人际冲突中解决自我与他人的矛盾,当然也无法很好地去实现自我中心化。而且残疾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阻碍,这使得他们往往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沉重的心理压力也会使他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父母也一再告诉他们,只要他们管好自己就行,这样的生活经历也使得他们在处理事情时只顾自己,因而这些学生的社会感和合作能力相对会比较差。
5.依赖性强
残疾学生可能因为身体的残疾,在很多事情上确实需要得到更多的照顾,比如孝清,因为双腿不能独立行走,父母每天都会送他上学,接他放学,即使孝清的家离学校只需走10分钟,同龄的学生都已经能够自己上学了,孝清的父母依然要每天准时地接送孝清,就怕他在路上会出什么事情,而且在生活上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样的照顾慢慢地就会让孝清的依赖性增强。在家里他会经常用自己的残疾来提醒父母应更多地关注他,照顾他,一家人围着他转,而且他觉得自己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是应该的,似乎是父母欠他的,原本他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也时常依赖父母、依赖同学、依赖老师。人若有了依赖之心,无论多么简单的事儿,都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永远得不到成功和奋斗的乐趣。
二、残疾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
残疾学生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心理问题,但是残疾学生可能会因为他们身体的残疾而使他们处于一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情境中,比如在生活上得到更多的照顾,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等。这样的情境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的残疾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社会文化的反应导致的,比如孝清父母无原则的关心和照顾就形成了孝清的依赖性格。因此,对残疾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可以从学生本人入手,也可以从残疾学生身边对他影响较大的人和事入手。
1.从学生个人角度入手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和长处
很多残疾学生对自身缺陷的恐惧与耻辱感部分来源于对缺陷性质、缺陷后果的无知,认为自己有了缺陷,就变得一无是处,即使长大了也不能有很大的成就。针对他们这样的认知,如果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给他们提供一些有关缺陷的正确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缺陷,正确地接纳自己的缺陷,这有助于降低他们的敏感性。如果能正常地看待和接纳自己双腿的残疾,那么孝清就不会因为同学无意中提到拐杖就怒火中烧,也不会因为同学提到双腿残疾而受到伤害。当然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缺陷还要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优势,发现自己的长处,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将自我成长的重点放在发展特长而非补偿缺陷上,尤其是这种缺陷无法补偿的情况下。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
(2)帮助残疾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
很多残疾学生之所以产生很多人际矛盾,交往失败,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从小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没有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交往的动机,渴望与他人交往,当这种交往需要因为父母的过渡保护而无法得到满足时,一旦他们有了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就会表现得过分热情,过于渴望与他人在短时间之内建立亲密的关系,这有可能会导致交往对方的退缩,导致他们在交往中受挫。因而必须教会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教会他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比如如何诚心诚意地表达自己对对方的赞美,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等,从而使他们能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获得需要的满足,促进社会性的发展,促进他们良好人格的形成,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从家庭教育入手
一般,残疾学生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压力,当学生很小不懂得自身的残疾会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时,父母就已经在承受他人异样的眼光,考虑如何帮助自己残疾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自立。父母所承受的这种压力无形中就会表现在与子女的相处中,从而作用于学生本身。因而父母如何减轻压力,创建健全的家庭生活,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往往是预防残疾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1)父母应正确对待子女的身体残疾
当子女的身体残疾无法改变时,父母需保持一种正常接纳的态度,不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子女身体的残疾长吁短叹,时刻担心着子女的未来,父母的这种态度往往会使残疾学生非常恐惧自身的残疾,变得不能很好地接纳。父母良好的态度,往往能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使子女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残疾。此外,父母对于子女的残疾也不应产生内疚和自责,很多父母当发现子女的残疾时,往往产生内疚感,进而责怪自己,这样的内疚会导致父母在生活中过分的迁就子女,造成子女的自我中心和依赖心理,使亲子双方都无法适应和接受残疾的事实。
(2)将残疾子女当成是正常孩子来对待
在与残疾子女交往的过程中,应将其视为正常的孩子,比如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能与他们开诚布公地讨论很多问题,不能因为身体的残疾在家里成为特殊的成员,应要求他们遵守规则。比如案例中的孝清,虽然他的双腿有残疾,但10分钟的上学路程完全在他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父母应放手让他自己上学。其实很多父母一方面希望自己残疾的子女能在生活上自理,在社会上自立,但另一方面又将其作为特殊的孩子过分的保护,这样矛盾的心理往往使得很多残疾学生不能发展他们正常的社会生活能力。
3.从学校教育入手
学校是残疾学生接触的较多的社会环境之一,目前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大多主张回归主流,让这些学生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方面能增进他们正常的社会交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他们潜能的发挥。但面对残疾学生,学校教育需注意哪些方面,从而预防他们心理问题的产生?
(1)创造机会,促进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的交往
组织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做好双方的思想工作。一方面帮助残疾学生正确接纳自己的缺陷,主动与同学交往,另一方面做好其他学生的工作,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接纳残疾学生,能理解这些学生与自己的不同,尊重残疾学生,同时在恰当的时候能够及时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双方创造更多的交往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促进残疾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们在与他人交往中融入到班集体中,有强烈的归属感,也能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不断学习交往的技巧,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其他学生学会如何与特殊学生和平相处,学会尊重他人,更好地接纳残疾学生。
(2)教师要公平对待残疾学生
不能因为残疾学生的残疾问题,使之成为班里享有特殊权利的学生,这样做一方面伤害了残疾学生,使他产生自卑感,另一方面也让其他学生对残疾学生产生敌对和轻视的态度。曾经有一个失去双脚的学生去找他的同学玩,两人在同学的家聊了很久,因为太晚,这位残疾学生决定留在同学家住一晚,同学欣然同意,很快出去打了一盆水进来,让这位残疾学生洗脚。当他催促了好几次以后,猛然醒悟,同学已经没有了脚,为此他感到非常内疚,觉得自己伤害了同学,但这位残疾学生却说他感到很高兴,因为同学将他看成了正常人,没有时刻记着他已经失去了双腿。可见被看成是正常人是残疾学生非常渴望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即使这位学生有残疾也丝毫不放松对他的要求,这往往就体现了老师能将残疾学生看成是正常学生,有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