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指导
小青今年10岁,上小学三年级,他是班里的老大,因为班里的同学都是六岁开始上小学,而小青跟着父母来到大城市就已经7岁了。于是他比同班同学都晚了一年上小学,尽管这样,但小青觉得自己在班里还是最差的一个。小青的老家在中国西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小青的父母也是如此。小青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一辈子就生活在这个小山村,不会说普通话,于是小青刚刚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根本听不懂其他人在说什么。上学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无法听懂老师在讲什么,也不能跟同学交流,甚至班里还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学着小青说他的家乡话,这让小青觉得非常难堪。而且班里的同学不是会画画,就是会弹琴,总之会的东西很多,但小青却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才艺,每次班里有什么集体演出,小青经常是被遗忘的,这让小青非常孤独。慢慢地,小青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不爱开口说话,上课的时候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尽管已经会说普通话了,但他仍然害怕同学们会嘲笑他的口音。因此,他在学校也没有朋友,经常孤零零地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原本活泼开朗的小青变得沉默寡言。
为什么小青来到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性格上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
像小青这样的流动儿童,在陌生的环境中会遇到怎样的困扰?
作为老师和家长,该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流动人口总量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200万增加到1.4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10,而且每年以600到8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最新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我国2009年流动人口达2. 11亿人,半数人在流入地的停留时间超过4年,近19.0%的人停留时间超过10年。2. 11亿流动人口中78. 7%的人为农业户口的农民工。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其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家庭化。在以往的流动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占据绝大多数,但随着流动人口在流动地停留时间的不断延长,以及对子女教育问题的不断重视,往往使得原来的某些家庭中由单个成员流动变为整个家庭的流动,大批的学龄儿童跟随身为流动人口的父母流动,成为流动儿童。在众多的流动人口中,14岁及以下流动儿童占20. 8%,约有3500万人。这人数众多的流动儿童在跟随父母辗转于大城市的过程中,会遭遇到怎样的困扰呢?他们的内心又可能会表现出哪些不同的特点呢?
一、流动儿童的心理特点(3)
(1)厌学。对学习产生不满、不愉快的情绪失调心理障碍。一是由于转学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学校,有诸多的不适应,特别是学习上有一个对接过程,加之家长忙于安顿家庭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困惑,致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二是流动儿童家庭环境不好,住房拥挤,孩子放学回家,家长不是看电视就是打扑克、打麻将,甚至经常吵架,没有固定、安静的学习气氛和环境,久而久之孩子无心学习,还染上不良习气。三是一些学习差的流动儿童在班上受同学的讥讽,自尊心受到伤害,日久天长,他们感到抬不起头,干脆破罐子破摔,从厌学变成逃学。四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多数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四处打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2)自卑。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一些流动儿童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己是无用的,没有能力的,过低的评价自己,自卑自怨。产生这种自卑心理的原因一是自己来自农村,是一个外地人,总是不如城里孩子好,产生自卑心理。二是父母职业、家庭条件差、社会地位低、易受歧视,子女易自卑、心理受伤害。三是孩子由于学习成绩差产生自卑。自卑使孩子变得暴躁粗鲁,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3)焦虑、畏惧。流动儿童经常需要适应不同环境。担心父母吵架、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又要流动他乡等等。常常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小伙伴,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流动儿童较难融入本地学生群体之中,怕与城市孩子交往,怕人家瞧不起他们。原来他们在老家,大家的各方面的差距不大,而今到了城市,在家庭条件、父母职业、学习生活、地域特点等诸多方面反差太大,在流动儿童所占比例少的学校更为突出。再加上家长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工作时间长(有65%的父母一天工作要10至12小时),很少甚至没有和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孩子没有安定、安全感。
二、流动儿童的心理辅导
目前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而且多集中于内陆地区,但也不排除中小城镇中原有城市户口的下岗职工,外出闯世界的年轻人。尽管他们通过外出打工不少人挣得了票子,但并未改变他们的“身份”,“农民工”、“盲流”、“打工仔”等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常常是他们的代名词。尽管城市建设一天也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但他们在城市中的地位却比较低下,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基本的权益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有不少的流动人口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接受城市良好的教育,将来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从而改变家庭的地位。为了很好地帮助这些流动儿童正常快乐地成长,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家庭教育方面,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许多流动儿童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靠知识改变命运,因而在学业成绩上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一旦孩子考试失败,或是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成绩,就会用简单粗暴地方法对待,比如直接用打骂的方式逼迫孩子学习。但学业成绩的好坏并不是衡量将来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因而帮助这些父母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才有助于他们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为孩子营造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有时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这样跟老师说“老师,我们识字不多,我把孩子交给你了,要打要骂都没关系,只要他学习成绩能够提高”,这样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一些流动儿童父母的错误思想。他们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因此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让家长意识到,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让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和性格,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欣赏孩子,鼓励孩子,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同时父母也需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传身教,从而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说过:“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读报……这一切都有着教育意义。”一些父母平时忙于工作,一旦空闲下来,就热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看电视、打麻将等,孩子非但不能得到父母良好的教育,反而在学习时还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因此,即使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但也应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稳定、安静的学习小空间,同时也要注重孩子的精神生活,能与孩子一起看书、游玩等。这一方面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改善了亲子关系,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和安全,有助于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在学校教育方面,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教育流动儿童的责任
学校教育除了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外,还应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对于那些流动儿童,更应加倍重视,防止他们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
有不少流动儿童之所以在学校不爱学习,变得自卑孤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班集体中。作为老师,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其中当然包括流动儿童,尽管这些学生身上有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但他们同样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同样有走向成功的机会。老师应增强教育责任感,针对流动儿童的特殊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班集体的活动中,不能因为他们暂时行为表现上的不足,而剥夺他们参与的机会。同时,老师还应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引导班级同学热情接纳这些新转入的流动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改善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给予他们适当的辅导,帮他们提高学业成绩,恢复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克服厌学情绪,让他们感受班集体的温暖。同时老师还需经常做好家访工作,将这些流动学生的进步及时地告知父母,从而让他们赢得父母的赞赏。
此外,学校还应针对流动学生的父母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让他们学会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携手共进,帮助流动儿童克服某些心理缺陷,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本章小结
几乎每一个学校都会存在一批异于正常学生的特殊学生,他们或者是身体有残疾、或者是学习能力特别强、或者是来自单亲家庭、又或者是跟着父母来往于不同的城市,这些特殊的学生可能因为家庭、个人等原因会产生某些异于正常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这些独特的心理特点又可能给他们的正常发展带来困扰。老师和家长应掌握一些相应的辅导方法,以便能帮助他们克服成长中的困扰,使他们健康发展。
【拓展阅读】
1.中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网:http://qsxl.psych.ac.cn/
该网站主办的科普网站,主要以中小学生的成长为基础,分幼儿板块、小学板块和中学板块,通过基本知识的介绍、教育方法的阐述并结合案例分析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同时也能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易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进而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2.胡清芬编:《走向心理健康:学校篇》,华文出版社,2003年。
该书的第四章主要以特殊学生的案例为主,阐述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或许是优秀的“优等生”,或许是后进生,或许是特殊家庭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就需寻求特殊的方法来应对,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困难,恢复自信,健康成长。
3.余强基主编:《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该书在调查研究分析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概括地提出了对正常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也提出了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适应不良的预防与矫治意见。书中关于学生适应不良问题的诊断,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行为障碍的矫治等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反思与探究】
某初中生因为意外导致身体残疾,在学校变得郁郁寡欢,班主任老师非常同情他,希望他能尽快恢复信心,于是上课的时候尽可能地让他发言,班里有什么活动,都首先想到他。你觉得该班主任的做法对吗?如果你是这个残疾学生,你希望老师怎么对待你?如果你是这个班的其他学生,你会如何看待老师的做法?
【注释】
(1)沃建中主编:《走向心理健康:学校篇》,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123页。
(2)徐小珍:《优等生的心理问题探析与辅导对策》,常山德育视窗。http://www.csedu.com.cn/dy/show.information.asp?id=611
(3)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调查及干预》.http://www.czlhsx.cn/oneus.asp?id=7268page=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