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2.掌握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策略
3.掌握心理危机的分析与评估策略
4.掌握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新华网北京时间2010年2月18日电(记者王茜)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在北京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蓝皮书表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汶川地震过后,灾区的部分中小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地震之后的一个月,69.1%的儿童和72.4%的青少年出现急性应激反应。3个月后,抽样调查的人群中创伤应激障碍(PTSD)的发病率为14.7%,抑郁症发病率为10.2%,其中中小学生出现创伤应激障碍的比率达到24%。蓝皮书表明,地震对中小学生的负性影响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学龄前儿童表面上常常很难看出有明显的悲伤,但是日常的生活中表现出行为的变化:如不断眨眼、睡觉时身体蜷成一团、常做噩梦、不爱说话等。小学阶段的孩子会出现典型的退化行为,例如过分黏人、莫名地哭闹、躁动不安、做噩梦、怕黑暗等。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早期,灾后的创伤会出现睡眠不好、和父母或老师的对抗行为增多、不愿讲话等,也出现一些身体上的变化,例如头痛、消化不好等。高中生高考的压力在大地震之后放大,他们往往会出现对未来的学业和家庭经济担忧,出现焦虑和紧张或者悲观失望,失去学习动力。
蓝皮书中的结果表明,当经历重大灾难性事件后中小学生会出现不同的症状。那么,除了经历重大的自然灾害,中小学生还面临那些危机呢?这些危机又有哪些特点?我们应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危机进行识别并进行预防?中小学生一般干预策略与特殊危机干预策略又分别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