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危机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危机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小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面对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应激反应。因此对他们的心理危机问题必须提早预防、提早发现、提早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实施细则中提出,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心理健康普查主要是借助于心理测量,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及早发现潜在的

第二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策略

上海市教科院的一份《城市中小学生危机干预研究》显示,在对43个案例的研究后发现,中小学生的危机事件中以自杀性危机事件为主,共37件,占86%,其中想死念头20件,想死计划5件,自杀未遂(割腕、跳楼、开煤气、服安眠药、跳河)12件。他们为什么想死?可能这43位主人公给出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因干预及时而被挽回了生命,那么到底哪些是心理危机的征兆呢?如何预防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呢?老师、家长或同伴发现高危学生的策略有哪些?又如何对这些高危学生进行应对呢?

一、识别心理危机的内外征兆

心理平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总会遇到不顺心的或心理不平衡的时候,但只有个体心理处于严重失衡状态时才是心理危机。所以我们应清楚处于危机征兆的中小学生的具体表现,这对于危机的预防与干预而言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所谓高危学生,是指存在潜在心理危机,处在危机边缘或危机中的学生。

1.高危学生的内在征兆

高危学生的内在征兆主要反应在生理、情绪和认知上。

(1)生理方面

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出汗或寒战、肌肉抽搐、头痛、耳朵发闷、疲乏、过敏、失眠、做噩梦、容易惊吓、头昏眼花或晕眩、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梗塞感、胸痛或不适、肌肉紧张等。

(2)情绪方面

个体在应激中情绪的变化同样与个体对应激结果的预测和评价有密切的关系。成功地应对应激源常常给个体带来愉快和高兴的情绪体验。如果应对不成功,则会产生各种负面的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反应。

焦虑是应激反应中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指向于未来,有不确定感,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件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焦虑水平低时影响个体应对环境的行为,反应常常迟钝,作业的效率不高。适度的焦虑可提高人的警觉水平,提高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能力。焦虑过度或不适当,则使个体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下降,且这种焦虑有泛化的危险,可能影响个体在面临环境变化时的有效应对。恐惧则是极度的焦虑反应,此时个体的意识、认知和行为均会发生改变,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行为的有效性几乎丧失。部分病人会导致焦虑性障碍。

抑郁常常是个体面临无法应对的困境和严重后果的情绪反应,抑郁的情绪常常使人产生无助和无望感,进一步影响个体对环境和自身的认知评价,消极的评价可反过来加重抑郁。一些病人的抑郁症与应激有明确关系。

愤怒是与挫折和威胁相关的情绪状态,并多伴有攻击性行为。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

(3)认知方面

当环境发生变化,个体对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资源进行认知评价,随即出现对应激的反应,个体同时对反应的结果也进行认知评价。若反应结果对自身有利,则增强了个体的自信和自尊,对自己的评价会趋于正性,对环境变化也趋于正性评价,增进了自己在未来生活中减少应激的信心。若结果不利,则会出现对自己和环境均趋于负性评价,降低了自信和自尊,降低了个体在环境中克服困难的动机。这常表现为记忆困难、混淆、注意力不集中、犹豫不决、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计算和思考理解都出现困难,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2.高危学生外在征兆

(1)外在行为方面的征兆

一方面,高危学生呈现社交退缩、沉默、情绪失控、典型行为习惯改变、过度活动,没有食欲或暴饮暴食,逃避与疏离等行为,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与人易发生冲突等倾向。

另一方面,会产生严重的行为问题,学生会出现自杀沟通现象。有自杀倾向者一般在自杀前言语和行为上会有一些异常的表现,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不喜欢说话,但是会经常谈论自杀的话题,会去收集一些与自杀有关的物品,如描述自杀的书籍等。行动诡秘,常常自己一个人行动或是待在房间里。多数自杀者会在自杀前以某些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自杀意图,如通过暗示、日记、遗书等。

(2)外在各种应激事件的发生

应激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研究开始阶段,研究者就发现应激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重大影响。Selye的生理应激研究和Holmes的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会造成身心损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工作问题和家庭关系紧张等都会成为应激源,使个体产生心理生理应激反应。中小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面对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应激反应。

中小学生的应激事件主要表现为:校园恶性事故(如建筑物倒塌、学业压力过大、自杀等),身体健康问题(如急病、烫(烧)伤、骨折与脱臼、出血等),异常家庭情况(如父母离婚、再婚、特困、分居、服刑或寄养者家庭等)等。各类突发事件对学生造成危害的方式、后果各不相同,加上突发事件的发生在时间、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导致中小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行为反应存在着差异。

总之,每个学生都要面临适应与发展的挑战,如果处理不当,就难免会演变成心理疾病,在个别问题上,甚至还会留下心理危机的隐患。因此对他们的心理危机问题必须提早预防、提早发现、提早治疗。

3.重点干预对象的具体表现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实施细则中提出,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1)因学习、生活压力过大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2)因个人感情受挫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因人际关系失调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4)因性格过于内向、孤僻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5)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心理疾病等疾病)的学生;

(6)既往有自杀未遂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7)有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

(8)因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9)因遭遇突发事件(如遭遇性危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等)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10)因身边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11)网络成瘾及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

二、发现高危学生潜在心理危机的策略

根据以上所提出的高危学生的征兆,通过建立学校心理危机三级预防体系、心理健康普查、个别心理辅导与团体心理辅导,我们可以确定高危学生潜在心理危机。

1.建立学校心理危机三级预防体系

该预防机制的主要特点有重视心理危机的初级预防,激励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能力、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注重家庭心理危机预防以及充分发挥学校的已有特色。

这三级预防机制主要针对的对象分别是:初级预防针对一般学生(也含适应困难学生)为对象,提供一般心理健康辅导以增进个人心理健康;二级预防针对濒临偏差行为及适应困难学生进行较为专业之心理咨询,提供心理危机调式与早期改变;三级预防针对偏差行为及严重适应困难学生进行专业之矫治辅导及身心复健,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的再适应。

2.心理健康普查

心理健康普查主要是借助于心理测量,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及早发现潜在的高危学生。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可以了解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新生入学,就可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确有心理问题的新生及时进行心理矫正和治疗。心理测量所使用的量表包括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学习适应性测量(AAT)、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等。

(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

本测验通过项目分析,按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这两个方面进行测定。全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把这8个内容量表的结果综合起来,就可以知道一个学生的一般焦虑的程度。8个内容量表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惧倾向、冲动倾向。

(2)学习适应性测量(AAT)

主要目标是查找学习环境方面有严重不适应、甚至感觉恐惧的学生。

(3)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

FAD是依据Mcmaster的家庭功能模式来确定量表的测定范围。共60个条目,包括七个分量表:①问题解决,指在维持有效的家庭功能水平时,这个家庭解决问题(指威胁到家庭完整和功能容量的问题)的能力。②沟通,家庭成员的信息交流。重点在言语信息的内容是否清楚,信息传递是否直接。③角色,这里指家庭是否建立完成了一系列家庭功能的行为模式,如提供生活来源,营养和支持,支持个人发展,管理家庭,提供成人性的满足。此外,还包括任务分工是否明确和公平及家庭成员是否认真地完成了任务。④情感反应,评定家庭成员对刺激的情感反应的程度。⑤情感介入,评定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对对方的活动和一些事情关心和重视的程度。⑥行为控制,评定一个家庭的行为方式。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不同的行为控制模式。⑦总的功能,从总体上评定家庭的功能。

(4)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

EPQ主要调查内外向性、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精神质等三个维度构成。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1)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

心理档案是指把学生的基本信息、心理测验结果与诊断、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材料等进行集中保存,将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学生心理档案要做到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政治面貌、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父母文化水平及职业、父母与学生的沟通情况、本人所患过的疾病、家族成员是否有过精神病史等。学生的个人信息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最基础的信息。收集这部分资料在于了解学生生理状况是否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

②学生入学的测验及诊断资料。在新生入学时,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常用的工具除了前面提及的那些类型外,主要的有:《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联合型智力测验》等。这些测验的结果是学生是否出现心理问题的诊断依据,也是心理档案中最重要的部分。

③学生在校期间心理发展情况。学校要通过学生的自省材料,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评定,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在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有可能遇到各种困惑,这些困惑包括早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教师要对此进行观察和记录。

④学生心理咨询的记录。主要包括咨询的时间、地点、咨询人员、主诉及症状、结果诊断与分析、处理意见及措施、辅导效果等。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推测学生以后出现心理危机的依据。

4.个别心理辅导与团体心理辅导

对心理普查中出现的可能的或处于心理危机边缘的学生,应进行后期的个别心理辅导或团体心理辅导。进一步了解情况,确定问题。学校心理危机主要以预防为主,争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有益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学校环境。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之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增强其耐挫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环境。实施心理辅导的人员最好是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但在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成立一支以班主任为主要成员的团队来开展此项工作。

三、应对中小学生潜在心理危机的策略

对中小学生潜在心理危机具体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向中小学生广泛传播心理卫生知识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郁闷”、“烦死了”等词汇正成为他们的口头禅。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如“如何适应生活”、“合理控制情绪和自我调适”等帮助中小学生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针对许多学生的共同问题,可以展开讨论,以消除错误观念。开设必要的心理卫生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医学模式”向“教育模式”的转变。学生的心理问题许多都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的方法获得缓解,比如找亲人朋友倾诉、旅游、听音乐、运动、写日记等,这些方法通过教师的宣传是可以掌握的,而且中小学生认识水平已有一定的发展,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的提升使他们通过自学就可以理解和运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失败后的补救措施,它运用标准或非标准的方法和手段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实施干预和治疗。从其性质来看,心理咨询在学校不可缺少,但也决不应看成是唯一的方法。

2.建立团体咨询辅导与个别咨询辅导相结合的咨询机制

团体咨询辅导着重解决一些中小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如:如何缓解学习压力,如何调适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并对此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个别咨询辅导则着重解决中小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促使其发展自我,促进其人格发展与完善。高危学生如果出现在教师的视野里,那么就应当以个别辅导为主,因为个别辅导对于问题的深入了解与解决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能将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进行结合,那么不仅短期内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了控制,而且有利于心理危机干预效果的长期保持。

因为团体辅导的环境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较接近,社会是最广阔的学校,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积极组织并创造条件使其广泛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深入社会、沙龙等形式,促进交流,获得社会性支持,从而实现中小学生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舒缓其内外心理压力,最终达到良好教育效果。因此,将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生态学效度,所以辅导长效机制是最好的。

3.建立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首先,要培训相关老师和学生。一般来讲,心理危机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知识包括六方面:什么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成因和表现;心理危机的产生不是病态表现;中小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可以识别的,也是可以得到预防和治疗的;预防和干预需要师生的配合。教师和班级心理保健员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提供预警信息、急性心理危机的临时救助以及自杀预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培训这些力量,使其具有心理危机预防知识,能识别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并及时向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提供信息。

其次,确定学生心理问题定期报告制度。根据资料显示,学生的心理危机发生一般都有预兆,其身边的同学是这些预兆的第一感知者。所以在班级设立心理辅导员,在宿舍设立心理负责人,将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环节提前是十分明智和必要的。培训后的这两类对象,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识别和发现心理异常同学和有心理危机的同学,要求他们将发现的问题报告给相关老师,相关教师快速做出反应,采取恰当措施,早发现就能早干预。

4.增强个体心理危机的抵抗力

每个人心中都有两种力量:成长的欲望与退缩的冲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着以下这样一些心理危机:学业心理危机、自我认同心理危机、目标受挫引发的心理危机、消极暗示导致的心理危机、情感引发的心理危机和由“自我”认知产生的心理危机。对于这些心理危机,学生能正确面对、有正确的觉知、有合理的情绪、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那么他们就能度过危机,并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但许多学生在入校前生活单一,面对突然出现的危机和冲突往往束手无策,十分烦躁,无法很快适应学校这个小社会。

开展预防教育就要在中小学生中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和心理危机应对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在经历危机中实现自我成长。如果学生人人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就可以自救;如果大家彼此关爱,就能互救,这样学生就能远离心理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