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年轻人在成长———记我所认识的陈军
蔡澄清
第一双足迹 第一段征程
陈军迈出的第一步就坚定有力,引人注目。
农村中学教师奇缺,一个教师常常要教几个班或几门课。有一年他教两个初二班语文外兼一个初三班的语文;有一年他教高中语文外兼两个初二班的地理;还有一年他教高一、高二两班语文外兼地方政府办的职工夜校语文课……每周十几节课是正常的,有时二十几节课也变得正常。就是在这样繁忙而又辛苦的情况下,陈军利用各种形式开始了广泛而又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
他始终这样说,一个有创见的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社会运动的观察者和分析者。应当调查社会生活实际,把握社会运动脉搏。应当把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作衡量自己进行教学改革的标尺。
他还这样深有体会地强调,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不要急于亦步亦趋地创立出轰轰烈烈的教改气氛,更不要追赶时髦搞一些花拳绣腿式的形式并自命为某某教学法。首先要做的是冷静地思考,冷静地在调查中进行思考。几年来,陈军在调查研究的道路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在大别山区、在皖北平原、在皖南的崇山峻岭中,他都搜集到了第一手珍贵的中语教学实况材料。调查的鸿雁也常常飞向省外。在云南、在江苏、在山东、在江西、在湖南……片片信纸也都凝聚着调查的心血。据统计,他调查中学二十七所,调查学生二千六百余人,调查乡村干部三十九人,调查回乡知青七十八人……谁不说这是凝聚着心血的数字啊!
调查是艰苦的。也正因为其艰苦,所以尝到的甜味也非比寻常。例如八五年,陈军设计了一组专题,在无为县襄安中学、南陵县三里中学、孔村中学、安庆市郊区中学进行了一次中学生学习心理考察,收益很大。在一篇文章中,他阐发了这样的见解:长期以来,农村中学生智力受到严重压抑,学生完全处于迷糊状态中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他们的知识是散装的、零乱的。而我们却偏偏忽视这些下情,一味地盲目地提倡设计新教法,借鉴新经验,这怎么可能不失败?如果说课堂教法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去探索中学生的心理奥秘则是当务之急。其实,何止是得到一些零星的见解呢?我们从陈军后来所进行的教学实验结果上看,就会发现他,通过调查,开阔了视野,基本上能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来纵横观察分析整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摸索出农村教改的规律来。陈军曾深有体会地说,以前仅仅在小小的学校里就点滴现象苦思冥想,这是多么的可笑和不足取啊!是啊,调查,给陈军的教改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陈军的教改内容有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下文所述的事实就是有力的证明。
有一次,我同陈军谈教师素质问题。他接过我的话题说,当一名中学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必须做到深些、深些、再深些。同时,中学生———这一教学对象又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一个多面手,是一个杂家。教师应拥有一个知识的仓库,学生需要什么,这里都有什么;应拥有一个知识的泉眼,知识的活水永远奔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近几年中,他在教中学,学中教,用“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学生”的行动来划出求知的轨迹。由专到杂,先博后约,建立知识的立体网络。他给自己划出三条知识线:
一是专业知识线。陈军常对我说,他真后悔自己在学校读书期间仅仅是浏览了一下知识长廊中的横截面,学的知识太少了!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就发狠劲地来弥补,来填空。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背诵了近三百篇古文、诗词;大学本科教材也都重新钻研了一遍,特别是将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和其他专家的古汉语专著对照起来研读,更是受益无穷。除此以外,陈军还联系本专业,读了《训诂方法论》、《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词论》、《西方美学史》、《美学概论》、《马克思美学思想论集》、《杜甫评传》、《拉辛与莎士比亚》、《拜伦》、《世界文学名著杂谈》、《东方文学简史》等一系列专著。
二是杂类知识线。陈军在自学过程中,很讲究一个杂字。因此除了本专业以外的书或文章,他也广泛涉猎,从不忽视。比如他读《资本论》、《第三次浪潮》、《信息化社会漫话》、《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西欧近代画家》、《中国书法简论》、《遗传学的科学和社会职能》、《人的现代化》、《经济研究》等书。
三是教育理论知识线。陈军一直将这根线看作是知识的主线。他说,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发展体力和智力的过程。教育者要保持一个清醒的科学的头脑,就应当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理论。教师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在培养人才的伟大事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基于这样的认识,陈军近年中也大量阅读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智育心理学》、《中国现代教育史》、《教育论文选集》等专著以及当前散发在报刊上的教育理论文章。像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的专著及文章更是常读不厌。
如果说,调查,给陈军带来了活水,那么,不断自学,则给他的教改实验奠定了一块块基石!
第一项实验 第一次探索
如果说,陈军刻出第一双足迹,开拓第一段征程是在黎明前的茫茫夜色中进行的话,那么,现在则是晨光熹微,朝阳吐采,瑰丽的朝霞已在辽阔的天空上淡开,淡开……这是多么迷人的背景!依托这个背景,陈军立志教学改革的理想已经过了萌动期,现在已像那初春的燕子,展开嫩翅款款而飞了,那划出的动人弧线向理想的境界不断延伸,延伸……
在进行教改实战前,陈军毫不隐讳地亮出了自己的战略观。他说,他要用“实”与“活”这两根彩色的弧线来编织教改的花环。“实”与“活”是辩证的统一,“实”是“活”的基础,“活”是“实”的提高,在农村中学坚持这两点搞教改就是要:既反对死板教条,搞搬运公式的教学,也反对脱离农村实际,哗众取宠,花拳绣腿式的教学。陈军深感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搬运工式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将参考书上的现成东西搬到备课本上,再在课堂上和尚念经一般搬给学生,考试时不检测学生的能力,只要求学生将死记硬背的知识搬到试卷上就可以了。年年搬,月月搬,天天搬,学生成了只能机械地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机器人”。另一种现象也令人忧虑:出发点是搞教改,好心好意,但盲目地借用新颖经验(特别是城市优秀教师的经验),忽视对本校学生的考察分析,从而导致课堂上热热闹闹,如同演戏一般,课后呢,学生如堕雾中,不知所云。还有一种现象更令陈军鄙弃。现在有些人搞教改,时间不长就美滋滋地说自己创立了什么教学法。“法”是规律性的产物,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检验,经过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检验。过早地提出时髦的教学法有什么意义呢?陈军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说前者体现出一个“死”字,那么后者则表现出一个“浮”字。“死”与“浮”都是弊端,必须摒弃,必须改革。
战略思想明确了,陈军就在战术上动脑筋想办法,将“实”与“活”紧密地扣在一起,开始了第一项实验,第一次探索。这第一次回合就迸发出精彩的火花,这里我随意采撷一瓣,摆在你的桌前。
陈军选择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改革作文教学。他首先划出完整的作文改革序列线,这根线上分布着大小不一,中心不一,重点不一,目的不一的实验点。每一“点”都是一次自成体系、目的明确、能具体解决问题的“训练段”。例如,农村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弊病主要是体现在一个“乱”字上。随便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写。学生写不出来,缺乏素材,缺少新意,思想水平低,怎么办?不外乎泛泛而谈,定下一些模式,长期下去,学生思想僵化,思路狭窄,笔调呆涩。为了打破沉闷的老套式的教学程式,陈军设计的“评报写作训练点”不仅新颖,而且很有实际效果。首先成立评报小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划分,便于指导。其次,提出评议要求:做到小而专。如评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标点,一幅插图,一个人物,一个细节等等。文以短为佳,主要是评是议,当然还可以放开学生手脚自由作文。再次强调“导”的艺术。一是“导”以“点”,即引导学生发现、抓住写作突破点,比如有一篇报道不到三百字,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区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文章语言极平实,其特色仅仅是一连串地用了二十七个数字。学生对此难以下手。对此,教师引导:①这些数字反映了什么问题?②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数字来说明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从数字看……》为题写小评论,学生的思路就豁然而开了。二是“导”以“法”。即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写法方法。如报上有一幅国画《梅》,一般的学生仅仅是写《咏梅》的文章,或者是对画的艺术性进行评述。其实还有角度可写。如《咏梅古诗介绍》、《梅的种类》、《我国画梅大师知多少》等等。这样,议论、记叙、说明等诸种形式都能运用上了。“导”过之后,就是让学生誊清文稿出《评报天地》专栏。我问陈军这种教学形式有什么效果,他沉思了一下说:“有四点。其一,能够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新时代的新风尚,受到深刻而又具体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从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其二,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新信息、新素材、新范例。农村学生对社会生活接触少,通过评报,就能很快地了解天下大事;其三,长期评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其四,解决了农村中学生作文的‘乱’。我们常常要求农村中学生课外要多写,爱写作的学生能做到,差生就难坚持了。即使是爱写作的学生往往也是写而无‘序’,今天议论,明天记叙,随心所欲,收效缓慢。而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评报活动,则使优、中、差三类学生都系在一根绳子上,从而有条不紊地迈步提高。特别是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很有好处。”陈军同志的所做所说不正体现了他的语文教改战略观吗?
第一批成果 第一个高度
在茫茫的原野上,在他所倾心热爱的黄土地上,陈军,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终于倔强地挺立起来了!
在他的信箱里捆着一札札来自各地的学生的来信。有的上了大学,仍然不断来信向老师请教;有的在地方政府部门工作,也决不忘记向老师倾诉内心;有的虽然在乡下务农,但也时时向老师报告丰收的信息……一谈到自己的学生都在健康地成长,陈军的话语中总是充满着一股自豪感,充满着缕缕深情!什么是成果?陈军始终这样说:“我的唯一成果就是学生!”
八三年,他在北京《中学语文教学》发表《要鼓励学生敢于思考》一文后便一发而不可收,短短四年中,他在《中学语文教学》、上海《语文学习》、山西《语文教学通讯》、陕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江西《读写月报》、湖北《中学语文》、广西《文科教学》等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教学经验达八十篇之多!其中有的文章已被编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家行家作文训练设计》一书。他的文章发表后,收到全国各地不少读者来信,大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陈军在写作教学中,一边指导学生写,一边还自己写下水文章,通过自己的写作,总结经验,再传授给学生。这样一来,他在全国各地省级文学期刊上发表的文学作品竟达十二万字。几年来,他还悉心研究书法。他觉得,当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仪表,一种正确的思想和责任心,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美妙的文章,而且还应该有一笔好字。因此,他将学习书法当作是训练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他现在是地区书协会员,在报刊上也发表了书法作品,今年教师节,他在宣州举办的书画作品展览上的作品十分引人注目。
事业的巨峰是多么的难以攀登啊!现在他总算达到了第一个高度了。在学校里,他不仅教高一、高二两班语文,而且还兼任班主任、教研组长、教代会委员;在校外,他也是一个忙人,兼任县中语会副理事长,地区中语会常务理事,《语文报》社社外编辑,上海教育学院“作文教学研究会”成员……
时间,时间……他才二十五岁,还很年轻啊,时间有的是,但他总是感叹:时间真是太短暂了!他教书之外,创办“百草园文学社”,需要时间;他编印《百草园习作选集》、《农村常用文写作》、《调查报告习作选》、《读一点唐诗》……又何曾不需要时间呵!他珍惜时间,时间对他也有所给予,除以上所说之处,他还连年被评为宣城县“为人师表优秀教师”……
花木葱茏,是因为这里有一片肥沃的土地;星光闪耀,是因为万里蓝天没有灰暗的浮云。宣州,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当陈军在教改的蓝天上,鼓起沉重的翅膀展翅高飞的时候,当地的教育界领导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更给了许多帮助。陈军对此,当然是不应当忘记的。
……
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陈军已经登上了第一个台阶。后面的台阶将接踵而至,而且要一级一级地攀登,定要付出更多的血汗!希望之光已经升起,理想的殿堂就在前面。我希望陈军这位可爱的年轻人戒骄戒躁,勇于拼搏,朝着更高的目标,迈开新的步伐,以新的坚毅、新的勇敢,更坚定地前进!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1986年11期“封面人物”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