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条奔腾不息的河

一条奔腾不息的河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澄清先生是我深为敬慕的一位学者、导师。蔡澄清先生是语文点拨教学理论的创导者,在全国中语界享有盛誉。这些充分说明蔡澄清先生创导的点拨教学理论已得到权威机构及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赞誉,其实践的探索与理论的深度是极其可贵而有价值的。经过近30年的艰苦繁复的教学实践的探索,蔡先生终于在1982年正式提出点拨教学理论,并不断丰富与完善这个理论。在此后的十余年间,蔡先生一直在丰富和发展着点拨教学理论。

一条奔腾不息的河———蔡澄清先生教学实践与理论评述

孔立新

蔡澄清先生是我深为敬慕的一位学者、导师。从教以来,我一直追随导师从事点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特别是近年来我有幸在他的身边工作,在近距离的观察、交谈中,我常常涌起一种强烈的感受:他40余年的教学实践与理论仿佛是一条河———

一条澄澈清明的河,

一条浑厚壮丽的河,

一条奔腾不息的河。

这条河,在我的心里是那样的壮美、奇丽。站在河边眺望,我惊叹于它的辉煌与崇高,那别样的风景常令我思接千载,放歌人生。

溯流而上:理论的源起与创立

蔡澄清先生是语文点拨教学理论的创导者,在全国中语界享有盛誉。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任主编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一书,从解放后众多的优秀语文教师中遴选了13位成绩卓著的特级教师,蔡先生名列其中。随后出版的由中央教科所课程研究中心主持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第一辑,蔡先生的研究专著———《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名列中学语文学科之首,是唯一的一部以人名命名的教学法研究专著。这些充分说明蔡澄清先生创导的点拨教学理论已得到权威机构及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赞誉,其实践的探索与理论的深度是极其可贵而有价值的。

任何理论的创立都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与个性特色,点拨教学理论也不例外。那就让我们溯流而上,沿着这条波澜壮阔的河流,去寻源探秘,作一次愉快的旅行吧!

蔡澄清先生1934年生于安徽宿松县一个农村家庭。他的少年时代是在乡村私塾里度过的。私塾这一教育方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教法看,私塾的老师大都采用注入式,单调、刻板,枯燥乏味。这一点在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生活里得到具体的体现。蔡先生成为一代名师后,曾写过一篇回忆少年时代的文章———《村塾忆趣》。在文章中,他否定了传统教育中腐朽、僵化的教法,亦看到了私塾先生教学中的一些长处。如在写“对课”时,他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老师上对课,说有一个上联是“塔影横江鱼上塔”,你们想想看,下联应怎样对?大家都对不上来,老师说,对成“云阴入树鸟穿云”如何?大家都说好,老师便启发大家动脑筋去想象对联所描绘的画面。这时,大家才悟出了这副对联中的两幅恰好成对的艺术境界。蔡先生最后动情地说,自己正是在这种对课中逐渐感悟到词语的性质、类别、结构、声调、平仄等特点,理解了对联的特点、规律和要求,这些塾师还不算古板,有人情味,也懂得学生心理。能够清醒地面对传统,辩证地认识传统,剔除糟粕,汲取营养,这也许是成就一代大家的必备素养。

1954年蔡先生从学校毕业便来到芜湖一中任教。经过近30年的艰苦繁复的教学实践的探索,蔡先生终于在1982年正式提出点拨教学理论,并不断丰富与完善这个理论。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我对时下里一些从教仅三年五载的青年教师,便急急宣告自己创立了什么教法,形成了自己的什么教育思想体系不以为然,浮躁是这个时代青年人的通病。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点拨教学理论则是建立在长期丰富的教学实践之上的,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蔡先生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有两点值得评述,这就是他的第一本学术专著《鲁迅作品教学浅谈》和他主持的“年级分科教学实验”,这些表明了蔡先生在教学上的探索,是诞生点拨教学理论体系的准备与基础。

《鲁迅作品教学浅谈》这本专著写作于十年动乱之中,出版于1979年。“文革”十年,耽误了多少人的学术生命,蔡先生则选择了当时仅能够研究的对象鲁迅,开始了教改的探索。这部专著鲜明地提出了教法改革的问题,并通过对教材中一系列鲁迅作品的分析、讲解,来体现他改革教法的主张。如他在谈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作品的教学时,便组织了一系列的有启发性的提问和讨论:

……

师:“轻捷”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轻快、敏捷的意思。

师:“叫天子”怎么样?

生:“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师:为什么用“直窜”?

生:因为“它轻捷”。

师:“直窜”是什么样子?

生:就是轻快地飞起,直冲向云霄里去了。形容飞势猛,速度快。

师: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描写都是写动态景物,形象生动,用词准确、鲜明,语言简洁,显示了动态事物的特点。

师:在这些景物描写的前面为什么用了两个“不必说”?

生:这表示概述,不加详说,用“不必说”就说明这些景物已经是十分有趣和可爱的,从而引出下面的重点描写。

……

在这个教学实录的片断中,蔡先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描写,尤其是琢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这对于“文革”后期语文教学中的虚假、空洞、说教和灌输是一种很好的反拨,也体现了一种讲问并用、师生双向交流的点拨艺术。理论的种子便萌芽于这肥沃的实践土壤。

从1980年秋季开始,蔡先生主持了“初中语文年段分科教学实验”,将阅读、写作和语言训练分科进行教学。这个实验蔡先生力争探索解决的是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即知识怎样尽快转化为能力?克服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努力探索语文教学最优化。吕叔湘先生曾在1978年《人民日报》上振聋发聩地提出:“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蔡先生在1979年全国中语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提交的《语文课要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论文中,较早地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年段分科教学实验”便是使这一主张具体化。实验中,蔡先生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搞好读写结合,二是处理好讲练结合。前者将课文和作文实行新的单元组合;后者是以练导讲,讲练结合,练中显疑,以讲补练,以练作结,让学生在“练”这一实践过程中培养能力。实验的结果是学生测试水平与写作能力远远高于同年级的学生,同时,蔡先生的点拨教学艺术也日趋成熟。

1982年,蔡澄清先生正式提出点拨教学的理论观点,(《语文教学通讯》1982年第2期“封面人物”栏目《重在点拨》文)《光明日报》旋即在“教育文萃”中摘要转载。点拨教学理论开始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在此后的十余年间,蔡先生一直在丰富和发展着点拨教学理论。

下面我将点拨教学理论作一简要的概括:

点拨要义:

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

哲学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矛盾的相互转化,教以教师为主导,学以学生为主体,辩证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操作体系:

“三阶六步”。即准备阶段:(1)吃透两头,摸清障碍;(2)认清方向,选准突破口。实施阶段:(3)相机诱导,适时点拨;(4)讨论交流,理解消化;(5)双向反馈,总结提高。发展阶段:(6)迁移训练,举一反三。

基本课型:

听:(1)感知性点拨;(2)理解性点拨;(3)应答性点拨;(4)评价性点拨;

说:(1)复述性点拨;(2)条理性点拨;(3)讨论性点拨;(4)交流性点拨;

读:(1)导入性点拨;(2)研究性点拨;(3)鉴赏性点拨;(4)反馈性点拨;(5)迁移性点拨;

写:(1)心态性点拨;(2)立意性点拨;(3)构思性点拨;(4)转换性点拨;(5)推敲性点拨。

主要方法:

(1)暗示引发;(2)引路入境;(3)辐射延展;(4)逆转爆破;(5)抽换比较;(6)纲要信号;(7)激疑促思;(8)再造想象;(9)挑拨争鸣;(10)举隅推导。

以上仅仅是我在点拨教学这条理论长河上撷取的几朵小小的智慧的浪花。长河流月,这条充满哲理与情思、科学与艺术的河流是永远奔腾不息地运动着、发展着的,一切静态的观察与描述都是不切实际的,更难以体悟其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与教学内容。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科学;它不仅是一条教学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更闪耀着现代思想的光芒。

河边对话:历史与现实的交响

站在这条充满生命力的河流之畔,我的思想穿越了时空隧道,聆听着大师、名家、普通教师充满智慧的对话。在这思想的交锋中,我进一步认识到点拨教学理论的博大精深,这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响,是智慧与思想的撞击。

[时间]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蔡澄清: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矣!善导者,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也。点拨者,“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也。

朱熹:愤而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必待其如此乃启发之。

蔡澄清:巧施点拨,可使学者在昏暗中悟见光明而豁然开朗;巧施点拨,可使学者在思考中心领神会而智力腾飞。

孟子: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蔡澄清:点拨云何?点者,点要害,抓重点也;拨者,拨疑难,排障碍也。既点且拨,导引学者自求而顿悟也。

庄子: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蔡澄清:点拨强调因势利导,点拨力忌全盘灌输。当点则点,当拨则拨。点与拨,有分有合,势异时移,因材而施教也。

叶圣陶: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蔡澄清:点,“画龙点睛”,“点石成金”;拨,拨难为易,拨疑为悟;既点且拨,片言居要,省时力而收获丰。

叶圣陶: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蔡澄清:点拨有“法”而无“模式”。点拨之“法”,求其灵活、实用、高效而已矣!

……

在历史的长廊中,我用心灵倾听着这些智者的对话。中国的语文教育绵延几千年,从孔夫子到陶行知,从叶圣陶到蔡澄清,丰富的教学实践,精辟的理论阐述,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理论。从上面精辟、简洁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点拨教学理论继承、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蔡先生也是这样阐述点拨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礼记·学记》)这可以说是古代人对点拨法的最精到的说明。所谓‘善喻’,我的理解,就是善于运用点拨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我认为,‘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蔡先生这段阐述充分说明了他鲜明的语文教学继承观。不割裂历史,不照搬新词术语,而是辩证地认识传统,吸取精华,联系实际,积极倡导,补充完善。对于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以及教育实践的经验,蔡先生都十分珍视,并且能用比较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有选择地予以吸取。这种立足于民族优秀传统的创造精神,是点拨教学理论的一个鲜明特色。继承,是为了提高效率。立足传统,使之现代,又是点拨教学理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在这一方面,它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点拨教学讲求提高效率,讲求时机的把握,讲求教学最优化的探索,讲求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依据,更讲求切合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与实际,灵活、机智地因材(教材、学生)施教。可以说,点拨教学是具有古典美与现代美的教学,是具有科学美和艺术美的教学。

[空间]

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素质、能力、智力等方面扎下深根。阅读教学可抓住“新”、“趣”、“情”、“思”四个字进行。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大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点拨、开窍,把学生教得聪明起来,这是语文教学育人的重要内容。

蔡澄清: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教会学生自己去吸取和运用知识的本领,帮助他们在这方面解决一些疑难,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把书上的全部内容一字不漏地一一灌给学生。全盘授予的教学方法是无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点拨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包括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大大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效益。

钱梦龙:简括地说,语文导读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课式来设计语文教学。“导读”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的“导”是否“有方”,学生的“读”是否“得法”,以及两者是否能在一个大体有序的“训练”过程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蔡澄清:点拨法虽着眼于“导”,但重在“点”与“拨”。什么地方需要“点”,什么地方需要“拨”,完全取决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既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程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进行点拨。因此,点拨法不是步步必点,而是当点则点(点的本身也是一种导),当拨则拨,完全因材(教材和学生)施教。点拨法还不仅仅是为了“导”,它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废“导”,即经过点拨逐步学会自己点拨自己,掌握自学方法而无需引导。

于漪、钱梦龙,蔡澄清都是当代卓有成就的语文教育家。在这儿,我虚拟了这场超越空间的对话,目的是想进一步阐述点拨教学理论的个性特点。于老师的教学侧重于对语文教学综合效应的追求,以情感渗透为主要方式,力求达到语文教学的主体化、网络化、多功能。钱老师侧重于对语文教学程式的研究,强调教学的民主化,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合作的过程,重视导读过程的可操作性,力求教学的科学化。蔡老师的点拨教学则侧重于探索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不搞模式,力避机械,一切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需要出发,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讲求语文教学的灵活性、随机性,注重语文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追求语文教学的高效率、最优化。

下面我们以三位老师共同执教同一篇课文———《故乡》的教学实录来作具体分析:

于老师的教学步骤是:一、解题;二、理清故事情节;三、典型人物分析;1.闰土;2.杨二嫂;3.分析“我”;4.小结,总结《故乡》运用对照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及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四、归纳主题思想;五、作业。钱老师的教学步骤是:一、学生认真自读全文,提出问题;二、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归并,然后启发学生逐类讨论解决;三、布置一定的练习。蔡老师的教学步骤为:一、导入新课:1.解题;2.了解情节发展,把握文章结构;二、点拨、讨论:1.分析闰土———“小英雄”与“木偶人”;2.分析景物———“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三、突出训练———研究《故乡》的结尾三个自然段,完成练习“五”。

三位老师执教《故乡》,从大方面看,有着明显的一致性:都打破了介绍背景,再分段分析,然后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的传统程序;都在解题、熟悉情节、把握小说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人物和景物描写,同时,三位老师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如在人物形象分析中,于老师的分析思路是:少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中年闰土又是怎样一个人?从他们的前后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1)读有关部分。(2)少年闰土:生气勃勃,少年英雄。(3)中年闰土:自卑、衰老、迷信,像个木偶人。(4)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钱老师的分析思路是由学生提问和教师将学生引导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启发性的两种提问的结合组成的。蔡老师的分析思路:(1)《故乡》主人公是谁?为什么?(2)鲁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少年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有什么不同?(3)大家先概括一下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再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特点的,在描写中渗透了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是什么使闰土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5)作品对闰土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三位老师中,于老师突出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钱老师更强调师生的双向交流,相互合作;蔡老师更注重问题的层进性点拨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力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多向交流。

在这儿,我无意于评述各位名师教法的优劣高下,因学生实际施教,因教师个性特点施教,法由文生,法因人生,教学的真谛贵在于创造。罢黜百家,独尊“一法”,是十分愚蠢可笑的。还是蔡先生说得好:“在当代同行那里,时时可以发现点拨的艺术火花,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章熊等名师的教学经验始终是点拨者追踪研究和认真学习的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以上的时空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理论建设上,点拨教学不是一个拒绝径流的干枯的河床,而是一条汇集众溪的奔腾壮阔、生生不息的河流。它承接着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诱导”理论的精髓,沐浴着近现代以叶圣陶为代表的教育家先进的教育思想,吸收了外国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的精华,自觉地汲取着当代名师闪耀着点拨思想的教学营养。兼容并蓄,方能汪洋恣肆,波澜壮阔。点拨教学理论的这种整合性的特点,使其能克服片面化,走向科学化;克服单一性,走向丰富性。在这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点拨教学已成为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理论品质、民族特点、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

在水一方:百舸争流蔚为大观

蓦然回首,本世纪已显出苍茫的暮色。新世纪的曙光已然在前方闪现。人类充满希冀和战栗的双手即将叩开21世纪的大门。与此同时,教育的改革与转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的一个紧迫、沉重的话题。点拨教学以其先进的理论品质和独具的个性魅力为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努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蔡先生的生命之川又开始了沉重的跋涉。想当年,他不过是一滴水珠,由故乡的小溪流入长江,然后穿云雾,冲漩涡,越激流,过险滩,奔腾而下,汇入了当代教育改革的洪流之中,在这里,蔡先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整个漫长的流程,昭示着朴素的真理。蔡先生以他的治学之道,为人之本,为后学者树立了一面旗帜。笔者曾就此采访过蔡老师,下面是他的回答:

———我的治学之道可概括为四句话:有理想,敢舍弃,有毅力,讲方法。

———有理想。就是要根据民族文化建设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一个有意义的学术目标,把它作为一种人生事业,作为自己生命的需要,下定决心,孜孜追求,奋斗终生。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确定人生理想,才是切实可行的。

———敢舍弃有三层意思:一是要敢于舍弃对生活享受过多的追求,以免去物质之累;二是要敢于舍弃对功名利禄、个人得失的追求,以免去心理之累;三是要敢于限制自己其他的爱好,以免去精力之累。学中文的大多都做过作家梦,年轻时我也发表过不少诗文,但爱好过多,精力易于分散,难以出成果。只有最大限度地把有限的智力和精力集中起来,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

———有毅力。任何一项事业,它的过程都不会一帆风顺,总是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这代人的最大灾难是“文革”十年。在各种困难面前,能不能坚持下去,这就需要毅力了。我的《鲁迅作品教学浅谈》这本小册子就是在“文革”中写的。

———讲方法。我建议大家做三件事:一是认真读点书,没有丰富的知识与理论修养,从事语文教学研究是不行的;二是认真搞好教改实验。通过实验,积累经验,探索途径,经过分析比较,摸索规律,总结教训。实验,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本人也是一种学习、锻炼和提高;三是认真写点研究文章。写文章,就是进行教育科研,就是向实践和理论学习,就是业务进修。通过写文章,就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找出经验,得到教训;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我的为人之本是六个字:正直、勤奋、淡泊。正直是指政治和人品而言,要按照自己对科学的掌握和对社会人生的体验,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确立积极的行为操守,并且坚持不渝,始终如一。勤奋,是指对学术,对自己选定的事业,要专心,要刻苦,要持之以恒。淡泊是指对功名利禄,对赞誉和非议,一概淡然处之。为人之道,正直为本。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不贪私欲,才能淡泊名利;淡泊名利,才能脱俗守神,心有所专;心有所专,才能勤奋不已,事业有成。

每一种个性都成为独创的历史。从蔡先生政治上的坚定,理论上的清醒,事业上的勤奋,待友的真诚,为人的谦逊,以及淡泊、儒雅的风度上,我们深深感受到一种光辉的人格力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数十年来,蔡先生在“不言”之中,以其强大的人格力量吸引着也教育着一批又一批有志于教学的青年教师。这些众多的追随者又以其教学实践与理论探索丰富与发展着点拨教学理论。

在水一方,百舸争流,蔚为大观:

陈军:82年师从蔡先生。原任职于宣城县寒亭中学,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点拨教学的研究,现已发表教研论文百余万字,出版多部教学专著,95年获曾宪梓教学奖励基金中师教师奖,现任全国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第一副会长,上海市市北中学高级教师。从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迅速成长为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科研专家”,蔡先生的人格召唤和扶持指导功不可没。陈军说:“倘若能将青春热血,为导师创立的点拨法理论涂上一抹新鲜的红晕,将使我格外的满足!”

胡寅初,芜湖市一中高级教师,教研组长,省“教坛新星”,曾是蔡先生实验班的学生。他是这样叙述自己从师经过的:“我从教十余年来,有幸在导师蔡澄清先生的耳提面命下,学习和运用点拨教学法,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首先,更新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热情鼓励、指导、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平等、密切的师生关系。其次,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课内外结合、生活学习一体化的大课堂语文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角,抓住重点难点知识点,借助精心设计的板书,整体拎起,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和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肖家芸,安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省“教坛新星”,经蔡先生指导、推荐,97年8月赴秦皇岛参加全国青语会观摩课活动,以《故都的秋》的教学一举夺得课堂教学一等奖。

曾鸣,芜湖市二中高级教师,副校长,省“教坛新星”,在蔡先生指导下,《看戏》一课运用点拨法教学,取得了成功,蔡先生曾在《学语文》杂志上给予评点。经推荐,97年4月赴青岛参加了全国青年语文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

汤国来,南陵县一中教师,在蔡先生的指导下,发表十余万字的教研文章,97年1期《语文学习》在“优秀青年教师名录”栏目作了专题介绍。

这儿列举的还仅仅是蔡先生身边的几位追随者学习、研究点拨教学理论的情况。全国各地还有众多这样的学习者,外省市的如内蒙古赤峰市宁城教研室的赵春林、新疆马兰89800部队马兰中学的鲁陶、江苏太仓归庄中学的陆重威、湘南邵乐二中的曾桂荣、江苏南菁中学的赵诚等;省内的如马鞍山五中(现调市教委)的吴多清,肥西中学的程功明,潜山二中的汪启明、霍邱一中的赵克明、宿松复镇中学的沈小媛,合肥四十二中的方立平等。这些同志在蔡先生的帮助与引导下,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各地教学上的行家里手。从跨世纪的战略眼光看,蔡先生所做的这些工作更是功德无量,恩泽后人的大好事。事业的延续、发展需要青年,青年的成长需要培养、扶持,蔡先生的目光已投向了那已然闪烁的新世纪的倩影。

自发的学习变为自觉的行为,变成有组织有交流的学习,这又是点拨教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96年9月,芜湖市教委率先成立了“语文点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随后,省教委又将其确定为省级“九五”基础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组开展活动一年多来,举办过点拨教学公开课20余节次,专题学习20余次,编印点拨教学教研论文及资料18辑,每次活动蔡先生都不顾年事已高,主动参与听课、评课,当面指导,帮助课题组成员。60余位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这样上课、交流、研讨和名师的针对性指导,极有成效,大家获益匪浅。现在,课题组的活动正积极、有序地向纵深发展。

面对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心潮澎湃,难以抑制,我隐隐听到了那大潮将临的涛声。“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于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马克思语)。再过一百年,二百年,我们都已变成了基本粒子,不变的,是大河的绚丽与多彩,奔腾与永恒!

大江东去,雪浪飞花。

面对新世纪,我们充满着信心与希望!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1999年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