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教学的美学意蕴
许纪友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创造美的境界。“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1页),“要想出美的办法把语文课教得美一些,让学生也学得美一些”(《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第117页)是点拨教学的美学追求。作为一种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点拨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内质中,既映现着我国古典美学的萧散简远,又容纳了时代之潮的富赡雄伟,她的思想、方法、实践无不闪烁着美的倩影,贮藏着丰厚的美学意蕴,创造着鲜活的美的意象。“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让我们走进点拨教学寻美的历程,徜徉、欣赏、拾萃、寻芳……
一、美在平淡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钱梦龙先生在《关于教学观的对话》中深有体会地说:“要善于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并把概括的结果尽可能简明地表述出来,或使之浓缩为一个理论术语;最好是寻常词语的组合,但表达的是全新的概念。这样的理论概括往往给人以更多的启迪。”(《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2期第8页)蔡澄清先生多次强调:“我不敢说点拨教学法是我的什么发明与创造,我只不过是它的倡导者而已。”(《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第91页)“‘点拨’这个词很普通,一般人都知道它的意思是‘指点’。有困难,有疑惑了,向别人请教,都这样说:‘请点拨点拨,开导开导,指点指点。’”(引文同上,第5页)“点拨”一词,“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三十五章),而滥觞于老子的尚淡思想和审美趣味,正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民族特色。“平淡”作为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它是点拨教学倡导者在语文教学艺术的美学历程中孜孜矻矻的美学理想。走进点拨教学的芳园中,那些朴实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清水芙蓉”的平淡之境,挥洒出蔡澄清先生四十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的美学篇章,陶洗熔炼成“点拨”一词平淡而丰腴的美学内蕴,它没有惊人之语石破天惊,也没有浓妆艳抹招摇眩目,这种外表清淡而意蕴隐秀的美学境界就是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民族特色和传统芬芳。清香益远,气象峥嵘,语文教学的绚烂色彩就是从这“无味”中射出“真味”。“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点拨教学的个性特质折射于这淡远、古朴的美学风景。“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智若愚”(《老子》)的美学哲理,是点拨教学追求的真实自我。“平平淡淡才是真”,它的每一点闪光的理论涵盖都根植于扎扎实实的实践土壤,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三次脚踏实地的教改实践,熔铸成点拨教学的理论基石:
点拨云何?
点者,点要害,抓重点也;拨者,拨疑难,排障碍也。
既点且拨,导引学者自求而顿悟也。
……
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矣!
善导者,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也。
点拨者,“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也。
……
点拨有“法”而无“模式”。
点拨之“法”,求其灵活、实用、高效而已矣!
———《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第3页
语文教学呼唤求真务实和返璞归真,语文教学艺术的优美和壮美的美学风景的创设是理性和激情的碰撞,是平淡与创造的交响。但标其理论的“风骨”应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美学意象。点拨教学的美学意蕴和审美趣味,“点拨”一词的理论涵盖,卓然独立于语文教学艺术的美学潮头,风姿绰约,风流于语文教改的时空隧道,驶向新世纪的征程。
二、美在质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清空”与“质实”是我国古代词论中一对美学范畴。“清空是一种萧散简远,自然恬淡的风格……不假修饰,意境隽永且浑然天成”(《中国美学范畴词典》第39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版)。在点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流程中,人们总是惊叹于点拨教学创设的美学境界的“清空”。古雅高洁,含而不露。因此,学习者望而却步,“点拨教学难以摸捉”;实践者感喟唏嘘,“点拨教学新桃旧符”。难与易,新与旧,对立与统一,它昭示了点拨教学的美学实践是为了矫枉语文教学实践中那些“花拳绣腿”之弊,它纵览古今,视通中外,容纳百川,在具体的实践中崇尚厚重、实诚,其方法的“质实”内蕴,用时下流行的一句经济建设的俗语概括之,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语文教学方法众多,其宗旨皆为效率而创,皆为能力而设,皆为素质提高。点拨教学认为,方法不管新旧,关键在于“质实”,否则,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折下来,不成片断,只不过眩目一时。大浪淘沙,昙花一现。语文教学艺术的“清空”之境如水上浮萍,游离无根。因此,点拨教学的取“法”之道兼容并蓄,广纳百家。“点拨有‘法’而无‘模式’”,“点拨之‘法’,求其灵活、实用、高效而已矣”!一切为了“点拨”,一切围绕“点拨”,不论新“法”旧“法”,不论中“法”外“法”,吸取精华,含英吐华,夯实自己美学大厦的基石,创造“清空”、“逸远”的艺术境界,使点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永远活水流淌,散发着时代的馨香。
故步自封,胶柱一隅,不是“质实”。细味蔡澄清先生举隅的十种点拨之“术”,似曾相识,却渗透个性;看似寻常,但亲切自然;理论通俗,可举一反三。“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举一隅可以窥全貌:导之以“点”,纵横捭阖;“讲”、“问”并举,收放自如;传统诵读,情境点拨;媒体激趣,时代活水。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不断吸纳,不断改造,不断创新,使点拨教学的“质实”内蕴丰厚、富赡;“清空”之境宏伟、博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点拨方法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随着教学实践的扩展而扩展,随着地点、时间、人事、教材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第64页)。语文教学中的美到处都是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审美的眼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点石成金”。“清空”的光环折射于“质实”的雄厚、鲜活;“质实”的营养滋溉着脚踏实地的点拨艺术之花,“清空”与“质实”交相辉映,装点着语文教学艺术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使人流连忘返。
三、美在创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课程·教材·教法》1988年第3期)。作为一种艺术事业,艺术就包涵着创造性的劳动,它反对因循守旧的方法和模式,它要求教师必须有独创性,因而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是培养有创造能力学生的基石。点拨教学高扬语文教学实践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式教学旗帜,营造“花开春日,星灿碧空”的群体创造氛围,使“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刘勰《文心雕龙》),“不拘一格降人才”。语文教学是一个流光溢彩的艺术世界,点拨教学深谙教学艺术的创造规律,追求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理想,躬行践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书吴道子画后》),主张“点拨有‘法’而无‘模式’”,畅往“舍筏登岸”(清·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八)的涅槃境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艺术创造中的“拿来主义”经验,滋养着点拨的血脉和精气,“‘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画语录·变化章》),“学我者死,似我者活”(唐代大书法家李邕语),语文教学的“千门万户曈曈日”的美景是要“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破旧布新,不拘一格,这样的语文教学才充满生机与活力。汩汩情思,缕缕才情,织成一片绚丽的彩霞,映照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繁花争艳的春天美景。
春天是创造力勃发的时机,当我们徜徉于朱自清的《春》天美景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描摹春天的花草树木烟雨朦胧去驰骋想象,用绘画点拨;当我们放歌春天生命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浅斟低唱,细语春天,用诵读点拨;当我们踏青自然,挥洒激情之时,我们可以以写促读,用创造点拨。春意盎然,春光融融,创造的火花萌芽于点拨教学艺术鲜花开放的春天。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论诗绝句》),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灵性不应有过多的“郑笺”,否则,“笺”得过死,终将失去气血。“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个性。当我们在讨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时,学生说玛蒂尔德依靠自己的双手还清债务,这不是勤劳的品格吗?当我们在点拨孟尝君得“士”的内涵为“鸡鸣狗盗之徒”时,学生说孟尝君不是鸡鸣狗盗之雄吗?当我们在盛赞白杨树为树中的“伟丈夫”时,学生说为什么又赞扬白杨树为树中的“好女子”?新意迭出,创造勃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点拨教学开放的教学模式,多维的思维方式,引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辐射星空,星光灿烂。
中国古典美学崇尚“天人合一”的天籁之境。而“合于天”则是审美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艺术境界的“天”即是语文教学的科学规律。遵循规律,和谐共振,才能创造崇高的美学境界。点拨教学的美学理想就是“以天合天”,“天人合一”。啜一口香茗,拾几瓣心香,原来早已心驰神往,陶醉芬芳。
(载《点拨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一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