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法在排除学生阅读心理障碍中的作用
马鞍山二中 郭惠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中学生知识水平、经历储备等限制,难以产生丰富活跃的联想,因而在学习中常常出现种种心理障碍,直接影响阅读的深入,也影响教学的效果。其中主要的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
1.满足心理。不少学生在课文内容熟悉后,容易产生“全懂了”的内心体验,因而产生满足感,不愿意进一步深入钻研课文。加之那种“照本宣科”或停留在文字表层意义的分析的教学,又无疑强化了学生的满足心理,造成课堂凝固的氛围,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2.冷漠心理。产生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阅读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太远,难以引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是教学流程千篇一律,从正音正字继而介绍作者、背景,然后逐段分析概括中心,再归纳写作特点,把动态的认识过程变成了静态的程式图解。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阅读索然无味,产生冷漠厌倦心理。三是在应试升学压力下,教师把凝聚作者激情心血的作品肢解为若干语言文字训练题目,学生也难有激情。
3.焦虑心理。“焦虑”是学生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一种忧虑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中等才能取得阅读的最佳效果,可以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而焦虑过强与过弱都会产生学习心理障碍,对学习知识产生抵制作用。焦虑过强的表现是学生唯恐教师向他发问,担心回答不出或答错丢面子,紧张和畏惧抵制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而焦虑过弱则表现为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一切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思考,不参与讨论发言,似乎教室里的活动与他无关。
4.怀疑心理。本来,敢怀疑,不迷信是思维发展中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但有些学生不能辩证地看问题,钻牛角尖,走弯路,怀疑心理使之逐渐筑起一道厚障壁,产生“知识抗体”,影响师生交流,阻障教学进展。
这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往往正是造成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较为深层的原因,应当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这里,我以为实施语文点拨教学法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蔡澄清先生有言:“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领会了点拨教学法的要义,我们完全可以对上述阅读心理障碍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第一,要解决满足心理的障碍,首先要求教师在点拨内容的定位上要出自课文又高出课文,要“点”出新意,“点”出创意,点出学生读课文所看不到的内容,讲出课文背后及字里行间潜藏的意蕴。一篇《绿》表面写仙岩的山水,梅雨潭的绝色,仅此而已。善于点拨的老师就能引导学生一起在文中寻“绿”———看“绿”———品“绿”———思“绿”,从绿意盎然之景中,点出文中充溢的对生命世界的热爱,点出作者充满希望,进取振奋的激情,启发学生去体味生命的意义。其次,要求教师在讲课中不断设疑问难,使学生产生“并没有弄懂”的内心体验,在看似无疑之处发现疑难,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就是要“点”出深度,“点”出智慧。比如,在讲《祝福》时,教师这样提问:作者在写祥林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个乞丐了”,为什么不写“她是个乞丐了”,而在前面要加上三个副词“分明”、“已经”、“纯乎”作状语形容“乞丐”呢?在讲《荷塘月色》时,教师这样提问:《荷塘月色》中没有一句话写作者在走路,最后猛一抬头,已经到了家门,作者用什么技巧表现他的“动”呢?等等,无疑处见疑,自然会引起学生思考、争论。进而把阅读活动向纵深推进。
第二,冷漠心理的产生,很大的原因源于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而点拨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点拨有‘法’而无‘模式’”(蔡澄清语),它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从巨细无遗、面面俱到的教学程式转变为当点则点,当拨则拨的灵活方法,试图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至于因教材内容与今天学生生活之间所产生的距离感而造成的冷漠心理,则可以通过点拨法中“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的原则,去寻找到动情点和兴奋点。写自辛亥革命前夜的《与妻书》,今天的学生读来总觉隔一层,讲背景,谈历史,是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要排除其中冷漠心态,不妨引导学生与作品人物作“心理位置互换”,假定你就是身处在生死关头、诀别之时的林觉民,此情此景,心境会怎样?为渲染出气氛,教师可以从当今学生情绪兴奋点的流行音乐中,选择一则音乐语言与课文情境相近的曲子,让学生在读文章、听音乐、换位置、细思索中去把握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进而启发学生对此作一段心理描写片断。冷漠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境点拨中也许早化为乌有。
第三,点拨法强调双向反馈、双向交流,针对不同的学生适时适量地进行点拨,这一点正是解决焦虑心理的最佳方法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多层面、多样化的点拨,使焦虑过弱或过强的学生都能有获取知识后的愉快。对焦虑过强的学生,教师要注意点拨的梯度,适时进行调控,设法缓解其畏惧心理,及时表扬那些战胜畏惧勇敢发言的学生,使之尝到成功的喜悦。而针对焦虑过弱的学生,要设法使他们对输入信息加工的方式,由依赖权威、依赖集体、简单刻板转变为不受他人影响,有选择有思考的方面上来。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外,还应当通过研究性点拨、鉴赏性点拨等多样化的方式,强化点拨交流的质量,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独立思索,以增强他们的内心激励和成就感。
第四,对怀疑心理,教师一方面鼓励学生善于打开思维的闸门,去怀疑、去探索、去追求真知。另一方面还要对这种怀疑心理进行正确引导,防止看问题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在运用点拨方法时,可以采用“反问激发”,使学生从事物的反面辨识中加深对正面结论的印象,启迪学生对问题有深一层的思索,提高他们能力的发展量,以纠正怀疑一切的毛病。教《项链》可以端出这样几个反面问题:《项链》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可是,也有些读者发现它里面似乎有几个“漏洞”,比如,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赴盛宴而借用首饰,为什么在当时竟没有发现那串钻石项链是假的?佛来思节太太既是路瓦栽夫人的好友,为什么在借出项链时居然也不说明那是假的?既然是借的项链在路瓦栽夫人心目中已是那样昂贵,为什么会在参加舞会时丢失?如果这些漏洞中的任何一个确实存在于课文之中,那么,这部作品便谈不上是一篇好小说,更称不起是什么世界名著了。当这些问题在教学双边的活动中一一释然时,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点也就为学生所理解。教《故都的秋》可以提出两个看似游离实则妙笔的疑点:一是为何要写北国之外的南国之秋?二是第12自然段的大段议论有无必要?借点出的这两个问题,拨动学生体会以宾陪主的艺术辩证法。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善疑敢疑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因疑而思,去疑排难、全面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所暴露出的各种心理障碍,积极运用点拨教学法努力拨其迷障,拨疑为悟,因为“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蔡澄清语。见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
(载《点拨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二集)。作者系安徽省语文特级教师,马鞍山二中副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