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头男孩儿”的故事

“大头男孩儿”的故事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入学材料上,一张黑白照上是一位表情冷漠的大头男孩,其眼神中有超乎他年龄应有的成熟。这些不能不说是“大头”的影响起了作用。“大头”常常是自己一个人奋斗;他还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需要调动更多的同学去形成一个团队。我拍了拍“大头”的肩膀,感觉到他似乎长大了。

“大头男孩儿”的故事

袁湛江

导师简介

袁湛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万里国际学校校长,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特约教育培训专家,长三角“新语文圆桌论坛”主要发起人。他创立了“三点式阅读教学理论”,开发了“中学生口语训练”课程,长期坚持“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发展。座右铭是:脚踏实地,志存高远。

案例背景

1996年,万里国际学校首次招高中班(第一届只招收了一个班),承蒙领导的信任,我担任了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当时学校还处于初创阶段,没有高分学生报考这所刚创办的学校,好在学校领导层在决策上高瞻远瞩,不盲目追求规模和数量,而是在精细上做文章,要求从不太理想的生源中做出学校的教育形象、做出学校的社会声誉。虽然这个班级当时招到的29名学生,在宁波市整体生源中属中等偏下,但万里却是把他们当成“宝贝”。面对万里的这批“宝贝”,尽快发现他们的个性特点,整合他们的资源,设法使他们各自的优点呈现、放大、迁移和辐射,从而抵御、化解他们自身的不足,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我带班的一个基本思路。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我视野中的孩子们,个性越来越清晰,形象越来越可爱,其中这位具有领袖潜质的“大头男孩儿”,他的成长轨迹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对我的教育思想也有了新的启发。

案例过程

1996年9月1日,是万里国际学校首届高中班开学报到的日子。一大早,高一新生们在家长的簇拥下就陆续来到了校园。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早早地就备好了“课”,对本班将要报到的29名学生的相关材料已经准备得滚瓜烂熟,以至于一见面没等学生开口就能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姓名,并能说出他们每个人的基本特点。很多家长惊讶之余,不禁对万里多了几分好感和佩服。他们哪里知道:这仅仅是万里国际学校个性化教育的开始,一所对中国当代教育可能产生影响的学校,将从他们子女的脚下悄然起步。

下午过了五点钟,已经是快开晚饭的时间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到了,除了俞磊。入学材料上,一张黑白照上是一位表情冷漠的大头男孩,其眼神中有超乎他年龄应有的成熟。这似乎在提示我: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

正在我满腹狐疑地揣测时,一个大头男孩背着行李,孤身一人,踏着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大步跨进校园。这不禁让我感到有些意外:与其他同学的“前呼后拥”相比,他第一次来学校报到,家里居然一个大人也没来,在当时有点不可思议。

“俞磊,”我微笑着迎上去,替他拿下行李,“家里没人来送你吗?”

“没有,不需要,我自己就够了。”大头男孩表情很平静,像成人一样说话,没有跟老师第一次见面的拘束。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孩子!这是俞磊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一幕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也许他自己并没有在意,却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不知真的是因为他头大,还是因为他人格忠厚,乐于助人,大家都叫他“大头”。根据他独立生活能力很强的特点,我安排他做班级的生活委员,负责同学们的生活管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作为生活委员是很称职的,他很热心地为同学们做生活服务工作。其中一项是每天两次从膳食中心领取本班全体同学要吃的点心或水果,其他班级都是两个同学去抬点心筐,而且是全班同学轮流去做这件事。但是,我们班永远是“大头”一个人双手搬着点心筐,迈着大步在校园里从容地走过,而另一个同学,像卫兵一样,紧紧地跟在他后面。这种情景,一度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在他看来,这点小事,一个人就够了,没必要麻烦别人。在他的影响下,同学们都逐渐改变了自己在家中做“小皇帝”、“小公主”的习惯,班级的公共卫生总是有人主动去打扫,我们班的卫生水平在全校一直遥遥领先,曾经连续18周拿到了流动红旗。这些不能不说是“大头”的影响起了作用。

看到“大头”辛苦并快乐地为班级、同学服务,我常常为之感动。但是他距离一个出类拔萃的班干部,似乎还缺少一点“领袖气质”。“大头”常常是自己一个人奋斗;他还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需要调动更多的同学去形成一个团队。我觉得,他是有这种形成凝聚力的领袖潜质的。

有一次活动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去打篮球。当时,打篮球是这些孩子们最喜欢的运动之一,男孩子在篮球场上冲锋陷阵,女孩子在篮球场边摇旗呐喊,场面热烈壮观。那次大家商量好,“大头”组一个队,称为“红队”,我组一个队,称为“蓝队”,然后PK。双方谈好的条件是,他先在班级中挑选5个上场的队员,我虽然没有挑选的空间了,但可以多上场一个人。他挑选了班级中最能打篮球的5位男生:班级第一运球高手贺弈组织后场,大个子张耐做中锋,得分高手陶亮做前锋,由号称“长白山”的叶巍防守,还有他自己。他们最大的优势是人人都能进攻,中距离投篮几乎弹无虚发,突破上篮又快又稳。这样一来,我们就没有什么挑选的余地了,大个子女生姜维娜也成了我们的主力队员。双方实力悬殊!我们只能从战术上来考虑:防守的时候形成联防,不给他们进攻突破的机会。上半场红队没能发挥团队的优势,孤军奋战,缺少呼应,只能选择远投,而远投恰恰是他们的弱项,投不中,篮板球就是我们的,我们一旦得到球,就迅速转移,把球传到前场,他们来不及防守,就进球了,此招屡屡奏效。再加上拉拉队的热情呐喊,上半场下来,我们竟然超过对方十多分。到了下半场,红队调整了战术,充分发挥了团队的集体作用,多传球,再选择时机突破,上篮得分。毕竟两队实力差距太大,比赛结束时,红队又大比分超过了我们蓝队。比赛的结果其实是不重要的,孩子们的天性在活动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示,而我也没有忘记借助比赛让同学得到更多的教育。赛后,我问同学们,蓝队为什么先赢后输,同学们哈哈大笑:实力差呗!那么为什么红队先输后赢呢?有的说是战术,有的说是轻敌,“大头”摸摸头,好像是自言自语:“发挥团队的力量,才可能产生最大的能量!”短暂的沉默之后爆发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拍了拍“大头”的肩膀,感觉到他似乎长大了。

之后不久发生的一件事,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也让我对教育的理解产生了新的认识。

一转眼就是新年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同学之间的熟悉程度不断加深,大头由于能力强学习好,特别是出色的公益心,赢得了同学们普遍的尊敬,被推选为班长,由此他看问题的观点在班级中也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一天中午,教室后边的墙报上出现了一篇手写体的作文,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围观。我走近一看,透过那清秀而认真的字迹就知道是“大头”的作品,题目是《我眼中的徐彪》。说起徐彪,在班级中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年龄小,个子也小,但极聪明,尤其是对化学学科,具有强烈的研究兴趣,经常和化学老师讨论问题,有时候遇到一些牛角尖的问题,他也不放弃钻研,让教了40多年化学的邬老师也惊叹不已。徐彪虽然是大家公认的化学天才,但是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原因是他虽然能将难题攻下来,但是他总在一些简单的题目上犯错误,比如将3看成8,或者把乘号当作加号,要不就是忘了写小数点。在性格上他比较自负,不太看得起周围的同学,他看到的大多是他自己的过人之处,又常常过高地估计自己,而且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往往会被他很认真地表达出来,因此许多同学对他不是很认可,甚至有些同学觉得他很可笑。就是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徐彪,在大头的眼中是什么样子呢?

“我眼中的徐彪,是独一无二的。”

开头第一段只有这样一句话。接着他从大家熟悉的“化学天才”入手,解剖了徐彪的“天才之谜”: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徐彪之所以能在化学学科这一艰深的领域乐此不疲地钻研,主要是源于他对化学的热爱,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班没人能比得上他,可以预料,如果徐彪能够一直保持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将来成为一个化学家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当然,前提是他必须克服粗心大意的小毛病。”

看到这,我心中不得不产生一种由衷的钦佩之情,教育中的一个难题,竟然让他以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化解了。文章的后半部分他还补充了徐彪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比如徐彪的坦率、徐彪的大方、徐彪的热情、徐彪的执著、徐彪的敢作敢为,而且写得有理有据,让人不得不折服。同学们从这篇文章之中似乎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徐彪。

文章登出之后,班级中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徐彪做事开始变得细心了,而且说话的口气也不那么大了。人有本事,如果再学会低调一些,就不会不受欢迎了。二是其他同学都在关注,也在期待:下一个,进入“大头”视野的同学将是谁呢?

当然,在接下来的高中生活中,每个月都会有一位同学的特写被贴在墙报上,我们班“大头眼中”的29位同学一个一个地陆续上墙了(最后一篇是写他自己),“大头”的准备工作做得很精细,对每一位同学都做了个性化的挖掘,许多同学潜藏的优点得以彰显,甚至有些同学自己都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这么突出的优点,尤其是受到了“大头”的肯定,那种感觉不只是一般的自豪。每一位同学都因为自己成为了“公众人物”而悄悄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我们这个班级也因此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优秀集体。

安全追问

1.您作为万里第一届高中生的班主任,对自己的学生至今记忆犹新吧,请您客观地评价一下当时的学生。

对我来说,客观地评价其实很难,我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肯定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学生当中去。不过当时高中创办初期,宁波市教育督导组织专家来校做质量评估,说我们的生源是“中等偏下”。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的起点是处于普通高中招生的底线,当然,这些学生并不一定是因为智力差,主要是他们的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和方法存在问题,更多的同学是尚不明确“要不要学”。可见需要矫正的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要艰难得多。经过全体师生3年的共同努力,我班学生的高考成绩令人刮目相看:除出国的学生之外,参加国内高考的,进入重点、本科、专科的学生各占三分之一。可以说是一炮打响,迅速奠定了万里教育质量的声誉,作为老师,我还是为这批孩子感到很欣慰的。

2.在这样的背景下,挖掘闪光的东西在班级建设中就变得非常重要。您是怎样发现“大头男孩儿”的独特优势的?

“大头男孩”是那种独立性很强的学生,入学时的表现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的许多细节,更加印证了这一点。到现在我还记得:班级中的大部分同学是第一次过寄宿制生活,所以生活上很不习惯,总在数着回家的日子。作为同龄人的俞磊也是如此,但是他却能找到化解的办法,让回家的思念在紧张的学习和快乐的集体生活中得到化解,让自己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快乐,在班级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3.您是如何挖掘、培植他的领袖潜质,并使之扩大为对一个团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的?

如何让这种类型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成长为出类拔萃的学生领袖?我曾经做了一项个性化教育设计,而且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从孩子们喜欢的打篮球活动中,我发现了教育的契机。在我的引导下,聪明的“大头”悟出了“团队的力量”。而之后教室墙报的“大头眼中的……”系列文章的出现,就是“大头男孩儿”这种具有领袖潜质的学生发挥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显示了个性化教育的效果。

4. “大头男孩儿”的故事给您什么启发?

他给我的最大启发是教学相长。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但是师生的角色在互动的教育活动中也常常会发生变化。我从“大头男孩儿”的墙报特写的创意中发现了个性化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人,关注人的不同个性,彰显健康个性的风采,根据不同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让每一个人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俞磊的行动给了我一个重要启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不仅需要尊重,而且需要关注和挖掘,在个性中挖掘出健康的元素,用心培植它,让它迁移、繁殖、成长、辐射。这样,每个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自信,享受学习的快乐,在成长中体验成功,而且会变得更加健康。俞磊———这个记忆中的“大头男孩儿”,诚然是我的学生,而那一次,他却做了一回我的老师,让我终生受益的老师。

读者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