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命体验”与学段特征
朱熹基于对人的年龄与心理、智力、情感发展的初步认识,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将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并说:儿童“智识未开”,应该“知之浅而行之小者”(《朱子语类》),力求浅近、具体;所以“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章句序》),以期通过“小学”将人培养成一块“圣贤坯璞”。
朱熹将15岁以后定为大学教育。“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大学之事,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是在“圣贤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小学辑说》),精雕细刻,最终成为璞玉。大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自学、交流与体察。
朱熹据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居敬持志等。
从朱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看,他事实上已触摸到了“生命体验”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如“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居敬持志”等。(因为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集大成的教育家,不仅继承了前代的教育经验,而且影响了元明清几代,所以,朱熹的教育理论中的许多内容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高峰。)可惜的是,因为中国教育心理学并不发达,所以人们一直未能真正揭示出语文学习与孩子们在生理、心理上的必然联系。本章试图从人的发展需要的角度,找到“生命体验”的学段特征,揭示作为语文学习重要方式的“生命体验”在孩子们学习、成长道路上不同阶段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