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进行“积极减负”
——关于“减负”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研背景
我有幸于2009年8月24日至9月8日历时四十六天在大庆市某中学进行教育调研。在此期间,我接触了大庆市部分初中、高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了解到有关“减负”的一些情况。我又通过翻阅报纸、杂志、学校文件等一些相关“减负”的资料,并与一些学生座谈交流,同时又通过与家长聊天的形式听到了一些家长的真实反映,我对减负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我体会到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影响教育的大问题。于是我把调研的情况认真梳理,形成如下报告。
二、减负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就备受关注了。社会与家庭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考与中考的作用明显加强,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一卷定乾坤”的中高考录取方式和招工方式等等,都让学生“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家庭方面:家长迫切希望孩子多学、学好,不让孩子输在中高考的起跑线上,甚至不让孩子输在幼儿教育的起跑线上,进而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家长对孩子的希望无比迫切,对教育不肯罢手。学校方面:虽然素质教育搞了多年,但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还是看它的中高考成绩,中高考成绩几乎决定着学校的命运,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肯放松。教育部门:还没有对陈旧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提出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以上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原因。于是就出现了每天路上走的最早的是背着沉重书包的学生;晚上回家最晚的是失去天真烂漫笑容的孩子。学生承担着在这个年龄不应该承受的过重负担,身心受到了伤害。在这样背景之下,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电视工作会议(下简称“会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现在一些学生负担很重,结果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党和政府从民族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减负”的要求,合国情,得民心,利长远。
在调研中,我注意到了很多城市,虽然“减负”提了八年,但很多地方把“减负”工作只停留在“书包轻不轻”“作业多不多”“活动够不够”“在校时间长不长”这个简单的层面上,有的地方甚至连这个简单的层面也做不到或不想做,这就让我们必须思考怎样从“根本上”解决“积极”减负的问题了。
三、怎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积极减负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减少什么“负担”,目的是什么。
“减负”不是像有人认为的那样——减到了“让学生没了负担”。没了负担就没了发展,就没了自身。有“课业”就要有负担,想学会,要发展,就要有压力。“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一蹴而就、一锹挖个井的事也是不存在的。“会议”明确指出,“减负”是减少学生的“过重”的负担。也就是说,减少“超出学生年龄能够承受”的课业负担。“减负”的目的是让学生健康、愉快的成长、进步——既要健康,又要愉快,还要进步。
其次,我们要清楚“减负”主要抓哪些环节。
在调研中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减负”一定要“抓实质,抓关键,抓过程,抓效果”。
什么是“抓实质”?
“会议”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这就是实质:抓观念转变,抓素质教育,也就是抓课程改革,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
什么是“抓关键”?
抓关键就是,改变选拔、任用人才的条件、方式与方法。具体的讲就是让中高考、招工和聘任、任用、提拔等制度进行相应的改变。
什么是“抓过程”?
抓过程就是,认真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和教育管理规律,从小学到中学搞好“心理衔接”“思想衔接”“任务衔接”“管理衔接”。让学生由低到高得到,个性相应发展,知识就近发展,智能均衡发展,历程平稳发展。
什么是“抓效果”?
抓效果就是,不仅要讲形式,更要讲实际效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标志是:让学生健康成长、不断进步。而不仅是简单地缩短学生在校时间,单纯地减少学生的家庭作业。即进行科学的、积极的减负。“减负”的核心是减少教育资源的无意义的消耗、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对生命的浪费。“减负”一定要出“效益”。
再次,要了解“减负”的基本内容。
总归起来就是:本着为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按照“一破一立,一降一提,一放一抓,一轻一重,一减一增”的20个字办事。即破旧教,立新育;降难度,提效率;放学生,抓教师;轻结果,重过程;减学习,增活动。
一破:破除陈旧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一立:树立新的、充满活力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研究学生为前提,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破一立”的内容摘自“新课改目标”)
一降:降低考试难度和传授知识难度。考试的目的不是变着法地把考生考倒,而是依据学生所学知识的标准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量与质,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考试的难度降下来了,传授知识的难度也会相应地降下来。
一定要弄清楚:是用什么教什么,还是教什么用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还是学什么教什么;是学什么考什么,还是考什么学什么;是学什么用什么,还是用什么学什么。用(用是学的目的)——学(学是培养人的品质、知识、能力的过程)——教(教是学的手段之一,学是教的依据,)——考(考是所学知识的检验,是用的依据之一)。
一定要知道:知识是无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脑是可以装下“一个伦敦图书馆”,但不是一下子就装下一个图书馆;可以肯定地说,头脑里装下一个图书馆的人,一定不是“人”;对一个人来说,图书馆里的书籍并不是都有用处。人各有专长,并能得以量体加工、提炼之,才能产生“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才能组成丰富多彩的、进步的社会。
一提:提高课堂效率,减少无意义的消耗。教师讲授知识要讲“精练、精准、精美”并能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考,当堂知识当堂会”。但是也应该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要进行积极的辅导。提高课堂效率是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为前提的。否则,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和“百战不殆”。
一放:把学生从枯燥的学科学习中,从死记硬背中,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其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是关键。一个学生“乐学”就无“负担”之感,而且找“负担”之事主动去做了。
一抓:抓“名师”队伍建设。何谓名师?大爱之师,开明之师,有识之师,典范之师。抓“名师”队伍建设就是抓教师的素质培养,培养一批“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知识丰富、方法得当”的教师队伍。
一轻:“轻”考试结果。考试不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尺度(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即降低考试的“选拔、甄别”的作用,增强其检测与指导、激励的功能。学生不因考试而学习,却因成长而“会考”,即把考试当成积累经验的必要过程。
一重:重视学习知识的过程。既要重视“预习——学习——复习——考试”这一具体知识学习的过程;还要重视“启蒙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这个人类成长的大教育过程。同时还要用历史的、现实的、发展的目光评价学生,尤其要重视情感激励、兴趣引导、方法探究和学生智能的协调发展。
一减:减少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量。再美妙的曲子每天听上一百遍也让人心烦。我们要合理安排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减少学科,尤其要在加强“结业学科”质量监管力度的基础上,减少中、高的考试学科,让学生把投入学习的精力尽量在学校期间合理地进行分解。减少每天的学科知识传授量和作业量,作业要精留、精批。
一增:按照教育规律,结合教学,按比例适当增加学生有益活动的量次。活动是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如体育锻炼,知识讲座,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欣赏,讲演、歌唱等比赛。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既能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能力,还能拓宽视野,陶冶情操。
特别强调的是:“减负”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单就“学生在学校多长时间”这个问题而言,我调研的结论表明“取决于社会因素”。特别是文化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还不具备吸纳学生在校外活动的地区,家长素质普遍不高的区域,孩子在学校的时间适当延长是有好处的。学校有责任、义务和有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有教师”)利用一定的时间,以学校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一句话:为学生创造一个规范、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把校园变成学生的家园、乐园。即校园——家园——乐园是“减负”的必由之路,是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