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批评应试教育
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年,当时已经是80多岁高龄的叶圣陶担任了教育部顾问。这一年秋天,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从而改变了无数青年的命运。就在大家为恢复高考制度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叶圣陶却清醒地看到高考制度对教育的危害。
1979年10月,他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中指出:粉碎“四人帮”以后,许多教师都很努力,也想做好工作。但由于他们“只知道逼学生做功课,连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家庭作业也很繁重”,有些教师甚至布置大量练习题,把孩子们“弄得困倦不堪”。因此他认为:教师“抓教育是应该的,但是怎么抓,要好好研究。一味加重学生的负担,不是办法”。此外他还强调:“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很多,有的问题还很严重。”
叶圣陶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与大家对教育的认识有关。“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好习惯。”但由于大家对教育的理解有误,因此“许多人评价学校,只看升学率”,以为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于是许多学校“就专门逼学生,考学生,想尽办法提高升学率”。这样一来,就给学生造成一个很坏的印象,以为“上学为的就是高考,高考考不上,一切都完了,十年的工夫等于白费”。他问道:“听说高中毕业生只有百分之三四能升学,难道普通教育就是为这百分之三四办的吗?难道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六七都是这百分之三四的‘陪客’吗?”
一个月之后,叶圣陶从新闻广播中听到有些学校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就放弃正常教学活动,专门为高考做准备。于是他以《学习不光为了高考》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再次表达自己的意见。他说:“我听到这件事心里很不舒服。难道学生进中学就是为了考大学?难道国家办中学就是为了给大学供应投考者?现在大学办得还不够多,招收的名额还不够多,……如果学生进中学就是为了考大学,极小一部分考进大学去了,极大多数没考上的不都成了废品吗?难怪他们中间有些人悲观失望,认为白受了十年教育,自己没有什么前途了。”他指出:持这种想法的不仅是落榜的学生,而且还有学生家长、学校老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因此中学为什么要办,中学生为什么要学,教师为什么要教,这都是大家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1980年1月,叶圣陶在《考试》中说,学校为什么要考试?无非是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成绩怎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里只要“有个期终考试,或者加个期中考试,就够了”。但是如今的考试却有许多名堂,比如摸底考试、模拟考试、分片会考、全区会考等,可谓名目繁多,花样翻新。至于“这些考试目的何在,要考查什么”,即使是教育部的顾问,他也并不清楚。
随后,他又写下《再谈考试》一文。他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成效的一种手段,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作为一种正常的教学活动,考试应该和课堂提问、课外练习一样,在“活泼,平静,没拘束,不紧张”的情况下进行。但由于老师的重视,家长的督促,考试和分数已经成了学生最看重的事。于是就产生“为考试而学习”的怪口号。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感到压力很大,就会把所学的知识当作敲门砖,一出考场就完全忘掉。此外,这种情况还可能诱使少数学生在考场上作弊。
大约是2000年前后,我在北京一所高校看到许多开除学生的告示,原因是他们在考试中作弊。当时我一方面为该校如此严厉的校规感到惊讶,一方面也觉得这种做法有些野蛮,就好像因为偷窃就要砍手一样。如今看到叶圣陶的观点,才觉得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不合理的应试教育以及与此相关的制度。
这一年4月,叶圣陶对于所谓“重点学校”提出批评。他委婉地说:提出重点学校的办法,“是通常说的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意思”,这也许是一种快出人才的“好谋略”。他表示:尽管如此,我对“非重点”却不免感到有些担忧。平时在文件里和报纸上经常看到“必须把重点学校办好”的话,心里总觉得这是不是说,“非重点学校无妨不办好”呢?老人的聪明,由此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