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东地区常见鸟类

秦东地区常见鸟类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北湖地区留鸟。以各种鱼类为食。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而纤瘦,嘴及腿黑色,趾黄色,繁殖羽纯白,颈背具细长饰羽,背及胸具蓑状羽。飞行时翼显沉重。性孤僻,常单独在有芦苇的浅水中。黄昏时鸟群分散进食,发出深沉的呱呱叫声。
秦东地区常见鸟类_陕西省秦东地区的

1.小

学名:Podiceps ruficollis

英文名:Little Grebe

分类地位:目 >科

形态特征:上体黑褐而有光泽;眼先、颊、颏和上喉等均黑褐色;下喉、耳区和颈棕栗色;上胸黑褐色;下胸和腹部银白色;尾短。

生态习性:平时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湖泊。食物以小鱼、虾、昆虫等为主。南北湖地区留鸟。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2.凤头

学名:Podiceps cristatus

英文名:Great Crested Grebe

分类地位:目 >科

形态特征:体大(50cm)而外形优雅的。颈修长,具显著的深色羽冠,下体近白,上体纯灰褐。繁殖期成鸟颈背栗色,颈具鬃毛状饰羽。与赤颈的区别在脸侧白色延伸过眼,嘴形长。

生态习性:繁殖期成对作精湛的求偶炫耀,两相对视,有时嘴上还衔着植物。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3.普通鸬鹚

学名:Phalacrocorax carbo

英文名:Common Cormorant

分类地位:鹈形目 >鸬鹚科

形态特征:大型水鸟。体长72~87cm,体重大于2kg。通体黑色,头颈具紫绿色光泽,两肩和翅具青铜色光泽,繁殖期间脸部有红色斑,头颈有白色丝状羽,下胁具白斑。

生态习性:常成群栖息于水边岩石上或水中,呈垂直站立姿势。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以各种鱼类为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4.白鹭

学名:Egretta garzetta

英文名:Little Egret

分类地位:鹳形目 >鹭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60cm)的白色鹭。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而纤瘦,嘴及腿黑色,趾黄色,繁殖羽纯白,颈背具细长饰羽,背及胸具蓑状羽。虹膜-黄色;脸部裸露皮肤黄绿色,繁殖期为淡粉色;嘴-黑色;腿及脚-黑色,趾黄色。

生态习性:喜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沿海小溪流。成散群进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5.苍鹭

学名:Ardea cinerea

英文名:Grey Heron

分类地位:鹳形目 >鹭科

形态特征:体大(92cm)的白、灰及黑色鹭。成鸟:过眼纹及冠羽黑色,飞羽、翼角及两道胸斑黑色,头、颈、胸及背白色,颈具黑色纵纹,余部灰色。幼鸟:头及颈灰色较重,但无黑色。虹膜-黄色;嘴-黄绿色;脚-偏黑。

生态习性:性孤僻,在浅水中捕食。冬季有时成大群。飞行时翼显沉重。停栖于树上。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6.草鹭

学名:Ardea purpurea

英文名:Purple Heron

分类地位:鹳形目 >鹭科

形态特征:体大(80cm)的灰、栗及黑色鹭。特征为顶冠黑色并具两道饰羽,颈棕色且颈侧具黑色纵纹。背及覆羽灰色,飞羽黑,其余体羽红褐色。虹膜-黄色;嘴-褐色;脚-红褐色。

生态习性:喜稻田、芦苇地、湖泊及溪流。性孤僻,常单独在有芦苇的浅水中。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7.绿鹭

学名:Butorides striata

英文名:Striated Heron

分类地位:鹳形目 >鹭科

形态特征:体小(43cm)的深灰色鹭。成鸟:顶冠及松软的长冠羽闪绿黑色光泽,一道黑色线从嘴基部过眼下及脸颊延至枕后。两翼及尾青蓝色并具绿色光泽,羽缘皮黄色。腹部粉灰,颏白。虹膜-黄色;嘴-黑色;脚-偏绿。

生态习性:性孤僻羞怯。栖于池塘、溪流及稻田,也栖于芦苇地、灌丛或红树林等有浓密覆盖的地方。结小群营巢。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8.大白鹭

学名:Casmerodius albus

英文名:Great Egret

分类地位:鹳形目 >鹭科

形态特征:体大(95cm)的白色鹭。比其他白色鹭体型大许多,嘴较厚重,颈部具特别的扭结。繁殖羽:脸颊裸露皮肤蓝绿色,嘴黑,腿部裸露皮肤红色,脚黑。非繁殖羽:脸颊裸露皮肤黄色,嘴黄而嘴端常为深色,脚及腿黑色。虹膜-黄色。

生态习性:一般单独或成小群,在湿润或漫水的地带活动。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9.牛背鹭

学名:Bubulcus ibis

英文名:Eastern Cattle Egret

分类地位:鹳形目 >鹭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50cm)的白色鹭。繁殖羽:体白,头、颈、胸沾橙黄;虹膜、嘴、腿及眼先短期呈亮红色,余时橙黄。非繁殖羽:体白,仅部分鸟额部沾橙黄。与其他鹭的区别在体型较粗壮,颈较短而头圆,嘴较短厚。虹膜-黄色;嘴-黄色;脚-暗黄至近黑。

生态习性:与家畜及水牛关系密切,捕食家畜及水牛从草地上引来或惊起的苍蝇。

保护级别:“三有”保护动物。

10.池鹭

学名:Ardeola bacchus

英文名:Chinese Pond Heron

分类地位:鹳形目 >鹭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47cm)、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的鹭。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紫酱色。冬季: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虹膜-褐色;嘴-黄色(冬季);腿及脚-绿灰色。

生态习性:栖于稻田或其他漫水地带,单独或成分散小群进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1.夜鹭

学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英文名:Black-crowned Night Heron

分类地位:鹳形目 >鹭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61cm)、头大而体壮的黑白色鹭。成鸟:顶冠黑色,颈及胸白,颈背具两条白色丝状羽,背黑,两翼及尾灰色。嘴-黑色;脚-污黄。

生态习性:白天群栖树上休息。黄昏时鸟群分散进食,发出深沉的呱呱叫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2.栗苇鳽

学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英文名:Cinnamon Bittern

分类地位:鹳形目 >鹭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41cm)的橙褐色苇鳽。成年雄鸟:上体栗色,下体黄褐,喉及胸具由黑色纵纹而成的中线,两胁具黑色纵纹,颈侧具偏白色纵纹。雌鸟:色暗,褐色较浓。虹膜-黄色;嘴基部裸露皮肤-橘黄色;嘴-黄色;脚-绿色。

生态习性:受惊时一跳而起,飞行低,振翼缓慢有力。营巢在芦苇或深草中。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3.大麻鳽

学名:Botaurus stellaris

英文名:Great Bittern

分类地位:鹳形目 >鹭科

形态特征:体大(75cm)的金褐色及黑色鳽。顶冠黑色,颏及喉白且其边缘接明显的黑色颊纹。头侧金色,其余体羽多具黑色纵纹及杂斑。飞行时具褐色横斑的飞羽与金色的覆羽及背部成对比。虹膜-黄色;嘴-黄色;脚-绿黄色。

生态习性:性隐蔽,喜高芦苇。有时被发现时就地凝神不动,嘴垂直上指。有时被赶起见其在芦苇上低低飞过。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4.黄苇鳽

学名:Ixobrychus sinensis

英文名:Yellow Bittern

分类地位:鹳形目 >鹭科

形态特征:体小(32cm)的皮黄色及黑色苇鳽。成鸟:顶冠黑色,上体淡黄褐色,下体皮黄,黑色的飞羽与皮黄色的覆羽成强烈对比。亚成鸟似成鸟但褐色较浓,全身满布纵纹,两翼及尾黑色。虹膜-黄色;眼周裸露皮肤-黄绿色;嘴-绿褐色;脚-黄绿色。

生态习性:喜河湖港汊地带的河流及水道边的浓密芦苇丛,也喜稻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5.豆雁

学名:Anser fabalis

英文名:Taiga Bean Goose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体型大(80cm)的灰色雁。与粉脚雁类似但脚为橘黄色;颈色暗,嘴黑而具橘黄色次端条带。飞行中较其他灰色雁类色暗而颈长。虹膜-暗棕色;嘴-橘黄色、黄色及黑色;脚-橘黄色。

生态习性:成群活动于近湖泊的沼泽地带及稻茬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6.灰雁

学名:Anser anser

英文名:Greylag Goose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体大(76cm)的灰褐色雁。以粉红色的嘴和脚为本种特征。嘴基无白色。上体体羽灰而羽缘白,使上体具扇贝形图纹。胸浅烟褐色,尾上及尾下覆羽均白。虹膜-褐色;嘴-红粉;脚-粉红色。

生态习性:栖居于疏树草原、沼泽及湖泊;取食于矮草地及农耕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7.斑头雁

学名:Anser indicus

英文名:Bar-headed Gose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70cm)的雁。顶白而头后有两道黑色条纹为本种特征。喉部白色延伸至颈侧。头部黑色图案在幼鸟时为浅灰色。飞行中上体均为浅色,仅翼部狭窄的后缘色暗。下体多为白色。虹膜-褐色;嘴-鹅黄色,嘴尖黑;脚-橙黄色。

生态习性:耐寒冷荒漠碱湖的雁类。越冬于淡水湖泊。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8.赤麻鸭

学名:Tadorna ferruginea

英文名:Ruddy Shelduck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体大(63cm)橙栗色鸭类。头皮黄。外形似雁。雄鸟夏季有狭窄的黑色领圈。飞行时白色的翅上覆羽及铜绿色翼镜明显可见。嘴和腿黑色。虹膜-褐色;嘴-近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筑巢于近溪流、湖泊的洞穴。多见于内地湖泊及河流。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9.赤膀鸭

学名:Anas strepera

英文名:Gadwall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雄鸟:中等体型(50cm)的灰色鸭。嘴黑,头棕,尾黑,次级飞羽具白斑及腿橘黄为其主要特征。比绿头鸭稍小,嘴稍细。雌鸟:似雌绿头鸭但头较扁,嘴侧橘黄,腹部及次级飞羽白色。虹膜-褐色;嘴-繁殖期雄鸟灰色,其他时候橘黄色但中部灰色;脚-橘黄。

生态习性:栖于开阔的淡水湖泊及沼泽地带,极少出现于沿海港湾。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20.赤颈鸭

学名:Anas penelope

英文名:Eurasian Wigeon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47cm)的大头鸭。雄鸟特征为头栗色而带皮黄色冠羽。体羽余部多灰色,两胁有白斑,腹白,尾下覆羽黑色。飞行时白色翅羽与深色飞羽及绿色翼镜成对照。雌鸟通体棕褐或灰褐色,腹白。下翼灰色,较葡萄胸鸭色深。虹膜-棕色;嘴-蓝绿色;脚-灰色。

生态习性:与其他水鸟混群于湖泊、沼泽及河口地带。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21.绿头鸭

学名:Anas platyrhynchos

英文名:Mallard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58cm),为家鸭的野型。雄鸟:头及颈深绿色带光泽,白色颈环使头与栗色胸隔开。雌鸟:褐色斑驳,有深色的贯眼纹。较雌针尾鸭尾短而钝;较雌赤膀鸭体大且翼上图纹不同。虹膜-褐色;嘴-黄色;脚-橘黄。

生态习性:多见于湖泊、池塘及河口。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22.斑嘴鸭

学名:Anas poecilorhyncha

英文名:Chinese Spot-billed Duck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体大(60cm)的深褐色鸭。头色浅,顶及眼线色深,嘴黑而嘴端黄且于繁殖期黄色嘴端顶尖有一黑点为本种特征。喉及颊皮黄。深色羽带浅色羽缘使全身体羽呈浓密扇贝形。两性同色,但雌鸟较黯淡。虹膜-褐色;嘴-黑色而端黄;脚-珊瑚红。

生态习性:栖于湖泊、河流及沿海红树林和泻湖。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23.花脸鸭

学名:Anas formosa

英文名:Baikal Teal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雄鸟:中等体型(42cm),头顶色深,纹理分明的亮绿色脸部具特征性黄色月牙形斑块。多斑点的胸部染棕色,两胁具鳞状纹似绿翅鸭。肩羽形长,中心黑而上缘白。翼镜铜绿色,臀部黑色。雌鸟:似白眉鸭及绿翅鸭,但体型略大且嘴基有白点;脸侧有白色月牙形斑块。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灰色。

生态习性:喜结大群并常与其他种混群。取食于水面及稻田。栖于湖泊、河口地带。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24.针尾鸭

学名:Anas acuta

英文名:Northern Pintail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55cm)的鸭。尾长而尖。雄鸟头棕,喉白,两胁有灰色扇贝形纹,尾黑,中央尾羽特长延,两翼灰色具绿铜色翼镜,下体白色。雌鸟黯淡褐色,上体多黑斑;下体皮黄,胸部具黑点;两翼灰翼镜褐;嘴及脚灰色。与其他雌鸭区别于体形较优雅,头淡褐,尾形尖。虹膜-褐色;嘴-蓝灰色;脚-灰色。

生态习性:喜沼泽、湖泊、大河流及沿海地带。常在水面取食,有时探入浅水。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25.绿翅鸭

学名:Anas crecca

英文名:Eurasian Teal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体小(37cm)、飞行快速的鸭类。绿色翼镜在飞行时显而易见。雄鸟有明显的金属亮绿色,带皮黄色边缘的贯眼纹横贯栗色的头部,肩羽上有一道长长的白色条纹;其余体羽多灰色。雌鸟褐色斑驳,腹部色淡。与雌白眉鸭区别于翼镜亮绿色。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灰色。

生态习性:成对或成群栖于湖泊或池塘,常与其他水禽混杂。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26.罗纹鸭

学名:Anas falcata

英文名:Falcated Duck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雄鸟:体大(50cm),头顶栗色,头侧绿色闪光的冠羽延垂至颈项,黑白色的三级飞羽长而弯曲。喉及嘴基部白色使其区别于体型甚小的绿翅鸭。雌鸟:暗褐色杂深色。似雌性赤膀鸭但嘴及腿暗灰色,头及颈色浅;有铜棕色翼镜。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暗灰。

生态习性:喜结大群,停栖水上,常与其他种类混合。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NT;“三有”保护动物。

27.白眉鸭

学名:Anas querquedula

英文名:Garganey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40 cm)的戏水型鸭。雄鸟头巧克力色,具宽阔的白色眉纹。胸、背棕而腹白。翼镜为闪亮绿色带白色边缘。雌鸟褐色的头部图纹显著,腹白,翼镜暗橄榄色带白色羽缘。飞行雄鸟蓝灰色翅上覆羽是其特征。虹膜-榛栗色;嘴-黑色;脚-蓝灰色。

生态习性:冬季常结大群。时常见于沿海泻湖。白天栖于水上,夜晚进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28.琵嘴鸭

学名:Anas clypeata

英文名:Northern Shoveler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体大(50cm)而易识别,嘴特长,末端呈匙形。雄鸟:腹部栗色,胸白,头深绿色而具光泽。雌鸟:褐色斑驳,尾近白色。色彩似雌绿头鸭但嘴形清楚可辨。虹膜-褐色;嘴-繁殖期雄鸟近黑色,雌鸟橘黄褐色;脚-橘黄色。

生态习性:喜沿海的泻湖、池塘、湖泊及红树林沼泽。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29.翘鼻麻鸭

学名:Tadorna tadorna

英文名:Common Shelduck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体大(60cm)而具醒目色彩的黑白色鸭。绿黑色光亮的头部与鲜红色的嘴及额基部隆起的皮质肉瘤对比强烈。胸部有一栗色横带。雌鸟似雄鸟,但色较暗淡。亚成体褐色斑驳,嘴暗红,脸侧有白色斑块。虹膜-浅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生态习性:营巢于咸水湖泊的湖岸洞穴,极少于淡水湖泊。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30.赤嘴潜鸭

学名:Netta rufina

英文名:Red-crested Pochard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体大(55cm)的皮黄色鸭。繁殖期雄鸟:易识别,锈色的头部和橘红色的嘴与黑色前半身成对比。两胁白色,尾部黑色,翼下羽白,飞羽在飞行时显而易见。雌鸟:褐色,两胁无白色,但脸下、喉及颈侧为白色。虹膜-红褐色;嘴-雄鸟橘红,雌鸟黑色带黄色嘴尖;脚-雄鸟粉红色,雌鸟灰色。

生态习性:栖于有植被或芦苇的湖泊或缓水河流。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31.凤头潜鸭

学名:Aythya fuligula

英文名:Tufted Duck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42cm)、矮扁结实的鸭。头带特长羽冠。雄鸟黑色,腹部及体侧白。雌鸟深褐,两胁褐而羽冠短。飞行时二级飞羽呈白色带状。雌鸟有浅色脸颊斑。头形较白眼潜鸭顶部平而眉突出。虹膜-黄色;嘴及脚-灰色。

生态习性:常见于湖泊及深池塘,潜水找食。飞行迅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32.白眼潜鸭

学名:Aythya nyroca

英文名:Ferruginous Pochard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41cm)的全深色型鸭。仅眼及尾下羽白色。雄鸟头、颈、胸及两胁浓栗色,眼白色;雌鸟暗烟褐色,眼色淡。雄雌两性与雌凤头潜鸭区别在于白色尾下覆羽,头形有异,缺少头顶冠羽,嘴上无黑色次端带。虹膜-雄鸟白色,雌鸟褐色;嘴-蓝灰色;脚-灰色。

生态习性:栖居于沼泽及淡水湖泊。冬季也活动于河口及沿海泻湖。怯生谨慎,成对或成小群。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NT;“三有”保护动物。

33.红头潜鸭

学名:Aythya ferina

英文名:Common Pochard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46cm)、外观漂亮的鸭类。栗红色的头部与亮灰色的嘴和黑色的胸部及上背成对比。腰黑色但背及两胁显灰色。飞行时翼上的灰色条带与其余较深色部位对比不明显。雌鸟背灰色,头、胸及尾近褐色,眼周皮黄色。虹膜-雄鸟红而雌鸟褐;嘴-灰色而端黑;脚-灰色。

生态习性:栖于有茂密水生植被的池塘及湖泊。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34.鹊鸭

学名:Bucephala clangula

英文名:Common Goldeneye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体型中等(48cm)的深色潜鸭。头大而高耸,眼金色。繁殖期雄鸟胸腹白色,次级飞羽极白。嘴基部具大的白色圆形点斑。雌鸟烟灰色,具近白色扇贝形纹;通常具狭窄白色前颈环。非繁殖期雄鸟似雌鸟,但近嘴基处点斑仍为浅色。虹膜-黄色;嘴-近黑;脚-黄色。

生态习性:喜在湖泊、沿海水域结群形成大片;与其他种类偶有混群。潜水取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35.斑头秋沙鸭

学名:Mergellus albellus

英文名:Smew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鸭科秋沙鸭属的水鸭。全长约42cm。雄鸟体羽以黑白色为主。眼周、枕部、背黑色,腰和尾灰色。两翅灰黑色。头顶栗色。肩前部白色,后部暗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尾羽银灰色。

生态习性:除繁殖外常成群活动。通常7~8只至10余只一群,有时也多至数十只的大群。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36.普通秋沙鸭

学名:Mergus merganser

英文名:Common Merganser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68cm)的食鱼鸭。细长的嘴具钩。繁殖期雄鸟头及背部绿黑,与光洁的乳白色胸部及下体成对比。飞行时翼白而外侧三极飞羽黑色。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上体深灰,下体浅灰,头棕褐色而颏白。飞行时次级飞羽及覆羽全白,并无红胸秋沙鸭那种黑斑。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生态习性:喜结群活动于湖泊及湍急河流。潜水捕食鱼类。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37.环颈雉

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

英文名:Common Pheasant

分类地位:鸡形目 >雉科

形态特征:头顶灰褐色,缀铜绿色光泽,眉纹白色。颈部下方有一圈显著白色环纹,故又称环颈雉。前额、耳羽、颈侧、颏部均为黑色,缀蓝绿色光泽。足后具有革质距,可用作攻击敌人的武器。雌雉较小,尾羽较短,均有黑褐色横斑;无距,羽毛呈黄褐色,具有栗红色斑纹。

生态习性:栖息于中、低山丘陵的灌丛、竹丛或草丛中。善于奔跑,飞行快速而有力。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38.石鸡

学名:Alectoris chukar

英文名:Chukar

分类地位:鸡形目 >雉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38cm),带很重斑纹的鹑类。喉白,下脸部的黑色条纹过眼部和下喉部,与亮红色嘴及肉色眼圈形成对照。上体粉灰,胸皮黄带橘黄,两胁具黑色、栗色横斑及白色条纹。诸亚种存在细微差异,以荒漠中的为最淡。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生态习性:成对或成群活动于开阔山区、高原、草原及干旱草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39.鹌鹑

学名:Coturnix japonica

英文名:Japanese Quail

分类地位:鸡形目 >雉科

形态特征:体小(18cm)而滚圆,褐色带明显的草黄色矛状条纹及不规则斑纹,雄雌两性上体均具红褐色及黑色横纹。雄鸟颏深褐,喉中线向两侧上弯至耳羽。雌鸟亦有相似图纹但对照不甚明显。虹膜-红褐色;嘴-灰色;脚-肉棕色。

生态习性:常成对而非成群活动。喜农耕区的谷物农田或草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NT;“三有”保护动物。

40.白胸苦恶鸟

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英文名:White-breasted Waterhen

分类地位:鹤形目 >秧鸡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33cm)的深青灰色及白色的苦恶鸟。头顶及上体灰色,脸、额、胸及上腹部白色,下腹及尾下棕色。虹膜-红色;嘴-偏绿,嘴基红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通常单个活动,偶尔两三成群,于湿润的灌丛、湖边、河滩、红树林及旷野走动找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41.白骨顶

学名:Fulica atra

英文名:Common Coot

分类地位:鹤形目 >秧鸡科

形态特征:体大(40cm)的黑色水鸡。具显眼的白色嘴及额甲。整个体羽深黑灰色,仅飞行时可见翼上狭窄近白色后缘。虹膜-红色;嘴-白色;脚-灰绿色。

生态习性:强栖水性和群栖性;常潜入水中在湖底找食水草。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42.黑水鸡

学名:Gallinula chloropus

英文名:Common Moorhen

分类地位:鹤形目 >秧鸡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31cm),黑白色,额甲亮红,嘴短。体羽全青黑色,仅两胁有白色细纹而成的线条以及尾下有两块白斑,尾上翘时此白斑尽显。虹膜-红色;嘴-暗绿色,嘴基红色;脚-绿色。

生态习性:多见于湖泊、池塘及运河。栖水性强,常在水中慢慢游动。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43.彩鹬

学名:Rostratula benghalensis

英文名:Greater Paintedsnipe

分类地位:鸻形目 >彩鹬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25cm)而色彩艳丽的沙锥样涉禽。尾短。雌鸟:头及胸深栗色,眼周白色,顶纹黄色;背及两翼偏绿色。雄鸟:体型较雌鸟小而色暗,多具杂斑而少皮黄色,翼覆羽具金色点斑,眼斑黄色。虹膜-红色;嘴-黄色;脚-近黄色。

生态习性:栖于沼泽型草地及稻田。行走时尾上下摇动,飞行时双腿下悬如秧鸡。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44.蛎鹬

学名:Haematopus ostralegus

英文名:Eurasian Oystercatcher

分类地位:鸻形目 >蛎鹬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44cm)的黑白色涉禽。红色的嘴长直而端钝,腿粉红,上背、头及胸黑色,下背及尾上覆羽白色,下体余部白色。翼上黑色,沿次级飞羽的基部有白色宽带。虹膜-红色;嘴-橙红色;脚-粉红色。

生态习性:飞行缓慢且振翼幅度大。沿岩石型海滩取食,食物为软体动物,它们用錾形嘴錾开。成小群活动。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45.黑翅长脚鹬

学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英文名:Black-winged Stilt

分类地位:鸻形目 >反嘴鹬科

形态特征:高挑、修长(37cm)的黑白色涉禽。特征为细长的嘴黑色,两翼黑,长长的腿红色,体羽白。颈背具黑色斑块。幼鸟褐色较浓,头顶及颈背沾灰。虹膜-粉红色;嘴-黑色;腿及脚-淡红色。

生态习性:喜沿海浅水及淡水沼泽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46.反嘴鹬

学名:Recurvirostra avosetta

英文名:Pied Avocet

分类地位:鸻形目 >反嘴鹬科

形态特征:体高(43cm)的黑白色鹬。长长的腿灰色,黑色的嘴细长而上翘。飞行时从下面看体羽全白,仅翼尖黑色。具黑色的翼上横纹及肩部条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善游泳,能在水中倒立。飞行时不停地快速振翼并作长距离滑翔。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47.普通燕鸻

学名:Glareola maldivarum

英文名:Oriental Pratincole

分类地位:鸻形目 >燕鸻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5cm),翼长,叉形尾,喉皮黄色具黑色边缘。上体棕褐色具橄榄色光泽;两翼近黑;尾上覆羽白色;腹部灰;尾下白;叉形尾黑色,但基部及外缘白色。虹膜-深褐色;嘴-黑色,嘴基猩红;脚-深褐色。

生态习性:与其他涉禽混群,栖于开阔地、沼泽地及稻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48.环颈鸻

学名:Charadrius alexandrinus

英文名:Kentish Plover

分类地位:鸻形目 >鸻科

形态特征:体小(15cm)而嘴短的褐色及白色鸻。与金眶鸻的区别在腿黑色,飞行时具白色翼上横纹,尾羽外侧更白。雄鸟胸侧具黑色斑块;雌鸟此斑块为褐色。亚种dealbatus嘴较长较厚。虹膜-褐色;嘴-黑色;腿-黑色。

生态习性:单独或成小群进食,常与其余涉禽混群于海滩或近海岸的多沙草地,也于沿海河流及沼泽地活动。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49.金眶鸻

学名:Charadrius dubius

英文名:Little Ringed Plover

分类地位:鸻形目 >鸻科

形态特征:体小(16cm)的黑、灰及白色鸻。嘴短。与环颈鸻及马来沙鸻的区别在于具黑或褐色的全胸带,腿黄色。与剑鸻区别在于黄色眼圈明显,翼上无横纹。成鸟黑色部分在亚成鸟为褐色。热带地区的亚种jerdoni虹膜-褐色;嘴-灰色;腿-黄色。

生态习性:通常出现在沿海溪流及河流的沙洲,也见于沼泽地带及沿海滩涂;有时见于内陆。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50.长嘴剑鸻

学名:Charadrius placidus

英文名:Long-billed Plover

分类地位:鸻形目 >鸻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22cm)而健壮的黑、褐及白色鸻。略长的嘴全黑,尾较剑鸻及金眶鸻长,白色的翼上横纹不及剑鸻粗而明显。繁殖期体羽特征为具黑色的前顶横纹和全胸带,但贯眼纹灰褐而非黑。亚成鸟同剑鸻及金眶鸻。虹膜-褐色;嘴-黑色;腿及脚-暗黄色。

生态习性:似其他鸻,但喜河边及沿海滩涂的多砾石地带。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51.凤头麦鸡

学名:Vanellus vanellus

英文名:Northern Lapwing

分类地位:鸻形目 >鸻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30cm)的黑白色麦鸡。具长窄的黑色反翻型凤头。上体具绿黑色金属光泽;尾白而具宽的黑色次端带;头顶色深,耳羽黑色,头侧及喉部污白;胸近黑;腹白。虹膜-褐色;嘴-近黑;腿及脚-橙褐色。

生态习性:喜耕地、稻田或矮草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52.灰头麦鸡

学名:Vanellus cinereus

英文名:Grey-headed Lapwing

分类地位:鸻形目 >鸻科

形态特征:体大(35cm)的亮丽黑、白及灰色麦鸡。头及胸灰色;上背及背褐色;翼尖、胸带及尾部横斑黑色,翼后余部、腰、尾及腹部白色。亚成鸟似成鸟但褐色较浓而无黑色胸带。虹膜-褐色;嘴-黄色,端黑;脚-黄色。

生态习性:栖于近水的开阔地带、河滩、稻田及沼泽。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53.林鹬

学名:Tringa glareola

英文名:Wood Sandpiper

分类地位:鸻形目 >鹬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20cm),纤细,褐灰色,腹部及臀偏白,腰白。上体灰褐色而具斑点;眉纹长,白色;尾白而具褐色横斑。与白腰草鹬区别在腿较长,黄色较深,翼下色浅,眉纹长,外形纤细。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淡黄至橄榄绿色。

生态习性:喜沿海多泥的栖息环境,但也出现在内陆高至海拔750米的稻田及淡水沼泽。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54.矶鹬

学名:Actitis hypoleucos

英文名:Common Sandpiper

分类地位:鸻形目 >鹬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20cm)的褐色及白色鹬。嘴短,性活跃,翼不及尾。上体褐色,飞羽近黑;下体白,胸侧具褐灰色斑块。特征为飞行时翼上具白色横纹,腰无白色,外侧尾羽无白色横斑。翼下具黑色及白色横纹。虹膜-褐色;嘴-深灰色;脚-浅橄榄绿。

生态习性:光顾不同的栖息生境,从沿海滩涂和沙洲至海拔1500米的山地稻田及溪流、河流两岸。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55.红脚鹬

学名:Tringa totanus

英文名:Common Redshank

分类地位:鸻形目 >鹬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8cm),腿橙红色,嘴基半部为红色。上体褐灰,下体白色,胸具褐色纵纹。比红脚的鹤鹬体型小,矮胖,嘴较短较厚,嘴基红色较多。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次级飞羽具明显白色外缘。尾上具黑白色细斑。虹膜-褐色;嘴-基部红色,端黑;脚-橙红色。

生态习性:喜泥岸、海滩、盐田、干涸的沼泽及鱼塘、近海稻田,偶尔在内陆。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56.青脚鹬

学名:Tringa nebularia

英文名:Common Greenshank

分类地位:鸻形目 >鹬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32cm)的高挑偏灰色鹬。形长的腿近绿,灰色的嘴长而粗且略向上翻。上体灰褐具杂色斑纹,翼尖及尾部横斑近黑;下体白色,喉、胸及两胁具褐色纵纹。与泽鹬区别在体型较大,腿相应较短,叫声独特。虹膜-褐色;嘴-灰色,端黑;脚-黄绿色。

生态习性:喜沿海和内陆的沼泽地带及大河流的泥滩。通常单独或两三成群。进食时嘴在水里左右甩动寻找食物。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57.大杓鹬

学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英文名:Far Eastern Curlew

分类地位:鸻形目 >鹬科

形态特征:体型硕大(63cm)的杓鹬。嘴甚长而下弯;比白腰杓鹬色深而褐色重,下背及尾褐色,下体皮黄。飞行时展现的翼下横纹不同于白腰杓鹬的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粉红;脚-灰色。

生态习性:同白腰杓鹬。性甚羞怯。个别个体有时与白腰杓鹬混群。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VU;“三有”保护动物。

58.翘嘴鹬

学名:Xenus cinereus

英文名:Terek Sandpiper

分类地位:鸻形目 >鹬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3cm)的低矮灰色鹬。嘴长而上翘;上体灰色,具晦黯的白色半截眉纹;黑色的初级飞羽明显;繁殖期肩羽具黑色条纹;腹部及臀白色。飞行时翼上狭窄的白色内缘明显。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黄色;脚-橘黄色。

生态习性:喜沿海泥滩、小河及河口,进食时与其他涉禽混群,但飞行时不混群。通常单独或一两只在一起活动,偶成大群。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59.白腰草鹬

学名:Tringa ochropus

英文名:Green Sandpiper

分类地位:鸻形目 >鹬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3cm),矮壮型,深绿褐色,腹部及臀白色。飞行时黑色的下翼、白色的腰部以及尾部的横斑极显著。上体绿褐色杂白点;两翼及下背几乎全黑;尾白,端部具黑色横斑。飞行时脚伸至尾后。野外看黑白色非常明显。与林鹬区别在近绿色的腿较短,外形较矮壮,下体点斑少,翼下色深。虹膜-褐色;嘴-暗橄榄色;脚-橄榄绿色。

生态习性:常单独活动,喜小水塘及池塘、沼泽地及沟壑。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60.白腰杓鹬

学名:Numenius arquata

英文名:Eurasian Curlew

分类地位:鸻形目 >鹬科

形态特征:体大(55cm)的杓鹬。嘴甚长而下弯;腰白,渐变成尾部色及褐色横纹。与大杓鹬区别在腰及尾较白,与中杓鹬区别在体型较大,头部无图纹,嘴相应较长。虹膜-褐色;嘴-褐色;脚-青灰色。

生态习性:喜潮间带河口、河岸及沿海滩涂,常在近海处。多见单独活动,有时结小群或与其他种类混群。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NT;“三有”保护动物。

61.青脚滨鹬

学名:Calidristemminckii

英文名:Temminck's Stint

分类地位:鸻形目 >鹬科

形态特征:体小(14cm)而矮壮,腿短,灰色。上体(冬季)全暗灰;下体胸灰色,渐变为近白色的腹部。尾长于拢翼。与其他滨鹬区别在于外侧尾羽纯白,落地时极易见,且叫声独特,腿偏绿或近黄。虹膜-褐色;嘴-黑色;腿及脚-偏绿或近黄。

生态习性:同其他滨鹬,喜沿海滩涂及沼泽地带,成小或大群。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62.红颈滨鹬

学名:Calidris ruficollis

英文名:Rufous-necked Stint

分类地位:鸻形目 >鹬科

形态特征:体小(15cm)的灰褐色滨鹬。腿黑,上体色浅而具纵纹。冬羽:上体灰褐,多具杂斑及纵纹;眉线白。与长趾滨鹬区别在于灰色较深而羽色单调,腿黑色。与小滨鹬区别在嘴较粗厚,腿较短而两翼较长。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沿海滩涂,结大群活动,性活跃,敏捷行走或奔跑。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63.三趾滨鹬

学名:Calidris alba

英文名:Sanderling

分类地位:鸻形目 >鹬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20cm)的近灰色涉禽。肩羽明显黑色。比其他滨鹬白,飞行时翼上具白色宽纹;尾中央色暗,两侧白。特征为无后趾。夏季鸟上体赤褐色。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喜滨海沙滩,极少至泥地。通常随落潮在水边奔跑,同时拣食海潮冲刷出来的小食物。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64.灰尾漂鹬

学名:Heteroscelus brevipes

英文名:Grey-tailed Tattler

分类地位:鸻形目 >鹬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5cm)的低矮型暗灰色鹬。嘴粗且直,过眼纹黑色,眉纹白,腿短,黄色。颏近白,上体体羽全灰,胸浅灰,腹白,腰具横斑。飞行时翼下色深。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近黄。

生态习性:常光顾多岩沙滩,珊瑚礁海岸及沙质或卵石海滩、极少至沿海泥滩。通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65.大沙雉

学名:Gallinago megala

英文名:Swinhoe's Snipe

分类地位:鸻形目 >鹬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28cm)而多彩的沙雉。两翼长而尖,头形大而方,嘴长。野外易与针尾沙雉混淆,但大沙雉尾较长,腿较粗而多黄色,飞行时脚伸出较少。与扇尾沙雉区别在尾端两侧白色较多,飞行时尾长于脚,翼下缺少白色宽横纹,飞行时翼上无白色后缘。虹膜-褐色;嘴-褐色;脚-橄榄灰。

生态习性:栖居于沼泽及湿润草地、包括稻田。习性同其他沙雉但不喜飞行,起飞及飞行都较缓慢较稳定。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66.针尾沙雉

学名:Gallinago stenura

英文名:Pintail Snipe

分类地位:鸻形目 >鹬科

形态特征:体小(24cm)、墩实而腿短的沙雉。两翼圆,嘴相对短而钝。上体平淡褐色,具白、黄及黑色的纵纹及蠕虫状斑纹;下体白色,胸沾赤褐且多具黑色细斑。与扇尾沙雉区别在翼无白色后缘,翼下无白色宽横纹。腿比大沙雉细且黄色较少。虹膜-褐色;嘴-褐色,嘴端深色;脚-偏黄。

生态习性:常光顾稻田、林中的沼泽和潮湿洼地,以及红树林,比扇尾沙雉栖息环境稍干燥些。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67.扇尾沙雉

学名:Gallinago gallinago

英文名:Common Snipe

分类地位:鸻形目 >鹬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6cm)而色彩明快的沙雉。两翼细而尖,嘴长;脸皮黄色,眼部上下条纹及贯眼纹色深;上体深褐,具白及黑色的细纹及蠹斑;下体淡皮黄色具褐色纵纹。色彩与大沙雉、澳南沙雉及针尾沙雉相似。虹膜-褐色;嘴-褐色;脚-橄榄色。

生态习性:栖于沼泽地带及稻田,通常隐蔽在高大的芦苇草丛中,被赶时跳出并作“锯齿形”飞行,边发出警叫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68.鹮嘴鹬

学名:Ibidorhyncha struthersii

英文名:Ibisbill

分类地位:鸻形目 >鹮嘴鹬科

形态特征:体大(40cm)的灰、黑及白色鹬。识别特征为腿及嘴红色,嘴长且下弯。一道黑白色的横带将灰色的上胸与其白色的下部隔开。翼下白色,翼上中心具大片白色斑。幼鸟上体具皮黄色鳞状纹,黑色斑纹不甚清楚,腿及嘴近粉色。虹膜-褐色;嘴-绯红色;脚-绯红色。

生态习性:栖于海拔1700~4400米间多石头、流速快的河流。炫耀时姿势下蹲,头前伸,黑色顶冠的后部耸起。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69.渔鸥

学名:Larus ichthyaetus

英文名:Pallas's Gull

分类地位:鸻形目 >鸥科

形态特征:体大(68cm)的背灰色鸥。头黑而嘴近黄,上下眼睑白色,看似巨型的红嘴鸥,但嘴厚重且色彩有异。体型与银鸥相同或略大。冬羽头白,眼周具暗斑。飞行时翼下全白,仅翼尖有小块黑色并具翼镜。虹膜-褐色;嘴-黄色,近端处具黑及红色环带;脚-绿黄色。

生态习性:栖于三角洲沙滩、内地海域及干旱平原湖泊。常在水上休息。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70.海鸥

学名:Larus canus

英文名:Mew Gull

分类地位:鸻形目 >鸥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45cm)的鸥。腿及无斑环的细嘴绿黄色,尾白。初级飞羽羽尖白色,具大块的白色翼镜。冬季头及颈散见褐色细纹,有时嘴尖有黑色。虹膜-黄色;嘴-绿黄色;脚-绿黄色

生态习性:结群繁殖于淡水生境。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71.红嘴鸥

学名:Larus ridibundus

英文名:Common Black-headed Gull

分类地位:鸻形目 >鸥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40cm)的灰色及白色鸥。眼后具黑色点斑(冬季),嘴及脚红色,深巧克力褐色的头罩延伸至顶后,于繁殖期延至白色的后颈。翼前缘白色,翼尖的黑色并不长,翼尖无或微具白色点斑。虹膜-褐色;嘴-红色(亚成鸟嘴尖黑色);脚-红色(亚成鸟色较淡)。

生态习性:在海上时浮于水上或立于漂浮物或固定物上,或与其他海洋鸟类混群,在鱼群上作燕鸥样盘旋飞行。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72.棕头鸥

学名:Larus brunnicephalus

英文名:Brown-headed Gull

分类地位:鸻形目 >鸥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42cm)的白色鸥。背灰,初级飞羽基部具大块白斑,黑色翼尖具白色点斑为本种识别特征。越冬鸟眼后具深褐斑块。夏鸟头及颈褐色。与红嘴鸥区别在虹膜色浅,嘴较厚,体型略大且翼尖斑纹不同。虹膜-淡黄或灰色,眼周裸皮红色;嘴-深红色;脚-朱红色。

生态习性:与其他鸥混群,栖于海上、沿海及河口地带。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73.黑尾鸥

学名:Larus crassirostris

英文名:Black-tailed Gull

分类地位:鸻形目 >鸥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47cm)的鸥。两翼长窄,上体深灰,腰白,尾白而具宽大的黑色次端带。冬季头顶及颈背具深色斑。合拢的翼尖上具四个白色斑点。虹膜-黄色;嘴-黄色,嘴尖红色,继以黑色环带;脚-绿黄色。

生态习性:繁殖于多岩岛屿。松散群栖。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74.须浮鸥

学名:Chlidonias hybrida

英文名:Whiskered Tern

分类地位:鸻形目 >燕鸥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25cm)的浅色燕鸥。腹部深色(夏季),尾浅开叉。繁殖期:额黑,胸腹灰色。非繁殖期:额白,头顶具细纹,顶后及颈背黑色,下体白,翼、颈背、背及尾上覆羽灰色。虹膜-深褐;嘴-红色(繁殖期)或黑色;脚-红色。

生态习性:结小群活动,偶成大群,常至离海20千米左右的内陆,在漫水地和稻田上空觅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75.普通燕鸥

学名:Sternahirundo

英文名:Common Tern

分类地位:鸻形目 >燕鸥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35cm)、头顶黑色的燕鸥。尾深叉型。繁殖期:整个头顶黑色,胸灰色。非繁殖期:上翼及背灰色,尾上覆羽、腰及尾白色,额白,头顶具黑色及白色杂斑,颈背最黑,下体白。飞行时,非繁殖期成鸟及亚成鸟的特征为前翼具近黑的横纹,外侧尾羽羽缘近黑。虹膜-褐色;嘴-冬季黑色,夏季嘴基红色;脚-偏红,冬季较暗。

生态习性:喜沿海水域,有时在内陆淡水区。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76.白额燕鸥

学名:Sterna albifrons

英文名:Little Tern

分类地位:鸻形目 >燕鸥科

形态特征:体小(24cm)的浅色燕鸥。尾开叉浅。夏季:头顶、颈背及过眼线黑色,额白。冬季:头顶及颈背黑色减小至月牙形,翼前缘黑色后缘白色。虹膜-褐色;嘴-黄色具黑色嘴端(夏季)或黑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栖居于海边沙滩,与其他燕鸥混群。振翼快速,常作徘徊飞行。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77.原鸽

学名:Columba livia

英文名:Rock Pigeon

分类地位:鸽形目 >鸠鸽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32cm)的蓝灰色鸽。翼上横斑及尾端横斑黑色,头及胸部具紫绿色闪光。此鸟为人们所熟悉的城市及家养品种鸽的野型。虹膜-褐色;嘴-角质色;脚-深红色。

生态习性:原本为崖栖性的鸟,但很容易适应城市及庙宇周围的生活。结群活动。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78.岩鸽

学名:Columba rupestris

英文名:Hill Pigeon

分类地位:鸽形目 >鸠鸽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31cm)的灰色鸽。翼上具两道黑色横斑。非常似原鸽,但腹部及背色较浅,尾上有宽阔的偏白色次端带,灰色的尾基、浅色的背部及尾上的此带成明显对比。虹膜-浅褐色;嘴-黑色,蜡膜肉色;脚-红色。

生态习性:常见留鸟及季候鸟,分布可至海拔6000米。亚种turkestanica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79.山斑鸠

学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

英文名:Oriental Turtle Dove

分类地位:鸽形目 >鸠鸽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32cm)的偏粉色斑鸠。与珠颈斑鸠区别在于颈侧有带明显黑白色条纹的块状斑。上体的深色扇贝斑纹体羽羽缘棕色,腰灰,尾羽近黑,尾梢浅灰。下体多偏粉色,脚红色。与灰斑鸠区别在体型较大。虹膜-黄色;嘴-灰色;脚-粉红色。

生态习性:成对活动,多在开阔农耕区、村庄及寺院周围,取食于地面。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80.火斑鸠

学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英文名:Red Collared Dove

分类地位:鸽形目 >鸠鸽科

形态特征:体小(23cm)的酒红色斑鸠。特征为颈部的黑色半领圈前端白色。雄鸟头部偏灰,下体偏粉,翼覆羽棕黄。初级飞羽近黑,青灰色的尾羽羽缘及外侧尾端白色。雌鸟色较浅且暗,头暗棕色,体羽红色较少。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红色。

生态习性:在地面急切地边走边找食物。常为香港的冬候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81.灰斑鸠

学名:Streptopelia decaocto

英文名:Eurasian Collared Dove

分类地位:鸽形目 >鸠鸽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32cm)的褐灰色斑鸠。明显特征为后颈具黑白色半领圈。较山斑鸠以及体小得多的粉色火斑鸠,其色浅而多灰。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粉红。

生态习性:相当温顺。栖于农田及村庄。停栖于房子、电杆及电线上。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82.珠颈斑鸠

学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英文名:Spotted Dove

分类地位:鸽形目 >鸠鸽科

形态特征:人们所熟悉的中等体型(30cm)的粉褐色斑鸠。尾略显长,外侧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宽,飞羽较体羽色深。明显特征为颈侧满是白点的黑色块斑。虹膜-橘黄色;嘴-黑色;脚-红色。

生态习性:珠颈斑鸠与人类共生,栖于村庄周围及稻田,地面取食,常成对立于开阔路面。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83.大杜鹃

学名:Cuculus canorus

英文名:Eurasian Cuckoo

分类地位:鹃形目 >杜鹃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32cm)的杜鹃。上体灰色,尾偏黑色,腹部近白而具黑色横斑。“棕红色”变异型雌鸟为棕色,背部具黑色横斑。与四声杜鹃区别在于虹膜黄色,尾上无次端斑,与雌中杜鹃区别在腰无横斑。虹膜及眼圈-黄色;嘴-上为深色,下为黄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喜开阔的有林地带及大片芦苇地,有时停在电线上找寻大苇莺的巢。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84.四声杜鹃

学名:Cuculus micropterus

英文名:Indian Cuckoo

分类地位:鹃形目 >杜鹃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30cm)的偏灰色杜鹃。似大杜鹃,区别在于尾灰并具黑色次端斑,且虹膜较暗,灰色头部与深灰色的背部成对比。雌鸟较雄鸟多褐色。亚成鸟头及上背具偏白的皮黄色鳞状斑纹。虹膜-红褐色;眼圈-黄色;嘴-上嘴黑色,下嘴偏绿;脚-黄色。

生态习性:通常栖于森林及次生林上层。常只闻其声不见其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85.白腰雨燕

学名:Apus pacificus

英文名:Fork-tailed Swift

分类地位:雨燕目 >雨燕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18cm)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与小白腰雨燕区别在于体大而色淡,喉色较深,腰部白色马鞍形斑较窄,体型较细长,尾叉开。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偏紫色。

生态习性:成群活动于开阔地区,常常与其他雨燕混合。飞行速度比针尾雨燕慢,进食时做不规则的振翅和转弯。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86.普通楼燕

学名:Apus apus

英文名:Common Swift

分类地位:雨燕目 >雨燕科

形态特征:体大(21cm)的雨燕。尾略叉开,特征为喉白色及胸部为一道深褐色的横带所隔开。两翼相当宽。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栖于多山地区。振翅频率相对较慢。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87.普通翠鸟

学名:Alcedo atthis

英文名:Common Kingfisher

分类地位:佛法僧目 >翠鸟科

形态特征:体小(15cm)、具亮蓝色及棕色的翠鸟。上体金属浅蓝绿色,颈侧具白色点斑;下体橙棕色,颏白。幼鸟色黯淡,具深色胸带。橘黄色条带横贯眼部及耳羽为本种区别于蓝耳翠鸟及斑头大翠鸟的特征。虹膜-褐色;嘴-黑色(雄鸟),下颚橘黄色(雌鸟);脚-红色。

生态习性:常出没于开阔郊野的淡水湖泊、溪流、运河、鱼塘及红树林。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88.冠鱼狗

学名:Megaceryle lugubris

英文名:Crested Kingfisher

分类地位:佛法僧目 >翠鸟科

形态特征:体型非常大(41cm)的鱼狗。冠羽发达,上体青黑并多具白色横斑和点斑,蓬起的冠羽也如此。大块的白斑由颊区延至颈侧,下有黑色髭纹。下体白色,具黑色的胸部斑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常光顾流速快、多砾石的清澈河流及溪流。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89.蓝翡翠

学名:Halcyon pileata

英文名:Black-capped Kingfisher

分类地位:佛法僧目 >翠鸟科

形态特征:体大(30cm)的蓝色、白色及黑色翡翠鸟。以头黑为特征。翼上覆羽黑色,上体其余为亮丽华贵的蓝色/紫色。两胁及臀沾棕色。飞行时白色翼斑显见。虹膜-深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生态习性:喜大河流两岸、河口及红树林。栖于悬于河上的枝头。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90.三宝鸟

学名:Eurystomus orientalis

英文名:Dollarbird

分类地位:佛法僧目 >佛法僧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30cm)的深色佛法僧。具宽阔的红嘴(亚成鸟为黑色)。整体色彩为暗蓝灰色,但喉为亮丽蓝色;翅上有一道显著的翠蓝色横斑。飞行时两翼中心有对称的亮蓝色圆圈状斑块。虹膜-褐色;嘴-珊瑚红色,端黑;脚-橘黄色/红色。

生态习性:常栖于近林开阔地的枯树上,偶尔起飞追捕过往昆虫,或向下俯冲捕捉地面昆虫。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91.戴胜

学名:Upupa epops

英文名:Eurasian Hoopoe

分类地位:戴胜目 >戴胜科

形态特征:不会错识的中等体型(30cm)、色彩鲜明的鸟类。具长而尖黑的耸立型粉棕色丝状冠羽。头、上背、肩及下体粉棕,两翼及尾具黑白相间的条纹。嘴长且下弯。指名亚种冠羽黑色,羽尖下具次端白色斑。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92.蚁鴷

学名:Jynx torquilla

英文名:Eurasian Wryneck

分类地位:形目 >啄木鸟科

形态特征:体小(17cm)的灰褐色啄木鸟。特征为体羽斑驳杂乱,下体具小横斑。嘴相对形短,呈圆锥形。就啄木鸟而言其尾较长,具不明显的横斑。虹膜-淡褐色;嘴-角质色;脚-褐色。

生态习性:不同于其他啄木鸟,蚁栖于树枝而不攀树,也不錾啄树干取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93.小斑啄木鸟

学名:Dendrocopos minor

英文名:Lesser Spotted Woodpecker

分类地位:形目 >啄木鸟科

形态特征:体小(15cm)的啄木鸟。黑色的上体缀点着成排白斑,近白的下体两侧具黑色纵纹。雄鸟顶红,枕黑,前额近白。亚种amurensis下体全白而无纵纹。虹膜-红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生态习性:飞行时大幅度地起伏。喜落叶林、混交林、亚高山桦木林及果园。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94.大斑啄木鸟

学名:Dendrocopos major

英文名:Great Spotted Woodpecker

分类地位:形目 >啄木鸟科

形态特征:体型中等(24cm)的常见型黑白相间的啄木鸟。雄鸟枕部具狭窄红色带而雌鸟无。两性臀部均为红色,但带黑色纵纹的近白色胸部上无红色或橙红色,以此有别于相近的赤胸啄木鸟及棕腹啄木鸟。虹膜-近红色;嘴-灰色;脚-灰色。

生态习性:典型的本属特性,錾树洞营巢,吃食昆虫及树皮下的蛴螬。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95.星头啄木鸟

学名:Dendrocopos canicapillus

英文名:Grey-capped Woodpecker

分类地位:形目 >啄木鸟科

形态特征:体小(15cm)具黑白色条纹的啄木鸟。下体无红色,头顶灰色;雄鸟眼后上方具红色条纹,近黑色条纹的腹部棕黄色。亚种nagamichii少白色肩斑, omissus,nagamichii及scintilliceps背白具黑斑。虹膜-淡褐色;嘴-灰色;脚-绿灰色。

生态习性:同其他小型啄木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96.灰头绿啄木鸟

学名:Picus canus

英文名:Grey-headed Woodpecker

分类地位:形目 >啄木鸟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7cm)的绿色啄木鸟。识别特征为下体全灰,颊及喉亦灰。雄鸟前顶冠猩红,眼先及狭窄颊纹黑色,枕及尾黑色。雌鸟顶冠灰色而无红斑,嘴相对短而钝。诸多亚种大小及色彩各异。虹膜-红褐色;嘴-近灰色;脚-蓝灰色。

生态习性:怯生谨慎。常活动于小片林地及林缘,亦见于大片林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97.云雀

学名:Alauda arvensis

英文名:Eurasian Skylark

分类地位:雀形目 >百灵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8cm)而具灰褐色杂斑的百灵。顶冠及耸起的羽冠具细纹,尾分叉,羽缘白色,后翼缘的白色于飞行时可见。与鹨类的区别在尾及腿均较短,具羽冠且立势不如其直。与小云雀易混淆但体型较大,后翼缘较白且叫声也不同。虹膜-深褐色;嘴-角质色;脚-肉色。

生态习性: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振翅飞行时鸣唱,接着作极壮观的俯冲回到地面的覆盖处。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98.小云雀

学名:Alauda gulgula

英文名:Oriental Skylark

分类地位:雀形目 >百灵科

形态特征:体小(15cm)的褐色斑驳而似鹨的鸟。略具浅色眉纹及羽冠。与鹨的区别在嘴较厚重,飞行较柔弱且姿势不同。与歌百灵的区别在翼上无棕色且行为上有所不同。与云雀及日本云雀的区别在体型较小,飞行时白色后翼缘较小且叫声不同。虹膜-褐色;嘴-角质色;脚-肉色。

生态习性:栖于长有短草的开阔地区。与歌百灵不同处在于从不停栖树上。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99.短趾百灵

学名:Calandrella cheleensis

英文名:Red-capped Lark

分类地位:雀形目 >百灵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4cm)的沙色百灵。上体具黑色纵纹,下体皮黄白色,上胸具深色的细小纵纹。眉纹白,下有黑色线。与[亚洲]短趾百灵的区别为颈侧具模糊的黑色块斑,嘴较大,眉线较宽。亚种dukhunensis的下体浅皮黄,上体褐色甚深。虹膜-褐色;嘴-角质色;脚-肉色。

生态习性:栖于半荒漠、盐碱滩地及干旱平原,冬季于农耕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00.凤头百灵

学名:Galerida cristata

英文名:Crested Lark

分类地位:雀形目 >百灵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18cm)的具褐色纵纹的百灵。冠羽长而窄。上体沙褐而具近黑色纵纹,尾覆羽皮黄色。下体浅皮黄,胸密布近黑色纵纹。看似矮墩而尾短,嘴略长而下弯。与云雀区别在侧影显大而羽冠尖,嘴较长且弯。亚种magna下体较白。虹膜-深褐色;嘴-黄粉色,嘴端深色;脚-偏粉色。

生态习性:栖于干燥平原、半荒漠及农耕地。于栖处或高空飞行时鸣唱。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01.小短趾百灵

学名:Calandrella rufescens

英文名:Lesser Short-toed Lark

分类地位:雀形目>百灵科

形态特征:身长13~14cm,上体灰棕色有暗斑纹。下体白色,胸部有散布较开纵纹。有一苍白眉斑,嘴较粗短。站势甚直。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生态习性:生活于相对干燥的草原、牧场、堤防、荒地和飞机场等空旷地区。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

102.家燕

学名:Hirundo rustica

英文名:Barn Swallow

分类地位:雀形目 >燕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0cm,包括尾羽延长部)的辉蓝色及白色的燕。上体钢蓝色;胸偏红而具一道蓝色胸带,腹白;尾甚长,近端处具白色点斑。与洋斑燕的区别在腹部为较纯净的白色,尾形长,并具蓝色胸带。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生态习性:在高空滑翔及盘旋,或低飞于地面或水面捕捉小昆虫。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03.岩燕

学名:Ptyonoprogne rupestris

英文名:Eurasian Crag-Martin

分类地位:雀形目 >燕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15cm)的深褐色燕。方形尾的近端处具两个白色点斑。似纯色岩燕但色较淡。于飞行时从下方看,其深色的翼下覆羽、尾下覆羽及尾与较淡的头顶、飞羽、喉及胸成对比。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肉棕色。

生态习性:栖于山区岩崖及干旱河谷。偶尔在建筑物上。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04.金腰燕

学名:Hirundo daurica

英文名:Red-rumped Swallow

分类地位:雀形目 >燕科

形态特征:体大(18cm)的燕。浅栗色的腰与深钢蓝色的上体成对比,下体白而多具黑色细纹,尾长而叉深。在野外与斑腰燕易混淆,但斑腰燕在中国的分布极有限。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生态习性:在高空滑翔及盘旋,或低飞于地面或水面捕捉小昆虫。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05.崖沙燕

学名:Riparia riparia

英文名:Sand Martin

分类地位:雀形目 >燕科

形态特征:体小(12cm)的褐色燕。下体白色并具一道特征性的褐色胸带。亚成鸟喉皮黄色。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生态习性:生活于沼泽及河流之上,在水上疾掠而过或停栖于突出树枝。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06.白鹡鸰

学名:Motacilla aiba

英文名:White Wagtail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鹡鸰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0cm)的黑、灰及白色鹡鸰。体羽上体灰色,下体白,两翼及尾黑白相间。冬季头后、颈背及胸具黑色斑纹但不如繁殖期扩展。黑色的多少随亚种而异。雌鸟似雄鸟但色较暗。亚成鸟灰色取代成鸟的黑色。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生态习性:栖于近水的开阔地带、稻田、溪流边及道路上。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07.灰鹡鸰

学名:Motacilla cinerea

英文名:Grey Wagtail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鹡鸰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9cm)而尾长的偏灰色鹡鸰。腰黄绿色,下体黄。与黄鹡鸰的区别在上背灰色,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现,且尾较长。成鸟下体黄,亚成鸟偏白。虹膜-褐色;嘴-黑褐色;脚-粉灰色。

生态习性:常光顾多岩溪流并在潮湿砾石或沙地觅食,也于最高山脉的高山草甸上活动。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08.黄鹡鸰

学名:Motacilla tschutschensis

英文名:Yellow Wagtail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鹡鸰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8cm)的带褐色或橄榄色的鹡鸰。似灰鹡鸰但背橄榄绿色或橄榄褐色而非灰色,尾较短,飞行时无白色翼纹或黄色腰。非繁殖期体羽褐色较重较暗,但三四月已恢复繁殖期体羽。虹膜-褐色;嘴-褐色;脚-褐至黑色。

生态习性:喜稻田、沼泽边缘及草地。常结成甚大群,在牲口及水牛周围取食。

保护级别:“三有”保护动物。

109.黄头鹡鸰

学名:Motacilla citreola

英文名:Citrine Wagtail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鹡鸰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18cm)的鹡鸰。头及下体艳黄色。诸亚种上体的色彩不一。与黄鹡鸰的区别在背灰色。亚成鸟暗淡白色取代成鸟的黄色。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近黑色。

生态习性:喜沼泽草甸、苔原带及柳树丛。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10.树鹨

学名:Anthus hodggsoni

英文名:Orienfnl Tree Pipit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鹡鸰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5cm)的橄榄色鹨。具粗显的白色眉纹。与其他鹨的区别在上体纵纹较少,喉及两胁皮黄,胸及两胁黑色纵纹浓密。虹膜-褐色;嘴-下嘴偏粉色,上嘴角质色;脚-粉红色。

生态习性:比其他的鹨更喜有林的栖息生境,受惊扰时降落于树上。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11.水鹨

学名:Anthus spinoletta

英文名:Water Pipit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鹡鸰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5cm)的偏灰色而具纵纹的鹨。眉纹显著。繁殖期下体粉红而几无纵纹,眉纹粉红。非繁殖期粉皮黄色的粗眉线明显。在手中时,柠檬黄色的小翼羽为本种特征。虹膜-褐色;嘴-灰色;脚-偏粉色。

生态习性:通常藏隐于近溪流处。姿势比多数鹨较平。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12.粉红胸鹨

学名:Anthus roseatus

英文名:Rosy Pipit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鹡鸰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5cm)的偏灰色而具纵纹的鹨。眉纹显著。繁殖期下体粉红而几无纵纹,眉纹粉红。非繁殖期粉皮黄色的粗眉线明显,背灰而具黑色粗纵纹,胸及两胁具浓密的黑色点斑或纵纹。虹膜-褐色;嘴-灰色;脚-偏粉色。

生态习性:通常隐藏于近溪流处。姿势比多数鹨较平。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13.布氏鹨

学名:Anthus cervinus

英文名:Blyth's Pipit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鹡鸰科

形态特征:体大(18cm)的鹨。甚似田鹨及亚成体的平原鹨。较理氏鹨体小而紧凑,尾较短,腿及后爪较短,嘴较短而尖利。上体纵纹较多,下体常为较单一的皮黄色。虹膜-深褐色;嘴-肉色;脚-偏黄色。

生态习性:喜旷野、湖岸及干旱平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14.理氏鹨

学名:Anthus richardi

英文名:Richard's Pipit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鹡鸰科

形态特征:体大(18cm)腿长的褐色而具纵纹的鹨。上体多具褐色纵纹,眉纹浅皮黄色;下体皮黄,胸具深色纵纹。虹膜-褐色;嘴-上嘴褐色,下嘴带黄色;脚-黄褐色,后爪明显肉色。

生态习性:喜开阔沿海或山区草甸、火烧过的草地及放干的稻田。单独或成小群活动。站在地面时姿势甚直。飞行呈波状,每次跌飞均发出叫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15.白头鹎

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

英文名:Light-vented Bulbul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鹎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9cm)的橄榄色鹎。眼后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髭纹黑色,臀白。幼鸟头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虹膜-褐色;嘴-近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16.黄臀鹎

学名:Pycnonotus xanthorrhous

英文名:Brown-breasted Bulbul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鹎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0cm)的灰褐色鹎。顶冠及颈背黑色。与白喉红臀鹎的区别在耳羽褐色,胸带灰褐色,尾端无白色。与白头鹎的区别在耳羽褐色,翼上无黄色,尾下覆羽黄色较重。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典型的群栖型鹎鸟,栖于丘陵次生荆棘丛及蕨类植丛。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17.领雀嘴鹎

学名:Spizixos semitorques

英文名:Collared Finchbill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鹎科

形态特征:体大(23cm)的偏绿色鹎。厚重的嘴象牙色,具短羽冠。似凤头雀嘴鹎但冠羽较短,头及喉偏黑,颈背灰色。特征为喉白,嘴基周围近白,脸颊具白色细纹,尾绿而尾端黑。虹膜-褐色;嘴-浅黄色;脚-偏粉色。

生态习性:通常于次生植被及灌丛。结小群停栖于电线或竹林。飞行中捕捉昆虫。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18.虎纹伯劳

学名:Lanius tigrinus

英文名:Tiger Shrike

分类地位:雀形目 >伯劳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9cm)、背部棕色的伯劳。较红尾伯劳明显嘴厚、尾短而眼大。雄鸟:顶冠及颈背灰色;下体白,两胁具褐色横斑。雌鸟:似雄鸟但眼先及眉纹色浅。下体皮黄,腹部及两胁的横斑较红尾伯劳粗。虹膜-褐色;嘴-蓝色,端黑;脚-灰色。

生态习性:典型的伯劳习性,喜在多林地带,通常在林缘突出树枝上捕食昆虫。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19.红尾伯劳

学名:Lanius cristatus

英文名:Brown Shrike

分类地位:雀形目 >伯劳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0cm)的淡褐色伯劳。喉白。成鸟:前额灰,眉纹白,宽宽的眼罩黑色,头顶及上体褐色,下体皮黄。亚成鸟:似成鸟但背及体侧具深褐色细小的鳞状斑纹。黑色眉毛使其有别于虎纹伯劳的亚成鸟。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黑色。

生态习性:喜开阔耕地及次生林,包括庭院及人工林。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20.棕背伯劳

学名:Lanius schach

英文名:Long-tailed Shrike

分类地位:雀形目 >伯劳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25cm)而尾长的棕、黑及白色伯劳。成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红褐色;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亚成鸟:色较暗,两胁及背具横斑,头及颈背灰色较重。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生态习性:喜草地、灌丛、茶林、丁香林及其他开阔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21.楔尾伯劳

学名:Lanius sphenocercus

英文名:Chinese Grey Shrike

分类地位:雀形目 >伯劳科

形态特征:体型甚大(31cm)的灰色伯劳。眼罩黑色,眉纹白,两翼黑色并具粗的白色横纹。比灰伯劳体型大。三枚中央尾羽黑色,羽端具狭窄的白色,外侧尾羽白色。虹膜-褐色;嘴-灰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停在空中振翼并捕食猎物如昆虫或小型鸟类。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22.红背伯劳

学名:Lanius collurio

英文名:Red-backed Shrike

分类地位:雀形目 >伯劳科

形态特征:体型较小(19cm)的褐色伯劳。整个上体红褐色,尾上覆羽及尾羽棕色。过眼纹及头侧黑色;眉纹白;下体近白,雄鸟两胁沾粉色,雌鸟具黑色细小鳞状纹。虹膜-褐色;嘴-灰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喜平原及荒漠原野的灌丛、开阔林地及树篱。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23.黑枕黄鹂

学名:Oriolus chinensis

英文名:Black-naped Oriole

分类地位:雀形目 >黄鹂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6cm)的黄色及黑色鹂。过眼纹及颈背黑色,飞羽多为黑色。雄鸟体羽余部艳黄色。与细嘴黄鹂的区别在嘴较粗,颈背的黑带较宽。雌鸟色较暗淡,背橄榄黄色。亚成鸟背部橄榄色,下体近白而具黑色纵纹。虹膜-红色;嘴-粉红色;脚-近黑色。

生态习性:栖于开阔林、人工林、园林、村庄及红树林。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24.黑卷尾

学名:Dicrurus macrocercus

英文名:Black Drongo

分类地位:雀形目 >卷尾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30cm)的蓝黑色而具辉光的卷尾。嘴小,尾长而叉深,在风中常上举成一奇特角度。亚成鸟下体下部具近白色横纹。台湾亚种harterti的尾较短。虹膜-红色;嘴及脚-黑色。

生态习性:栖于开阔地区,常立在小树或电线上。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25.八哥

学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英文名:Crested Myna

分类地位:雀形目 >椋鸟科

形态特征:体大(26cm)的黑色八哥。冠羽突出。与林八哥的区别在冠羽较长,嘴基部红色或粉红色,尾端有狭窄的白色,尾下覆羽具黑及白色横纹。虹膜-橘黄色;嘴-浅黄色,嘴基红色;脚-暗黄色。

生态习性:结小群生活,一般见于旷野或城镇及花园,在地面高视阔步而行。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26.灰椋鸟

学名:Sturnus cineraceus

英文名:White-cheeked Starling

分类地位:雀形目 >椋鸟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形(24cm)的棕灰色椋鸟。头黑,头侧具白色纵纹,臀、外侧尾羽羽端及次级飞羽狭窄横纹白色。雌鸟色浅而暗。虹膜-偏红色;嘴-黄色,尖端黑色;脚-暗橘黄色。

生态习性:群栖性,取食于农田,在远东地区取代紫翅椋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27.喜鹊

学名:Pica pica

英文名:Black-billed Magpie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鸦科

形态特征:体略小(45cm)的鹊。具黑色的长尾,两翼及尾黑色并具蓝色辉光。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适应性强,中国北方的农田或香港的摩天大厦均可为家。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28.灰喜鹊

学名:Cyanopica cyanus

英文名:Azure-winged Magpie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鸦科

形态特征:体小(35cm)而细长的灰色喜鹊。顶冠、耳羽及后枕黑色,两翼天蓝色,尾长并呈蓝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性吵嚷,结群栖于开阔松林及阔叶林、公园甚至城镇。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29.红嘴蓝鹊

学名:Urocissa erythrorhyncha

英文名:Red-billed Blue Magpie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鸦科

形态特征:体长(68cm)且具长尾的亮丽蓝鹊。头黑而顶冠白。与黄嘴蓝鹊的区别在嘴猩红,脚红色。腹部及臀白色,尾楔形,外侧尾羽黑色而端白。虹膜-红色;嘴-红色;脚-红色。

生态习性:性喧闹,结小群活动。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30.星鸦

学名:Nucifraga caryocatactes

英文名:Spotted Nutcracker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鸦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33cm)的深褐色而密布白色点斑的鸦。臀及尾角白色,形短的尾与强直的嘴使之看上去特显壮实。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成小群。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31.红嘴山鸦

学名:Pyrrhocorax pyrrhocorax

英文名:Red-billed Chough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鸦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45cm)而漂亮的黑色鸦。鲜红色的嘴短而下弯,脚红色。亚成鸟似成鸟但嘴较黑。与黄嘴山鸦区别在嘴较短,为红色而非黄色。虹膜-偏红色;嘴-红色;脚-红色。

生态习性:红嘴山鸦结小群至大群活动,生活于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脉的中高海拔区、中国东北部较低海拔处的建筑物及农场周围。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32.小嘴乌鸦

学名:Carrion craw

英文名:Carrion Crow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鸦科

形态特征:体大(50cm)的黑色鸦。与秃鼻乌鸦的区别在嘴基部被黑色羽,与大嘴乌鸦的区别在额弓较低,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喜结大群栖息,但不像秃鼻乌鸦那样结群营巢。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33.大嘴乌鸦

学名:Corvus macrorhynchos

英文名:Large-billed Crow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鸦科

形态特征:体大(50cm)的闪光黑色鸦。嘴甚粗厚。比渡鸦体小而尾较平。与小嘴乌鸦的区别在嘴粗厚而尾圆,头顶更显拱圆形。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成对生活,喜栖于村庄周围。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34.秃鼻乌鸦

学名:Corvus Frugilegus

英文名:Rook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鸦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47cm)的黑色鸦。特征为嘴基部裸露皮肤浅灰白色。幼鸟脸全被羽,易与小嘴乌鸦相混淆,区别为头顶更显拱圆形,嘴圆锥形且尖,腿部的松散垂羽更显松散。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进食及营巢都结群的社群性鸟种。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35.达乌里寒鸦

学名:Corvus dauuricus

英文名:Daurian Jackdaw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鸦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32cm)的鹊色鸦。白色斑纹延至胸下。与白颈鸦的区别在体型较小且嘴细,胸部白色部分较大。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营巢于开阔地、树洞、岩崖或建筑物上。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36.褐河乌

学名:Cinclus pallasit

英文名:Brown Dipper

分类地位:雀形目 >河乌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21cm)的深褐色河乌。体无白色或浅色胸围。有时眼上的白色小块斑明显。亚种tenuirostris的褐色较其他亚种淡。虹膜-褐色;嘴-深褐色;脚-深褐色。

生态习性:常栖于巨大砾石,头常点动,翘尾并偶尔抽动。在水面游泳然后潜入水中似小。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37.赭红尾鸲

学名:Phoenicurus ochruros

英文名:Black Redstart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鸫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5cm)的深色红尾鸲。典型的雄鸟头、喉、上胸、背、两翼及中央尾羽黑色;头顶及枕部灰色;下胸、腹部、尾下覆羽、腰及外侧尾羽棕色。雌鸟似北红尾鸲的雌鸟,但无白色翼斑,皮黄色眼圈不甚明显;下体有时沾棕,眼先皮黄。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略黑色。

生态习性:见于开阔区域的各海拔高度。领域性强。由栖处捕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38.北红尾鸲

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

英文名:Daurian Redstart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鸫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5cm)而色彩艳丽的红尾鸲。具明显而宽大的白色翼斑。雄鸟:眼先、头侧、喉、上背及两翼褐黑色。雌鸟:褐色,白色翼斑显著,眼圈及尾皮黄色似雄鸟,但色较黯淡。臀部有时为棕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生态习性:夏季栖于亚高山森林、灌木丛及林间空地,冬季栖于低地落叶矮树丛及耕地。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39.红尾水鸲

学名:Rhyacornis fuliginosa

英文名:Plumbeous Water-Redstart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鸫科

形态特征:体小(14cm)的雄雌异色水鸲。属于生态习惯。雄鸟:腰、臀及尾栗褐色,其余部位深青石蓝色。雌鸟:上体灰色,眼圈色浅;两翼黑色,覆羽及三级飞羽羽端具狭窄白色。与小燕尾的区别在于尾端具槽口,头顶无白色。雄雌两性均具明显的不停弹尾动作。幼鸟灰色上体具白色点斑。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褐色。

生态习性:在岩石间快速移动。炫耀时停在空中振翼,尾扇开,作螺旋形飞回栖处。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40.乌鸫

学名:Turdus merula

英文名:Eurasian Blackbird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鸫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29cm)的全深色鸫。雄鸟全黑色,嘴橘黄色,眼圈略浅,脚黑色。雌鸟上体黑褐色,下体深褐色,嘴暗绿黄色至黑色。此鸟与所熟悉的乌鸫为同一种类。与灰翅鸫的区别在其翼全深色。虹膜-褐色;嘴-雄鸟黄色,雌鸟黑色;脚-褐色。

生态习性:于地面取食,静静地在树叶中翻找无脊椎动物、蠕虫,冬季也吃果实及浆果。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41.紫啸鸫

学名:Myophonus caeruleus

英文名:Blue Whistling-Thrush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鸫科

形态特征:体大(32cm)的近黑色啸鸫。通体蓝黑色,仅翼覆羽具少量的浅色点斑。翼及尾沾紫色闪辉,头及颈部的羽尖具闪光小羽片。诸亚种于细部上有异。虹膜-褐色;嘴-黄色或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栖于临河流、溪流或密林中的多岩石露出处。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42.灰背鸫

学名:Turdus hortulorum

英文名:Grey-backed Thrush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鸫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24cm)的灰色鸫。两胁棕色。雄鸟:上体全灰,喉灰或偏白,胸灰,腹中心及尾下覆羽白,两胁及翼下橘黄。雌鸟:上体褐色较重,喉及胸白,胸侧及两胁具黑色点斑。与雌乌灰鸫的区别在上体灰色较重,嘴黄;与雌黑胸鸫的区别在胸较白。虹膜-褐色;嘴-黄色;脚-肉色。

生态习性:在林地及公园的腐叶间跳动。甚惧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43.灰头鸫

学名:Turdus rubrocanus

英文名:Grey-headcd Thrush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鸫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25cm)的栗色及灰色鸫。与棕背黑头鸫的区别在头灰而非黑色,栗色的身体与深色的头胸部之间无偏白色边界,尾下覆羽黑色且羽端白,而非黑色且羽端棕色,眼圈黄色。虹膜-褐色;嘴-黄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但冬季结小群。常于地面取食。甚惧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44.蓝矶鸫

学名:Monticola solitarius

英文名:Blue Rock-Thrush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鸫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3cm)的青石灰色矶鸫。雄鸟暗蓝灰色,具淡黑及近白色的鳞状斑纹。与雄性栗腹矶鸫的区别在无黑色脸罩,上体蓝色较暗。雌鸟上体灰色沾蓝,下体皮黄而密布黑色鳞状斑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常栖于突出位置如岩石、房屋柱子及死树,冲向地面捕捉昆虫。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45.小燕尾

学名:Enicurus scouleri

英文名:Little Forktail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鸫科

形态特征:体小(13cm)的黑白色燕尾。尾短,与黑背燕尾色彩相似但尾短而叉浅。其头顶白色、翼上白色条带延至下部且尾开叉,易与雌红尾水鸲相区别。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粉白。

生态习性:栖于林中多岩的湍急溪流尤其是瀑布周围。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46.灰林鵖

学名:Saxicola ferreus

英文名:Grey Bushchat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鸫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5cm)的偏灰色石鵖。雄鸟:特征为上体灰色斑驳,醒目的白色眉纹及黑色脸罩与白色的颏及喉成对比。雌鸟:似雄鸟,但褐色取代灰色,腰栗褐色。幼鸟似雌鸟,但下体褐色具鳞状斑纹。虹膜-深褐色;嘴-灰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喜开阔灌丛及耕地,在同一地点长时间停栖。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47.黑喉石鵖

学名:Saxicola torquatus

英文名:Common Stonechat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鸫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4cm)的黑、白及赤褐色石鵖。雄鸟头部及飞羽黑色,背深褐色,颈及翼上具粗大的白斑,腰白色,胸棕色。雌鸟色较暗而无黑色,下体皮黄色,仅翼上具白斑。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近黑色。

生态习性:喜开阔的栖息生境如农田、花园及次生灌丛。

保护级别:“三有”保护动物。

148.山噪鹛

学名:Gleucolophus davidi

英文名:Plain Laughingthrush

分类地位:雀形目 >画眉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9 cm)的偏灰色噪鹛。指名亚种:上体全灰褐,下体较淡,具明显的浅色眉纹,颏近黑。虹膜-褐色;嘴-下弯,亮黄色,嘴端偏绿;脚-浅褐色。

生态习性:同其他噪鹛,喜棘丛及灌丛。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49.橙翅噪鹛

学名:Garrulax elliotii

英文名:Elliot's Laughingthrush

分类地位:雀形目 >画眉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6cm)的噪鹛。全身大致灰褐色,上背及胸羽具深色及偏白色羽缘而成鳞状斑纹。脸色较深。臀及下腹部黄褐。初级飞羽基部的羽缘偏黄、羽端蓝灰而形成拢翼上的斑纹。尾羽灰而端白,羽外侧偏黄。虹膜-浅乳白色;嘴-褐色;脚-褐色。

生态习性:结小群于开阔次生林及灌丛的林下植被及竹丛中取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50.黑脸噪鹛

学名:Arrulax perspicillatus

英文名:Masked Laughingthrush

分类地位:雀形目 >莺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30cm)的灰褐色噪鹛。特征为额及眼罩黑色;上体暗褐;外侧尾羽端宽,深褐;下体偏灰渐次为腹部近白,尾下覆羽黄褐。虹膜-褐色;嘴-近黑,嘴端较淡;脚-红褐色。

生态习性:结小群活动于浓密灌丛、竹丛、芦苇地、田地及城镇公园。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51.白颊噪鹛

学名:Garrulax sannio

英文名:White-browed Laughingth-rush

分类地位:雀形目 >画眉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25cm)的灰褐色噪鹛。尾下覆羽棕色,特征为皮黄白色的脸部图纹系眉纹及下颊纹由深色的眼后纹所隔开。亚种有细微差异。虹膜-褐色;嘴-褐色;脚-灰褐色。

生态习性:不像大多数噪鹛那样惧生。隐匿于次生灌丛、竹丛及林缘空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52.褐头雀鹛

学名:Alcippe cinereiceps

英文名:Streak-throated Fulvetta

分类地位:雀形目 >画眉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2cm)的褐色雀鹛。喉粉灰而具暗黑色纵纹。胸中央白色,两侧粉褐至栗色。初级飞羽羽缘白、黑而后棕色形成多彩翼纹。与棕头雀鹛的区别:头侧近灰;无眉纹及眼圈;喉及胸沾灰,具黑白色翼纹。虹膜-黄至粉红;嘴-黑色(雄鸟),褐色(雌鸟);脚-灰褐色。

生态习性:栖于海拔1500~3400米的常绿林林下植被及混交林和针叶林的棘丛及竹林,在南方地区可下至1100米。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53.棕颈钩嘴鹛

学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

英文名: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

分类地位:雀形目 >画眉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19cm)的褐色钩嘴鹛。具栗色的颈圈,白色的长眉纹,眼先黑色,喉白,胸具纵纹。虹膜-褐色;嘴-上嘴黑色,下嘴黄色(亚种reconditus下嘴粉红色);脚-铅褐色。

生态习性:栖于海拔1500~3400米的常绿林林下植被及混交林和针叶林的棘丛及竹林,在南方地区可下至1100米。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54.小蝗莺

学名:Locustella certhiola

英文名:Rusty-rumped Warbler

分类地位:雀形目 >莺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5cm)而具褐色纵纹的莺。眼纹皮黄,尾棕色而端白。上体褐色而具灰色及黑色纵纹;两翼及尾红褐,尾具近黑色的次端斑;下体近白,胸及两胁皮黄。幼鸟沾黄,胸上具三角形的黑色点斑。虹膜-褐色;嘴-上嘴褐色,下嘴偏黄色;脚-淡粉色。

生态习性:栖于芦苇地、沼泽、稻田、近水的草丛和蕨丛以及林边地带。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55.强脚树莺

学名:Cettia fortipes

英文名:Brownish-flanked Bush-War

分类地位:雀形目 >莺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12cm)的暗褐色树莺。具形长的皮黄色眉纹,下体偏白而染褐黄,尤其是胸侧、两胁及尾下覆羽。似黄腹树莺但上体的褐色多且深,下体褐色深而黄色少,腹部白色少,喉灰色亦少;叫声也有别。虹膜-褐色;嘴-上嘴深褐色,下嘴基色浅;脚-肉棕色。

生态习性:藏于浓密灌丛,易闻其声但难将其赶出一见。通常独处。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56.灰冠鹟莺

学名:Seicercus tephrocephalus

英文名:Grey-hooded Warbler

分类地位:雀形目 >莺科

形态特征:体型纤小(11cm)的色彩亮丽鹟莺。特征为头顶及上背灰色;两翼、腰及尾绿色;下体黄,眼圈白。具模糊的浅色顶纹和更为深灰色的侧顶纹;眉纹白。初级飞羽黄色边缘在合翼时成黄色纹。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色浅;脚-粉褐色。

生态习性:栖于海拔1000~2700米的丘陵及高山常绿林及混交林,冬季下至山麓地带。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57.中华短翅莺

学名:Bradypterus tacsanowskius

英文名:Chinese Bush Warbler

分类地位:雀形目 >莺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4cm)的褐色莺。具浅色的下体和眉纹,眼先白,尾略长而凸。上体全褐。与夏季斑胸短翅莺的区别在上体橄榄褐色较浅,胸无灰色,喉部点斑较少且点斑褐色而非黑色。与冬季斑胸短翅莺的区别在尾下锯齿形纹理反差不甚强且下体有时沾黄。虹膜-褐色;嘴-浅色;脚-带粉色。

生态习性:性隐秘。夏季于落叶松森林林隙间的稠密灌丛,冬季于草地及芦苇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58.东方大苇莺

学名:Acrocephalusorientalis

英文名:Oriental Reed Warbler

分类地位:雀形目 >莺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19cm)的褐色苇莺。具显著的皮黄色眉纹。野外与噪大苇莺的区别为嘴较钝较短且粗,尾较短且尾端色浅,下体色重且胸具深色纵纹。与异域分布的大苇莺的区别在体型较小,初级飞羽的凸出较短而胸侧多纵纹。虹膜-褐色;嘴-上嘴褐色,下嘴偏粉;脚-灰色。

生态习性:喜芦苇地、稻田、沼泽及低地次生灌丛。

159.褐柳莺

学名:Phylloscopus fuscatus

英文名:Dusky Warbler

分类地位:雀形目 >莺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1cm)的单一褐色柳莺。下体乳白,胸及两胁沾黄褐。上体灰褐,飞羽有橄榄绿色的翼缘。嘴细小,腿细长。与巨嘴柳莺易混淆,不同处在于嘴纤细且色深;腿较细;眼先上部的眉纹有深褐色边且眉纹将眼和嘴隔开。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偏黄色;脚-偏褐色。

生态习性:隐匿于沿溪流、沼泽周围及森林中潮湿灌丛的浓密低植被之下,上可高至海拔4000米。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60.黄腹柳莺

学名:Phylloscopus affinis

英文名:Tickell's Leaf Warbler

分类地位:雀形目 >莺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0.5cm)的色浅而艳的结实型柳莺。两翼略长,尾圆而略凹;上体橄榄绿,黄色的眉纹长且粗,有时近后端偏白;耳羽暗黄,无翼斑;尾及飞羽褐色,羽外侧有橄榄色羽缘。下体黄,胸侧沾皮黄,两胁及臀沾橄榄色。虹膜-褐色;嘴-上嘴褐色,下嘴偏黄色;脚-暗色。

生态习性:藏匿于低植被,动作快而慌。冬季有时结小群,也多使用森林。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61.极北柳莺

学名:Phylloscopus borealis

英文名:Arctic Warbler

分类地位:雀形目 >莺科

形态特征:体小(12cm)的偏灰橄榄色柳莺。具明显的黄白色长眉纹;上体深橄榄色,具甚浅的白色翼斑,中覆羽羽尖成第二道模糊的翼斑;下体略白,两胁褐橄榄色;眼先及过眼纹近黑。虹膜-深褐色;嘴-上嘴深褐色,下嘴黄色;脚-褐色。

生态习性:喜开阔有林地区、红树林、次生林及林缘地带。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62.大山雀

学名:Parus major

英文名:Great Tit

分类地位:雀形目 >山雀科

形态特征:体大(14cm)而结实的黑、灰及白色山雀。头及喉辉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幼鸟胸带减为胸兜。

生态习性:常光顾红树林、林园及开阔林。性活跃,多技能,时在树顶,时在地面。

保护级别:“三有”保护动物。

163.褐头山雀

学名:Parussongarus

英文名:Willow Tit

分类地位:雀形目 >山雀科

形态特征:体小(11.5cm)的山雀。头顶及颏褐黑,上体褐灰,下体近白,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沼泽山雀易混淆,但一般具浅色翼纹,黑色顶冠较大而少光泽,头显比例较大。虹膜-褐色;嘴-略黑色;脚-深蓝灰色。

生态习性:似沼泽山雀但喜湿润森林。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64.绿背山雀

学名:Parus montioolus

英文名:Green-backed Tit

分类地位:雀形目 >山雀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13cm)的山雀。似腹部黄色的大山雀亚种,但区别在上背绿色且具两道白色翼纹。在中国其分布仅与白腹的大山雀亚种有重叠。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青石灰色。

生态习性:常光顾红树林、林园及开阔林。性活跃,多技能,时在树顶时在地面。冬季成群。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65.沼泽山雀

学名:Poecile palustris

英文名:Marsh Tit

分类地位:雀形目 >山雀科

形态特征:体小(11.5cm)的山雀。头顶及颏黑色,上体偏褐色或橄榄色,下体近白,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褐头山雀易混淆但通常无浅色翼纹而具闪辉黑色顶冠。虹膜-深褐色;嘴-偏黑色;脚-深灰色。

生态习性: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加入混合群。喜栎树林及其他落叶林、密丛、树篱、河边林地及果园。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66.银脸长尾山雀

学名:Aegithalos fuliginosus

英文名:Silver-throated Bushtit

分类地位:雀形目 >长尾山雀科

形态特征:体小(12cm)的山雀。灰色的喉与白色上胸对比而成项纹;顶冠两侧及脸银灰,颈背皮黄褐色,头顶及上体褐色;下体余部白色。虹膜-黄色;嘴-黑色;脚-偏粉色至近黑。

生态习性:群栖于落叶阔叶林及多荆棘的栎树林。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67.红翅旋壁雀

学名:Tichodroma muraria

英文名:Wallcreeper

分类地位:雀形目 >旋壁雀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16cm)的优雅灰色鸟。尾短而嘴长,翼具醒目的绯红色斑纹。繁殖期雄鸟脸及喉黑色,雌鸟黑色较少。非繁殖期成鸟喉偏白,头顶及脸颊沾褐。飞羽黑色,外侧尾羽羽端白色显著,初级飞羽两排白色点斑飞行时成带状。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棕黑色。

生态习性:在岩崖峭壁上攀爬,两翼轻展显露红色翼斑。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68.麻雀

学名:Passer montanus

英文名:Eurasian Tree Sparrow

分类地位:雀形目 >雀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14cm)的矮圆而活跃的麻雀。顶冠及颈背褐色,两性同色。成鸟上体近褐,下体皮黄灰色,颈背具完整的灰白色领环。与家麻雀及山麻雀的区别在脸颊具明显黑色点斑且喉部黑色较少。嘴基黄色。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粉褐色。

生态习性:栖于有稀疏树木的地区、村庄及农田并为害农作物。在中国东部替代家麻雀作为城镇中的麻雀。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69.山麻雀

学名:Passer rutilans

英文名:Russet Sparrow

分类地位:雀形目 >雀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4cm)的艳丽麻雀。雄雌异色。雄鸟顶冠及上体为鲜艳的黄褐色或栗色,上背具纯黑色纵纹,喉黑,脸颊污白。雌鸟色较暗,具深色的宽眼纹及奶油色的长眉纹。虹膜-褐色;嘴-灰色(雄鸟),黄色而嘴端色深(雌鸟);脚-粉褐色。

生态习性:结群栖于高地的开阔林、林地或于近耕地的灌木丛。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70.金翅雀

学名:Carduelis sinica

英文名:Grey-capped Greenfinch

分类地位:雀形目 >燕雀科

形态特征:体小(13cm)的黄、灰及褐色雀鸟。具宽阔的黄色翼斑。成体雄鸟顶冠及颈背灰色,背纯褐色,翼斑、外侧尾羽基部及臀黄。雌鸟色暗,幼鸟色淡且多纵纹。与黑头金翅雀的区别为头无深色图纹,体羽褐色较暖,尾呈叉形。虹膜-深褐色;嘴-偏粉色;脚-粉褐色。

生态习性:栖于灌丛、旷野、人工林、林园及林缘地带,高可至海拔2400米。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71.白斑翅拟腊嘴雀

学名:Mycerobas carnipes

英文名:Spot-winged Grosbeak

分类地位:雀形目 >燕雀科

形态特征:体大(22cm)且头大的黄色及黑色雀鸟。嘴甚厚重。繁殖期雄鸟头、喉及上体黑色,胸腹部及臀黄色。与黄颈拟蜡嘴雀的区别在无黄色的领环及背部,与白斑翅拟蜡嘴雀的区别为胸黄,腰黑。虹膜-深褐色;嘴-灰色;脚-灰色。

生态习性:似黄颈拟蜡嘴雀但栖于海拔略低处。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72.苇鹀

学名:Emberiza pallasi

英文名:Pallas's Bunting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鹀科

形态特征:体小(14cm)的鹀。头黑。繁殖期雄鸟:白色的下髭纹与黑色的头及喉成对比,颈圈白而下体灰,上体具灰色及黑色的横斑。似芦鹀但略小,上体几乎无褐色或棕色。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及各阶段体羽的幼鸟均为浅沙皮黄色,且头顶、上背、胸及两胁具深色纵纹。耳羽不如芦鹀或红颈苇鹀色深,灰色的小覆羽有别于芦鹀,上嘴形直而非凸形,尾较长。虹膜-深栗色;嘴-灰黑色;脚-粉褐色。

生态习性:于灌丛顶部或草茎上作叫。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73.田鹀

学名:Emberiza rustica

英文名:Rustic Bunting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鹀科

形态特征:型略小(14.5cm)而色彩明快的鹀。腹部白色。成年雄鸟清爽明晰,头具黑白色条纹,颈背、胸带、两胁纵纹及腰棕色,略具羽冠。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白色部位色暗。虹膜-深栗褐色;嘴-深灰色,基部粉灰色;脚-偏粉色。

生态习性:栖于泰加林、石楠丛及沼泽地带,越冬于开阔地带、人工林地及公园。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74.小鹀

学名:Emberiza pusilla

英文名:Little Bunting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鹀科

形态特征:体小(13cm)而具纵纹的鹀。头具条纹,雄雌同色。繁殖期成鸟体小而头具黑色和栗色条纹,眼圈色浅。冬季雄雌两性耳羽及顶冠纹暗栗色,颊纹及耳羽边缘灰黑,眉纹及第二道下颊纹暗皮黄褐色。虹膜-深红褐色;嘴-灰色;脚-红褐色。

生态习性:常与鹨类混群。藏隐于浓密覆盖下和芦苇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75.黄胸鹀

学名:Emberiza aureola

英文名:Yellow-breasted Bunting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鹀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5cm)而色彩鲜亮的鹀。繁殖期雄鸟顶冠及颈背栗色,脸及喉黑,黄色的领环与黄色的胸腹部间隔有栗色胸带,翼角有显著的白色横纹。雌鸟及亚成鸟顶纹浅沙色,两侧有深色的侧冠纹。虹膜-深栗褐色;嘴-上嘴灰色,下嘴粉褐色;脚-淡褐色。

生态习性:栖于大面积的稻田、芦苇地或高草丛及湿润的荆棘丛。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VU;“三有”保护动物。

176.灰头鹀

学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英文名:Black-faced Bunting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鹀科

形态特征:体小(14cm)的黑色及黄色鹀。指名亚种繁殖期雄鸟的头、颈背及喉灰,眼先及颏黑;上体余部浓栗色而具明显的黑色纵纹。雌鸟及冬季雄鸟头橄榄色,过眼纹及耳覆羽下的月牙形斑纹黄色。虹膜-深栗褐色;嘴-上嘴近黑并具浅色边缘,下嘴偏粉色且嘴端深色;脚-粉褐。

生态习性:越冬于芦苇地、灌丛及林缘。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77.白头鹀

学名:Emberiza leucocephalos

英文名:Pine Bunting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鹀科

形态特征:体大(17cm)的鹀。具独特的头部图纹和小型羽冠。雄鸟具白色的顶冠纹和紧贴其两侧的黑色侧冠纹,耳羽中间白而环边缘黑色,头余部及喉栗色而与白色的胸带成对比。雌鸟色淡而不显眼,甚似黄鹀的雌鸟。虹膜-深褐色;嘴-灰蓝色,上嘴中线褐色;脚-粉褐色。

生态习性:喜林缘、林间空地和火烧过或砍伐过的针叶林或混交林。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78.黄眉鹀

学名:Emberiza chrysophrys

英文名:Yellow-browed Bunting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鹀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15cm)的鹀。头具条纹。似白眉鹀但眉纹前半部黄色,下体更白而多纵纹,翼斑也更白。黄眉鹀的黑色下颊纹比白眉鹀明显,并分散而融入胸部纵纹中。与冬季灰头鹀的区别在腰棕色。虹膜-深褐;嘴-粉色,嘴峰及下嘴端灰色;脚-粉红色。

生态习性:通常见于林缘的次生灌丛。常与其他鹀混群。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79.灰眉岩鹀

学名:Emberiza cia

英文名:Rock Bunting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鹀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16cm)的鹀。特征为头具灰色及黑色条纹,下体暖褐色。雌鸟似雄鸟但色暗。与戈氏岩鹀的区别在头部条纹黑色而非褐色,且头部的灰色甚显白。虹膜-深红褐色;嘴-灰色,嘴端近黑,下嘴基黄或粉色;脚-橙褐色。

生态习性:喜干燥少植被的多岩丘陵山坡及沟壑深谷,冬季移至开阔多矮丛的栖息生境。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80.三道眉草鹀

学名:Emberiza cioides

英文名:Meadow Bunting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鹀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16cm)的棕色鹀。具醒目的黑白色头部图纹和栗色的胸带,以及白色的眉纹、上髭纹并颏及喉。雄雌两性均似鲜见于中国东北的栗斑腹鹀。但三道眉草鹀的喉与胸对比强烈,耳羽褐色而非灰色,白色翼纹不醒目,上背纵纹较少,腹部无栗色斑块。虹膜-深褐色;嘴-双色,上嘴色深,下嘴蓝灰而嘴端色深;脚-粉褐色。

生态习性:栖居高山丘陵的开阔灌丛及林缘地带,冬季下至较低的平原地区。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81.北灰鹟

学名:Muscicapa dauurica

英文名:Asian Brown Flycatcher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鹟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13cm)的灰褐色鹟。上体灰褐,下体偏白,胸侧及两胁褐灰,眼圈白色,冬季眼先偏白色。亚种cinereoalba多灰色,嘴比乌鹟或棕尾褐鹟长且无半颈环。新羽的鸟具狭窄白色翼斑,翼尖延至尾的中部。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黄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从栖处捕食昆虫,回至栖处后尾作独特的颤动。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82.方尾鹟

学名:Culicicapa ceylonensis

英文名:Grey-headed Canary-Flycat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鹟科

形态特征:体小(13cm)而独具特色的鹟。头偏灰,略具冠羽,上体橄榄色,下体黄色。虹膜-褐色;嘴-上嘴黑色,下嘴角质色;脚-黄褐色。

生态习性:喧闹活跃,在树枝间跳跃,不停捕食及追逐过往昆虫。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83.棕尾褐鹟

学名:Muscicapa ferruginea

英文名:Ferruginous Flycatcher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鹟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13cm)的红褐色鹟。眼圈皮黄,喉块白,头石板灰色,背褐,腰棕色,下体白,胸具褐色横斑,两胁及尾下覆羽棕色。通常具白色的半颈环。三级飞羽及大覆羽羽缘棕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生态习性:性惧生,喜林间空地及溪流两侧。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84.黄眉姬鹟

学名:Ficedulanarcissina

英文名:Narcissus Flycatcher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鹟科

形态特征:体小(13cm)的黑色及黄色的鹟。雄鸟:指名亚种上体黑色,腰黄,翼具白色斑块,以黄色的眉纹为特征,下体多为橘黄色。雌鸟:上体橄榄灰,尾棕色,下体浅褐沾黄。与白眉姬鹟的区别在腰无黄色。亚种elisae的雌鸟上体偏绿,下体黄。虹膜-深褐色;嘴-蓝黑色;脚-铅蓝色。

生态习性:具鹟类的典型特性,从树的顶层及树间捕食昆虫。

保护级别:“三有”保护动物。

185.白眉姬鹟

学名:Ficedula zanthopygia

英文名:Yellow-rumped Flycatcher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鹟科

形态特征:体小(13cm)的黄、白及黑色的鹟。雄鸟:腰、喉、胸及上腹黄色,下腹、尾下覆羽白色,其余黑色,仅眉线及翼斑白色。雌鸟:上体暗褐,下体色较淡,腰暗黄。雄鸟白色眉纹和黑色背部及雌鸟的黄色腰各有别于黄眉姬鹟的雄雌两性。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喜灌丛及近水林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三有”保护动物。

186.橙胸姬鹟

学名:Ficedula strophiata

英文名:Rufous-gorgeted Flycatche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鹟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14cm)的林栖型鹟。尾黑而基部白,上体多灰褐,翼橄榄色,下体灰。成年雄鸟额上有狭窄白色并具小的深红色项纹。雌鸟似雄鸟,但项纹小而色浅。亚成鸟具褐色纵纹,两胁棕色而具黑色鳞状斑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褐色。

生态习性:性惧生,栖于密闭森林的地面和较低灌丛。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87.灰蓝姬鹟

学名:Ficedula tricolor

英文名:Slaty-blue Flycatcher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鹟科

形态特征:体小(13cm)的青石蓝色鹟。下体近白,尾黑,外侧基部白,头侧及喉深灰并延至胸侧。亚种cerviniventris下体沾棕色。雄鸟喉部具三角形橄榄色块斑。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多栖于林下灌丛,冬季栖于针叶林。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88.鹪鹩

学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

英文名:Eurasian Wren Wren

分类地位:雀形目 >鹪鹩科

形态特征:体型小巧(10cm)的褐色而具横纹及点斑的似鹪鹛之鸟。尾上翘,嘴细。深黄褐的体羽具狭窄黑色横斑及模糊的皮黄色眉纹为其特征。亚种的基色调有异。虹膜-褐色;嘴-褐色;脚-褐色。

生态习性:尾不停地轻弹而上翘。飞行低,仅振翅作短距离飞行。冬季在缝隙内紧挤而群栖。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89.黑头䴓

学名:Sitta villosa

英文名:Snowy-browed Nuthatch

分类地位:雀形目 >䴓科

形态特征:体小(11cm)的䴓。具白色眉纹和细细的黑色过眼纹。雄鸟顶冠黑色,雌鸟新羽的顶冠灰色。上体余部淡紫灰色。下体余部灰黄或黄褐色。似滇䴓但眼纹较窄而后端不散开,下体色重。虹膜-褐色;嘴-近黑,下颚基部色较浅;脚-灰色。

生态习性:在树干的缝隙及树洞中啄食橡树籽及坚果。飞行起伏呈波状。偶尔于地面取食。成对或结小群活动。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190.棕头鸦雀

学名:Paradoxornis webbianus

英文名:Vinous-throated Parrotbill

分类地位:雀形目 >鸦雀科

形态特征:体型纤小(12cm)的粉褐色鸦雀。嘴小似山雀,头顶及两翼栗褐,喉略具细纹。眼圈不明显。有些亚种翼缘棕色。虹膜-褐色;嘴-灰或褐色,嘴端色较浅;脚-粉灰色。

生态习性:活泼而好结群,通常于林下植被及低矮树丛。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