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年地球最古老的小孩

万年地球最古老的小孩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露西过世时已经20岁,而新化石却是一具女童的遗 骸,考古学家们称她为“露西的孩子”。露西是生活在32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遗骸,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其他古老的人类祖先化石,包括露西的化石,都不及这具骨骸完整。此外,迪基卡出土的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族儿童骨架,它给了科学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研究我们远古亲戚的发育过程。虽然塞拉姆死亡时年仅3岁,却已经具备了阿法南猿的特征。
万年地球最古老的小孩_人类传奇我们从

考古学家在埃塞俄比亚的迪基卡发现了一具南方古猿阿法种的骨架化石,它距离著名的露西出土的地点仅4千米。露西过世时已经20岁,而新化石却是一具女童的遗 骸,考古学家们称她为“露西的孩子”。

撰文 凯特·王(Kate Wong)[1]

翻译 王道還

法(Afar)这片干旱的不毛之地,位于埃塞俄比亚的偏远地区,一直是古人类学者最爱去的化石猎场。许多人族动物都曾经生活在那里。所谓“人族”(hominin),是指人的始祖与黑猩猩的始祖分道扬镳之后,人这一旁支里的所有物种。也许是因为出土了“露西”(Lucy)化石,阿法这个地方闻名于世。露西是生活在32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遗骸,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以下简称阿法南猿)。现在,学者又在迪基卡(Dikika)发现了一具阿法南猿骨架标本,它距露西出土地点不过4千米。露西过世时已经成年,而新化石却是一个女童的遗骸,生活在330万年前。大家叫她“露西的孩子”。

其他古老的人类祖先化石,包括露西的化石,都不及这具骨骸完整。此外,迪基卡出土的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族儿童骨架,它给了科学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研究我们远古亲戚的发育过程。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类起源研究所所长唐纳德·C·约翰逊(Donald C.Johanson)评论道:“如果说露西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化石发现,那么这个孩子就是迄今为止,21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著名的露西化石正是约翰逊在1974年发掘出土的。

惊人的发现

2000年12月10日下午,由泽拉塞奈·阿莱姆塞吉德(Zeresenay Alemseged)率领的化石搜寻队发现了那个孩子的化石。当时阿莱姆塞吉德是美国人类起源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现在他在德国莱比锡的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工作。一开始,化石只有一部分小脸露出地面,大部分骨架埋藏在一块甜瓜大小的砂岩中。阿莱姆塞吉德回忆说:“我立刻就知道,那是人类化石。”因为它的眉骨平滑、犬齿小,还有其他类似人的特征。不过,进一步的鉴定,要等到化石全部取出后才能进行。而从石头里取化石非常费劲,必须小心翼翼,用牙医工具一点点地清理掉化石周围混凝土似的石质。

阿莱姆塞吉德花了5年时间,才把这具儿童化石的关键形态特征发掘出来,许多骨骼仍在沉积物中。尽管如此,这具化石已经提供了宝贵线索,让专家对南方古猿阿法种有了新的认识——大部分专家都认为,阿法南猿是我们这一属(人属)的祖先。

2006年9月21日,阿莱姆塞吉德及其同事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两篇论文,描述了这具化石,以及发掘遗址的地质、古生物学脉络。同时,他们在埃塞俄比亚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布这一重大发现,并将这个孩子命名为“塞拉姆”(Selam)——在埃塞俄比亚的几种语言中,“塞拉姆”的意思都是“和平”——祈望正在阿法地区交战的几个部落,能走向和平。

经鉴定,这具化石人骨属于1个3岁的女童,包括一个完整的头骨、一整副躯干骨,只有肢骨不全。就连比澳大利亚坚果(macadamia nut)还小的膝盖骨,也保存下来了。许多骨头仍然保持原有的连接,没有散开。这么完整的人类祖先化石实在罕见,儿童化石更为罕见,因为孩子的骨头脆弱多了,不易保存。保存得这么完整的儿童骨架化石,只有距今5万年前的一个尼安德特小孩的化石方可媲美。

行走还是攀爬

发掘团队里的乔纳森·C·温(Jonathan G. Wynn)是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地质学家。塞拉姆保存得极为完好,加上遗址里出土的其他动物化石,使温恩相信,塞拉姆死后很快就被洪水淹埋。至于她是死于洪水,还是死后落水,尚不得而知。

虽然塞拉姆死亡时年仅3岁,却已经具备了阿法南猿的特征。例如她的口鼻部突出、鼻骨窄等特征,就与南非出土的汤恩幼儿(Taung child)截然不同——汤恩幼儿属于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物种南方古猿非洲种(简称非洲南猿),生活在250万年前左右。塞拉姆的下颚很像哈达(Hadar)出土的人类下颚;而露西与其他阿法南猿化石正是在哈达出土的。

专家对阿法南猿的行动模式很感兴趣,但过去出土的化石都令人困惑,因为他们的形态特征是个拼盘,塞拉姆也一样。学者们同意,阿法南猿能在地面上以两腿行走。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于阿法南猿是否也适应树上生活,爆发了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虽然阿法南猿的下半身已适应两足行走的行进模式,但他们的上半身仍然保留了许多原始特征,这些特征更适合树栖生活,例如长长的、弯曲的手指(适合抓住树枝)。争论的一方主张,阿法南猿完全在地面上生活,他们上半身适于树栖的特征,不过是树栖祖先遗传下来的进化包袱;另一方则反驳说,要是阿法南猿几十万年都摆脱不了那些显著特征,那么就表示那些树栖特征还很重要——换言之,阿法南猿还没有完全生活在地面上。

考古发现

生于斯葬于斯

塞拉姆是在迪基卡遗址出土的(地图中亮点处),那里是埃塞俄比亚阿法地区的荒僻之地。许多著名的早期人族化石,包括露西,都是在那里和东非其他地方出土的。埃塞俄比亚籍古人类学家阿莱姆塞吉德(下左图)率领的团队发现了塞拉姆。当时她的骨架大部分都包藏在一大块砂岩中。接下来的几个野外考察季,他们继续到那个遗址搜索(下中及下右图),寻找其余的骨头。

引人入胜的化石

塞拉姆的许多骨骼至少还有一部分仍然埋在砂岩里,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断定,她是已知最完整的早期人族骨架之一。下图是按成年阿法南猿画出来的,我们将科学家相信能在塞拉姆遗骨中找到的部分,涂上金色来表示。

塞拉姆面孔的特征,包括小而窄的鼻骨(a),都表明她是阿法南猿,而不是与阿法南猿关系密切的非洲南猿。虽然她的大部分脑颅骨都没找到,但这具化石保留了在脑颅腔里自然形成的砂岩颅腔模型,上面有脑颅内壁的印痕(b)。从这个颅腔模型推测的脑量显示,阿法南猿的大脑比黑猩猩的脑子发育得慢,那是现代人的特征。

在以计算机断层技术拍摄的照片上,除了整套乳齿,还可以看见尚未萌发的恒牙(c)。在塞拉姆的遗骸中,还找到了十分脆弱的舌骨(d),它是固定舌头与喉头的关键零件。这是人类化石记录上的第二个舌骨──第一个来自生活在6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骨架。塞拉姆的舌骨形态显示,阿法南猿的喉头与黑猩猩的喉头比较类似。

塞拉姆与其他阿法南猿一样,腿骨(e)与足骨(f)有许多特征,表明她能以两腿在地面上行走。例如她的足跟,宽度与人比较接近。但是她的上半身,似乎有部分特征却与适应树上的生活有关。她长长的指骨有曲度(g),便于抓握树枝。她的肩胛骨关节类似于猿(朝向上面),而不像人(朝向侧面)。

不过,学者对塞拉姆的肩胛骨有不同的诠释。根据发现者的观点,它看起来与大猩猩的肩胛骨最相似。但批评者指出,塞拉姆的肩胛骨其实颇像人的肩胛骨,特别是肩胛骨背面骨脊上下侧供肌肉附着区域的比例(人类,下侧面积较大;猿类,上侧面积较大)。


读者提问录

本文初稿最初曾发布在《科学美国人》网站上,

并接受读者提问,由作者凯特·王在网站博客上答复。以下即其中的一部分。


问:塞拉姆死亡时的年纪,是如何断定的?(斯蒂芬提问)

答:专家根据塞拉姆牙齿的发育状况,推断年龄。他们以非洲大猿的数据作为比较基础,推断出塞拉姆死亡时年仅3岁。但是阿法南猿的发育进程,肯定不同于黑猩猩、大猩猩,因此这个结论只是有根据的猜测,而不是定论。

问:塞拉姆的性别是如何推定的?(黛布拉·马丁提问)

答:根据计算机断层摄影测量技术,塞拉姆上下颚里的恒牙,齿冠已经完全成形。专家测量那些齿冠,再与已确定性别的阿法南猿比较,那些标本来自哈达、莱托利、马卡等遗址。结果,对塞拉姆牙齿的测量数据发现,这具化石与已确定的女性化石标本密切相关。

问:塞拉姆生存年代的不确定范围有多大?使用了什么技术来测定?(胡安·莫雷拉提问)

答: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地质系助理教授黛安娜·C·罗曼(Diana C. Roman),先测定了化石四周的火山灰层的年代,再推断化石主人的生存年代。一层火山灰是在塞拉姆死亡前落在迪基卡地区的;另一层则是塞拉姆死亡后落下的。罗曼根据化石在这两层火山灰间的相对位置,算出塞拉姆生存在距今331万年至335万年之间,不确定的范围在4万年之内。

问:专家不是可以用X光或类似的成像技术来探测吗?那就可以知道砂岩里还有哪些骨头了。(特蕾萨·米德提问)

答:发现者认为,砂岩里的骨头,每一块至少有一部分露了出来,不过也许有些小的骨头,完全埋在里面,从表面看不出来。因此,现在只根据已经见到的骨头,似乎还无法确定这具骨架究竟有多完整。头骨倒是以计算机断层技术扫描过了,我们因而知道了化石的恒牙与内耳的形态。但是我不知道这个标本的其他部位是否也扫描过。

问:专家究竟在争论什么?我们的祖先必然是在某个时候从树上到地面来生活的,不是吗?此外,现在的孩子也喜欢爬树。(莫非这与我们的树栖史有关,只是我们自己不觉得而已?)(马修·T提问)

答:专家争论的问题是:阿法南猿适应地面生活的程度。没有人认为阿法南猿不会爬树——你说得不错,我们仍然能爬树。专家辩论的是,阿法南猿是否还适应树上的生活。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以两腿在地面上走路是人类进化的重要特点,因此古人类学者对这个进化过程的细节非常感兴趣。

问:阿法南猿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遗址中有没有能透露相关信息的动、植物化石?(“旅行者”提问)

答:在迪基卡,专家发现的动物化石显示,塞拉姆生活在潮湿、多样的环境中,有林地和草原,附近还有永久性的水源;与露西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阿法南猿的生活环境,非常类似。

问:动物能够持续地奔跑,有什么好处?(唐纳德·麦克米肯提问)

答:专家推测,持续奔跑的能力,对于早期人类祖先大有帮助,无论是猎杀动物,还是争夺腐尸,都能捷足先得,能让他们要么把猎物累垮,要么先于同伴获得猎物。

塞拉姆与其他阿法南猿一样,两腿适于行走,手指适于攀爬。但是她的肩胛骨给这场论争提供了新信息——过去没有发现过阿法南猿的肩胛骨。根据阿莱姆塞吉德的研究,塞拉姆的肩胛骨与大猩猩的肩胛骨最相似,尤其是她的肩关节,与猩猩的肩关节一样,都朝向上方,现代人的肩关节则朝向身体侧面,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阿莱姆塞吉德说,这种向上的倾向也许有利于把两手高举过头顶,灵长类动物在树上攀爬,两手必须高举过头顶(尽管大猩猩成年后就不再上树了,可是它们在幼年时的确会在树上消磨时光)。

此外,塞拉姆的内耳也进一步提供了树栖倾向的线索。阿莱姆塞吉德的团队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能够探测塞拉姆内耳的半规管系统,这是维持平衡的重要器官。研究人员发现,塞拉姆的半规管与非洲大猿、非洲南猿相似。他们推测,这表示阿法南猿以两腿在地上行走时,并不像我们现代人一样迅速、敏捷。我们也可以说,阿法南猿并不擅长于分别操控头颅与身躯的运动——我们能持续地奔跑,诀窍就在于人类有这种本领。

阿莱姆塞吉德的结论是:阿法南猿能以两腿在地上行走,但是其上半身至少有一些特征适应树栖生活。1983年,美国纽约石溪大学解剖学教授小杰克·T·斯特恩(Jack T. Stern, Jr.)及其同事,研究了露西以及同时代的其他古人类化石,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斯特恩评论道:“我很高兴知道,这篇论文表明了我可能是对的。”约翰逊同意,现在支持阿法南猿仍然要花部分时间在树上活动的证据,比过去有力得多。他说:“过去,我坚决相信阿法南猿完全生活在地面上,以两腿行走”,但是将最近的发现考虑进去后,他认为:“阿法南猿利用某些大树栖境,在夜里睡觉,或者采集熟悉的食物,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学者研究早期人族物种(包括塞拉姆)的生活环境,得到的结论与他们兼行走与攀爬于一体的模式而生活的想法,颇为契合。今天,迪基卡是一片满布灰尘的丘陵,偶尔点缀着一棵树或一丛灌木。但在330万年前,那里是水源丰沛的三角洲,两侧有森林,附近有草原。

美国佐治亚大学人类学助理教授勒内·博布(René Bobe)是阿莱姆塞吉德团队的一员,他评论道:“在这个栖息环境中,要是你发现了一种猿有时在树上活动,有时在地面上活动,那不足为奇。”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赞同这种理论。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教授C·欧文·洛夫乔伊(C.Owen Lovejoy)就表示怀疑,他并不认为塞拉姆的肩胛骨与大猩猩的肩胛骨类似。他评论道:“塞拉姆的肩胛骨很原始,但是它更像人的,而不是大猩猩的。”

洛夫乔伊一向坚持阿法南猿是完全在地面上生活的两足动物,他们的上肢有些特征让人觉得他们仍有部分时间生活在树上,那只不过“是他们过去曾经树栖的证据”而已。他认为,1978年在莱托利(Laetoli,坦桑尼亚境内)发现的著名脚印,已经为这场辩论一锤定音。那行360万年前留下的脚印显示,留下脚印者的大拇趾没有抓住物体的功能。洛夫乔伊说,要是阿法南猿的大拇趾没有抓握的功能,就无法在树上有效地行动。

进化“拼盘”

塞拉姆的骨架与猿类相似的特征有什么功能意义,也许专家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他们都同意,人类祖先身体的不同部位,在不同的时候遭遇了自然选择。约翰逊说,“阿法南猿是‘镶嵌进化’(mosaic evolution)的好例子。你不可能只是触动藏在某个地方的进化开关,就能像变戏法似地将一种四足动物,一下子转变成直起身子以两足行走的人”。他接着说,自然选择两足行走模式,看来是下肢与骨盆最先进化,两足行走用不着的部位,例如上肢与肩膀,后来才变化。我们从树栖、似猿的动物,转变成在地上以两腿行走的人,对于这个“变化的顺序,我们开始了解得越来越多”。

分析塞拉姆的头骨,也发现了类似的演化“拼盘”。舌骨是固定舌头与喉头的构造,很脆弱,很少保存下来。塞拉姆的舌骨形状,显示阿法南猿的喉咙里有气囊,换言之,这个物种的喉头与猿类相似。

另一方面,塞拉姆的脑子有“人味儿”。研究塞拉姆头骨化石里自然形成的砂岩颅腔模型,阿莱姆塞吉德的团队发现,3岁的塞拉姆的脑容量只有成人脑量的65% ~ 88%。而黑猩猩到了3岁,脑容量已达成年个体的90%以上。从这一点看来,阿法南猿的脑子发育模式说不定也更接近人。

至于这具新化石是否可以代表阿法南猿的幼儿?我们还需要更多化石才能回答。科学家当然期盼找到其他阿法南猿儿童的化石,最好是不同年龄的个体,以便比较,但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不过,迪基卡出土的这位小女孩还有更多秘密有待挖掘。

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的古人类学家卡罗尔·V·沃德(Carol V. Ward)评论道:“我想,这个标本的影响,在于它提供了南方古猿生长、发育的信息,不仅涉及身体各部位,而且还涉及一个个体各部位的相对发育速率。”

阿莱姆塞吉德自己怎么想呢?他估计,他得再花几年时间,才能将塞拉姆的骨骼全部从岩石里取出来。一旦完成了这件工作,他就能为这个3岁的阿法南猿重建近乎完整的身体,同时着手理解发育中的南方古猿的方方面面。


专家如是说

专家对发现塞拉姆化石各有看法,我们在此仅摘录部分观点。


约翰·霍克斯(John Hawks,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怀疑,塞拉姆的出现能否终结一个有关人种的激烈争论。古人类学家在2001年宣布,在肯尼亚一个叫做罗梅克维的遗址上,他们发现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头盖骨、一些颌骨和牙齿。他们判定,这些350万年前的遗骸属于一种新的原始人——肯尼亚人(Kenyanthropus)。怀疑者则反驳说,这些化石不过是阿法南猿的地域性变种而已。这个化石标本明显可以拿来与塞拉姆进行比较。但奇怪的是,在对塞拉姆的正式描述中,却没有提到肯尼亚人。

拉尔夫·L·霍洛韦(Ralph L. Holloway,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希望,塞拉姆的大脑颅腔模型能够显示所谓的布洛卡区(Broca's region)和枕区(occipital region)的细节,足以揭示所谓“月状沟”(lunate sulcus)的后侧部位。月状沟是大脑表面一个弯曲的凹陷处,它的后侧部位也许会明确地揭示,塞拉姆大脑皮层的再组织模式更像今天的人类,而不像黑猩猩或大猩猩。

C·欧文·洛夫乔伊(C. Owen Lovejoy,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认为,对于阿法南猿究竟是完全靠两足行走,还是仍然在树上生活,塞拉姆的化石并不是重新引发这一争论,而是给这一争论盖棺定论了——严格说来,它确实是两足动物。尽管它的肩胛骨与大猩猩的肩胛骨还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某些部分却与人类肩胛骨惊人地相似。而且,事实上这个幼儿在3岁就已经有了弯曲的手指,暗示着这一特征是原始祖先遗传下来的——这与因为抓握树枝而逐渐发育出弯曲手指的观点恰好相反,因此树栖说不过是树栖论者的想象而已。

勒内·博布 (René Bobe,美国佐治亚大学) 负责重建迪基卡的古代环境。他评论道,这个化石值得讨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迪基卡,学者可以研究与人类进化、气候变迁直接有关的古环境特征。迪基卡有个拼盘环境,水源充足、又有树林,甚至草原(那里有许多羚羊)。当时正处于气候朝着冰河时代变迁之前、人属出现之前、人开始制造石器之前,迪基卡的古环境信息使学者有机会研究创造人族的生物适应的环境条件。不过,不到200万年前,直立人(homo erectus)出现时,那里的环境已经以草原为主了。

威廉·E·H·哈考特-史密斯(William E. H. Harcourt-Smith,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博士主张,塞拉姆上肢与内耳的特征是有力的证据,支持“阿法南猿有部分时间在树上生活”的论断。他说,学者分析过塞拉姆的脚骨后,发现她能移动大拇趾、抓握树枝,这非常有趣。他认为,这是人族中第一种十足的两腿行走动物,是人属的早期物种。


发现露西

1974年,年轻的美国古人类学家唐纳德·约翰逊率领一支古人类考古队,在东非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地区不懈地发掘,希望能有重大发现。就在这一年的11月24日早晨,约翰逊及其学生汤姆·格雷驾驶一辆路虎越野车去考察另一个地点。一上午的野外工作之后,他们感到非常疲惫,决定回到车上稍事休息。约翰逊建议抄近道,穿越附近的一条沟壑,走回路虎车。步行途中,他无意间发现了一根前臂骨,很快就确定它属于古人类。大喜过望之余,约翰逊穷追不舍,又陆续发现了一个头盖骨、一根大腿骨、一些肋骨、一个骨盆和下颌骨。后来经过两周的发掘,他一共发现了数百块骨头碎片,合起来约为一具古人类骨架的40%。

发现这具古人类化石的当天晚上,考古队在营地举行晚会,录音机一遍遍播放着甲壳虫乐队的歌曲《露西在缀满钻石的天空上》(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约翰逊灵机一动,便给这具古人类化石起名为“露西”(Lucy)。

露西化石的发现轰动了古人类学界。以前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极其支离破碎,提供的信息极少;而露西化石的完整程度则高达40%,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古人类学家认为,人与非洲猿分道扬镳之后,逐渐进化成若干分支,这些物种各自朝着不同方向发展,人科动物便拥有了一系列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人科动物以两足行走,也就是直立行走。露西的化石接近现代人的骨架,清晰地显示出它是两足动物。它的大腿骨末梢、骨节、骨盆、距骨、椎骨,都显示出了两足动物一些独有的特征,表明它在移动时能在一条腿上平衡自己的躯干。种种证据表明,露西能直立行走。

露西的性别又是如何鉴定的呢?露西的骨骸留下的确凿证据显示,它属于古人类——南方古猿阿法种,这个种类的化石分为两大类,其尺寸泾渭分明:一类体格较大(男性),另一类则较小(女性)。在对照了同时代的南方古猿阿法种的其他个体化石之后,研究人员证明,露西显然在女性之列。

露西的死因尚未确定。她的骨骸上没有死后留下的、明显的食肉和食腐动物(如鬣狗)的齿印,只在露西左耻骨顶端上才有一个食肉动物的齿印,不过这是露西生前留下的创伤,可能与她的死亡无关。

露西的骨骼表明她年仅20岁。她的第三磨牙(即智齿)已经长出来了,还稍有磨损,这表明她完全长大成人了。她所有的骨头末端和头盖骨都已长合,表明骨骼发育已经完成;她的椎骨显示出退变性疾病的迹象,但这并非总是与老年有关。把这些证据放在一起,就表明露西死的时候已是个年轻的成人,身高大约1.06米,体重在30千克左右。

哈达地区埋藏古人类化石的沉积物分为3层,露西处于最高一层——卡达哈达层(即KH层)。虽然不能直接鉴定露西化石的年代,但埋藏化石的沉积物中却含有火山灰,现在可以用40Ar/39Ar测定技术来探明其年代,再辅之以古地磁、古生物学和沉积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就能把露西的化石置于一个准确的年代范围内。最终结果表明,露西生活在320万年前。

当年,约翰逊根据与埃塞俄比亚政府达成的协议,把露西的化石带回美国克利夫兰市进行研究,大约9年后归还给埃塞俄比亚。如今,露西的“真身”特别妥善地保存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陈列室里展示的是石膏复制品。而露西的发现者约翰逊本人,则于1981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建立起了人类起源研究所,并任所长;1998年,他将研究所搬迁到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至今。

(撰文/李嘉)


进化历程

人类的早期祖先

南方古猿有好几个物种,阿法种只是其中一个。研究人员对于他们彼此的关系,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大部分研究者都假定,阿法南猿是我们这一属(人属)的祖先。

距露西出土地点不过4千米的地方,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一具330万年前女童的遗骸。如果说露西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化石发现,那么这个孩子就是迄今为止,21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著名的露西化石正是约翰逊在1974年发掘出土的。


扩展阅读

New Look at Human Evolution. Special edi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Vol. 13, No. 2; 2003.

Becoming Human: 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Intelligence. Special edi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Vol. 16, No. 2; 2006.

Geological and Palaeontological Context of a Pliocene Juvenile Hominin at Dikika, Ethiopia. Jonathan G. Wynn et al. in Nature, Vol. 443, pages 332-336; September 21, 2006.

A Juvenile Early Hominin Skeleton from Dikika, Ethiopia. Zeresenay Alemseged et al. in Nature, Vol. 443, pages 296-301; September 21, 2006.

From Lucy to Language. Donald Johanson and Blake Edgar. Simon & Schuster, 2006.

[1] 凯特·王是《科学美国人》的资深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