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斯霞的平等

斯霞的平等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斯霞的爱内蕴着平等,因为爱意味着尊重,尊重意味着平等。由此可见,教育中的“平等”并不惟就师生关系而言。斯霞是平等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的。平等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于教师来说非常困难。这种智慧的背后,既体现了斯霞对于儿童的熟悉与了解,同时也体现了斯霞平等地关怀每一个儿童。斯霞平等地关怀着每一个孩子,也从不因学生的长相、资质、性格等因素而偏向某些学生。

(二)斯霞的平等

斯霞的爱内蕴着平等,因为爱意味着尊重,尊重意味着平等。“平等”成了现代教育学中的一个“大词”,也成了现代教育最基本的价值诉求之一,这恰恰从反面暴露出“平等”在教育中的“缺席”!同尊重一样,平等也不能够完全依赖通过一套技术——规则体系而得到实现,它必须同时出自教师个人的德性修养。教育中的平等只是一个原则问题,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规则问题。当然,教育中的平等有着更为宽泛的所指,譬如:教育机会与教育权利的平等;教育过程与教育条件的平等;福利平等与资源平等;等等。由此可见,教育中的“平等”并不惟就师生关系而言。试图从规则的角度来理解“平等”问题,也从根本上找错了方向。平等既然是一个原则问题,它的实践同样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就师生关系的平等而言,笔者始终要强调的是:平等首先必须是人格平等。平等是个与权威无关的问题,平等可以与权威并存,却不可与霸权同在。认为教育中存在着权威,因而就存在着不平等是缺乏学理依据的。笔者在前文已作理论阐述,这里不复赘述。在笔者看来,平等自然包含了两个最基本的面相:平等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

斯霞是平等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的。平等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于教师来说非常困难。因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常代表着一种规范的要求,而学生则是作为一个自在的个体,两者之间必定会存在着“矛盾”,甚至在个别教师与学生身上,这种矛盾有时还比较突出。当教师与学生处于矛盾中时,教师事实上常常成为“获胜者”,因为学生本身相比于教师而言处于制度的弱势地位,教师通常可以诉诸制度所赋予的权威。[32]平等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首先教师需要正确看待儿童的地位。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尽管儿童在知识上和在制度上可能处于弱势地位,但却具有人格独立性,他们同教师的关系不是被改造与改造的关系,更不是人格依附关系。斯霞非常欣赏儿童率真的天性,她当初之所以选择当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觉得“社会太复杂,和人相处往往钩心斗角没意思,而在学校里,孩子天真无邪,单纯可爱,和他们朝夕相处,精神愉快”[33]。在解释自己为什么选择“一辈子当小学老师”时,斯霞说:

我整天生活在孩子们中间,从他们的表情、动作、言谈中推测他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苦恼,有什么困难,需要得到什么帮助……我和孩子们成天相处,他们也给我补充着稚子的童趣,生命的活力,他们天真活泼的动作,纯洁无邪的心灵,也使我变得年轻了。有人说我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还很活跃,动作也不像老年人。我想这大概是受了孩子们的影响吧![34]

这段话虽是对斯霞为什么会选择一辈子当小学教师的一个解释,但我们却可以发现斯霞对于儿童的挚爱,同时又可以体会到斯霞与孩子的那种平等关系。其实,这种平等就是由爱、由尊重所内在地包孕着的一种精神平等。其次,平等地处理与儿童的关系,需要教师正确看待自己的地位。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教师容易以“真理代言人”和“道德典范”自居,当受到学生在知识方面甚至在道德方面的质询时常常觉得“难堪”甚至“动怒”,认为自己的尊严受到学生的“威胁”。斯霞却能够坦然面对学生的质询。

有一次,我讲课讲得得意了,无意中把袖子一卷,我看到有一个儿童在指给同座的同学看,吓得我立即放下了袖子。又有一次,我讲课讲热了,随手拿起书摇起来,有个儿童向我提出意见,说:“老师,你不是说书不可以当扇子扇吗?”我立即接受了他的意见,承认了错误。当我汉语拼音拼错或标调不对时,他们立即给我纠正了。当我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图,要是画得好,他们就表扬,要是画得不像,他们也坦率地提出了批评。[35]

斯霞有着一颗“童心”,童心与童心之间是很容易沟通的。斯霞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她不仅能够理解儿童为什么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同时还能够理解儿童提出问题时的情绪和感受。她把自己“降到”了儿童的地位,与儿童一道共同去面对未知的问题。没有开放的心态,没有童心,就很难真正做到与孩子平等。

斯霞平等地关怀每一个儿童。王幸老师说斯霞的教育艺术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笔者则引申和阐释为斯霞老师的实践智慧。这种智慧的背后,既体现了斯霞对于儿童的熟悉与了解,同时也体现了斯霞平等地关怀每一个儿童。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们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各有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个性发展的特点也彼此相异。尊重每一个儿童就必然要求平等地关怀每一个儿童。斯霞首先平等地关怀每一个儿童,从不因家庭背景的差异而厚此薄彼。斯霞班里学生的家长有当时南京市教育局以及其他党政机关的领导,有经济条件比较优厚的,也有经济条件非常一般乃至贫困的。斯霞从不因为某个家长地位高或经济条件好而给予特别关爱,也从不因为某个家长地位低或经济条件差而表现冷漠。

1958年,正好很多人给打成右派,很多学生家长都受到牵连,但不管怎么样,孩子是无辜的。斯老师对待所有这些孩子都一视同仁:有的家里面是很困难的,有的家里面是烧开水炉子的,有的是踩三轮车的。我们班也有干部子弟,有地质学校校长的孩子,我爸是当时南京市教育局的,但对这些干部子弟,斯老师也是一视同仁。我就觉得不像现在的老师啊,对有钱、有权人的孩子好像很势利,对那些贫苦的孩子就置之不理。斯老师绝对是一视同仁。正因为这一点,对我们这些干部子弟也没有特殊照顾,对那些所谓出身不好的,或者贫苦的孩子,没有任何歧视和冷漠,在她眼里,都是孩子。大家都知道斯老师的“童心”“母爱”,她真的把那颗心给了我们每一个孩子。[36]

斯霞眼里只有纯真的孩子。她对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关爱,这种关爱与学生家长的地位、权势和境遇毫无关系。斯霞平等地关怀着每一个孩子,也从不因学生的长相、资质、性格等因素而偏向某些学生。“我在小学教育岗位上数十年,接触过成千上万的孩子,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静内向,有的调皮捣蛋,有的胆小怕事……作为教师,一定得一视同仁,不能偏爱某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后进生,讽刺挖苦伤害他的自尊心。”[37]平等地对待学生并不意味着平均地对待学生,学生情况千差万别,持守一条或者几条平等规则对待学生,必然导致对学生的不平等,因此,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只是一条原则,具体内容则要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

鉴于斯霞的平等与公正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此处不赘述,留待阐释斯霞的教育公正一章再作详细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