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果兴趣变成了考试

如果兴趣变成了考试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从到了可以接受课本的年龄,一个人的成长方式就被纳入种种有形和无形的规范之中,并赋予了其区别于日常生活的神圣性。更重要的是,个人兴趣是千差万别的,应该也没有高下尊卑之分,它接受引导但不接受强迫,然而,它一旦与某种具体利益挂钩,成为升学考试与评价的一部分,会不会蜕变成另一种强迫呢?比如成为功课之外的另一种作业,成为日常考试之外的另一种竞争与角逐?

5.如果兴趣变成了考试

自从到了可以接受课本的年龄,一个人的成长方式就被纳入种种有形和无形的规范之中,并赋予了其区别于日常生活的神圣性。什么时候,考试之外的事物对我们来说变得越来越陌生?

想起了《广东省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它严肃的公文面孔背后传递出值得期待的浪漫图景——木工、雕刻、陶艺、编织、刺绣甚至简单机械维修等都将由此进入课堂,而且,届时附近社区里有特殊才艺的居民也可以到学校临时客串教师的角色。

长期以来,业余兴趣与我们的课堂学习往往处于割裂状态,我们对于大自然奥妙探究的热情常常受到权威的知识训练的打压。问题是,课本绝对无法构成孩子们完整的世界。上述举措是让孩子们掌握一门生活小技能,“在体验中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更是对他们被压制与异化的天性的一种还原,是对学业苦役下的孩子们的一次解放,更是对他们应有权利的一种回归。

但我们似乎又一次为自己设置了一个悖论。据说初中生实践能力将成招生录取参考指标,有关方面的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即通过这种功利性的政策手段去推动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没有好处,谁会认真将它当一回事?但接下来,如何精确量化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如何保证这一奖惩制度的公正性、客观性与科学性?甚而,如何保证其不受权力的恶意干扰?

更重要的是,个人兴趣是千差万别的,应该也没有高下尊卑之分,它接受引导但不接受强迫,然而,它一旦与某种具体利益挂钩,成为升学考试与评价的一部分,会不会蜕变成另一种强迫呢?比如成为功课之外的另一种作业,成为日常考试之外的另一种竞争与角逐?我们总是习惯用枯燥的数字来衡量一切,习惯将自己置身于一场又一场竞赛之中,如果课本之外的爱好也无法逃避数字的强硬裁判,如果它也必须拿出来与人一较高低,孩子们的内心还会留下什么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