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介素养
新近推出的一项中小学生阅读情况问卷调查报告显示,96%的被访者对媒介素养的认识处于朦胧状态。媒介素养,还是一个对许多人来说多少有点新鲜的词。
所谓媒介素养,权威的解释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但笔者总觉得这样的解释有点意犹未尽,在这样一个各种媒体日益发达、日益深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媒介素养,可能也会在一个人综合素养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就开始倡行媒介素养教育,以警惕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所谓“低水平的满足”,笔者的理解是,它给人带来的多半是简单的感官刺激,一种过目即忘、了无痕迹的感官快乐。
比如同样是网络,它既可以让一个人长时间沉溺于不良网络游戏之中,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读书工具。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学会抗拒不良网络游戏的诱惑,懂得利用网络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体现的就是一种重要的媒介素养。
另一方面,如今,我们生活中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在汹涌流动,如何避免为之淹没并从中寻找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也有赖于一定的媒介素养。就像安装了有线电视后,一些人面对骤然增多的电视节目无所适从一样,许多人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也往往有一种茫然感。在媒体的影响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格局,人们在同一时间打开电视,在同一时间讨论同一个时尚话题,遥远乡村播放的流行音乐与都市里的没什么两样……越是这样,我们就越需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避免成为被媒介所复制的人。每个人都能保持自己独特的性格禀赋,社会文化生态才是丰富多彩的。同其他素养一样,媒介素养也不是一种天赋,也需要后天的训练养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儿童接触大众媒介的时间平均为每周30多个小时,而在教室里度过的时间每周平均只有20多个小时。因此,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而本文开头的数据告诉我们,我们可能也得及时地好好补上这一课。
其实,何止是未成年人需要强化媒介素养呢,看看飘浮在我们网络中的语言垃圾,那种时常可见的肮脏而粗野的谩骂,就不由得感叹,媒介素养教育实在应该成为一项终生教育——这甚至已经超出媒介素养的范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