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教孩子关注身边的贫困
近日,深圳南山区一小区里的一群孩子们——年龄在6岁到9岁——举办了一场特别的义卖活动,所卖商品均为进价3倍,其“暴利”所得将用来购买文具,捐赠给近在咫尺的、位于大冲城中村里的福林学校的同龄人。也许,这种对存在于身边的贫困生活的关注,这种来自童年的书本之外的记忆,会令成长中的他们受益良多。
确实,对我们来说,贫困往往不仅仅是电视上、报纸中的影像或文字,它可能就是身边一种伸手可及的现实。深圳有捐助贫困山区的传统,捐献旧文具、旧书籍等也常常是深圳孩子向山区孩子表达心意的一种方式。但那种相对遥远的贫困场景,那种通常指向一个陌生地址、一串陌生账号的献爱心活动,对孩子来说终究只是一个相对空泛的概念或者符号。仅凭这些符号,他们的内心难以受到强烈而深刻的触动。
就像读万卷书不能取代行万里路一样,对于生活,我们不仅要“阅读”,更要“参与”。最近,深圳一小学组织了一批学生到河源山区参加秋收,就是希望通过这种途径让他们对农村生活有更细腻的体悟。而关注身边的贫困,又何尝不同样会令他们对贫困有更真实的理解呢?福林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家中只能租一间房,甚至几家人合租一间房,有些孩子就连买个作业本或圆珠笔都很为难。对那些衣食无忧的“邻家”孩子来说,眼前这种可能超出他们想象与经验范围的景象,等于为他们打开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户。
孩子们在宣传义卖的传单中这样写道:“……我们都在沙河西路旁边。夏天,深圳湾吹来的南风,先掀动我们课桌上的书页,再掀起他们课桌上的书页。冬天正好相反……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应该有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课余生活……”对于此次义卖与捐赠,“也许,他们中的有些人,在若干年后,会回忆起这份礼物,这份快乐,而对世界心怀感激”。
写得真好。笔者甚至觉得,这样的文笔很可能出自某一位家长之手。事实上,正是几个热心家长首先将福林学校的情况发布在网上,此次义卖活动也是在家长们的鼓励下进行的。家长们觉得,义卖活动既能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爱心,还能在与同龄人的生活对比中认识社会,可谓一举多得。
这也是此次爱心活动中另一个令人思考的地方:家长们是“自利”的,希望借助这样的方式促进孩子的成长;但同时,正是这样的“自利”汇集成了更广泛的“他利”,家长们不自觉地将孩子个人的命运与更多人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某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表现出来的真正的自私与短视,这样的情怀就更显可贵。也只有这样,孩子在将来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才会“心怀感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