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谁在制造“差生”
长沙市日前开通了一条“差生拯救热线”。这是个不错的创意,可是,“差生”二字却值得斟酌——不是说在教育者那里,不应有差生”的概念吗?
前段时间有一本颇为流行的书,叫《没有孩子是差生》,作者是山东一位普通的小学女教师。在她眼里,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所以她要让“每一片树叶都苍绿”。
确实,很多事情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比如一个人的心智与潜质,很难由精确量化的考试分数之类来裁决。如果据此粗暴地为他们划分优劣等级,对所谓差生无疑是不公平的。谁敢断言所谓差生就不会像绩差股一样,某一天来个突然翻盘呢?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近一点说,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的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小时候的功课就一塌糊涂,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念起来也吭哧吭哧的十分吃力。结婚时老师的贺词是这样写的:“今天的新郎虽然是东京大学毕业的,但成绩是刚刚及格。不过他的前途多少好像还有点希望。”——还好,小柴后来的出息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想象。
孩子来到世上像白纸一样干净透明,其后才慢慢有了各种社会性色彩。也许有些色彩不那么符合某种规范,但这首先并不是他们的错,没有理由让他们由此承担轻视甚至羞辱之类的精神惩罚。简单地说,当一个孩子知道自己成了老师眼里的差生,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而如果孩子对差生身份漠然接受,则说明其宝贵的羞耻心也已经丧失了。
遗憾的是,制造差生的事情还在不少地方发生。如某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让一些差生参加考试;某校别出心裁地大搞差生评选,并以“光荣榜”的形式在校园里广而告之;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什么快班、慢班、重点班、普通班等,更是以各种变种的形式大量繁衍。
我们不能请求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宣布对“差生”这个词进行下岗处理,但于每一个教育者而言,这个词却是需要坚决、彻底予以删除的——大家知道,这并不止于是一个语言学层面上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