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生个人信息究竟被谁“绑架”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多地的学生家长均接到诈骗电话,对方声称已将其孩子绑架,如不速汇款到某某指定账户,后果自负云云。虽然由于家长的警惕性较高,至今尚未有人受骗,但从中暴露出来的校园安全漏洞还是令人捏了一把汗。
首先值得追问与反思的是,这些学生的信息资料到底是如何被泄露,进而为犯罪分子所利用的?事实上,类似现象并非第一次发生。据报道,两年前,深圳就有上千学生的资料遭到泄露,由于行骗者在电话里可以准确地报出孩子的姓名及家庭住址,部分家长因此上当。
更令人吃惊的是,行骗者手里的这些涵盖了学生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以及房产等详细资料的私密信息,居然来自当地教育部门的官方网站,甚至在百度上就能轻轻松松地搜索到。
此次众多学生的个人信息到底在哪个环节上被犯罪分子所“绑架”,目前不得而知,但理应引起足够的警惕。这年头,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已算不上是什么新闻。只是,事关孩子的信息安全问题总是令人特别揪心,因为,以孩子为要挟,最容易击中家长的软肋。接连发生的校园惨案让校园安保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不能让信息泄露在这道严密的防护网上撕开一道口子。
对于这类电话诈骗,除了进一步提高防范意识外,还应从堵住制度漏洞入手,比如,防止诈骗分子利用假身份证办理银行卡等是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这起学生信息泄露事件中举一反三,认真排查可能存在的校园安全隐患。两年前发生在深圳的针对学生家长的电话诈骗事件中,犯罪分子还多半以“意外事故”为诱饵,而这一次,升级成了赤裸裸的“绑架”威胁,其嚣张气焰可见一斑。显然,犯罪分子正是从现实中发生的校园绑架案中得到启发”,进而达到对家长的最大限度的恐吓目的。
虽然,事实证明这只是虚惊一场,但是,如果校园安全还有漏洞可钻,谁能保证犯罪分子不会有进一步铤而走险的心理?防患于未然,让各种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更好地对接,那一道为孩子准备的安全屏障才不会成为摆设,才能让邪恶止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