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县图书馆一瞥
在盐城一条不太热闹的大街——剧场路东段,葱绿的法国梧桐树的后面,隐现一片片院墙或一座座房屋,其中有一栋米黄色粉墙的两层楼建筑,端庄、别致、雅静,这就是盐城县图书馆所在。
盐城县图书馆在江苏省内来说,仅算得上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级图书馆。目前,该馆有藏书十多万册,其中线装古书约两万册,中文平装书近八万册,另外还有报纸、期刊合订本和一部分外文书刊。由于盐城县图书馆担负着为盐城专署和盐城县机关、本地区的工厂、学校、科研机构及城区十余万居民服务的光荣任务,所以,每当开馆时间,馆内是读者济济,馆门前是自行车成列。来自各个岗位的读者,他们在下班后或自己的休息时间,赶来图书馆,借阅自己喜爱的书刊,学习时事政治,钻研科学技术。无论是在外借处,还是在阅览室,或者是在宣传橱窗前,到处都有孜孜不倦的好学的读者。
对于离馆较远的住在农村的读者,县图书馆用不定期送书下乡的办法,解决他们的读书需求。馆里派人同县文化馆的同志一道,相互配合起来走下基层做普及文化的工作。他们经常把一些本地区、本县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图片、宣传画、淮剧演唱材料、科学种田参考资料和政治读物等送到公社文化站、生产大队图书室,很受农村读者欢迎。有时,县图书馆邀请一些读者积极分子开座谈会,了解读书的效果,座谈读书心得,介绍学习体会。也有不少工作在农村的农业技术员、教师、社办企业和队办企业的技术员等抽空赶来图书馆,查寻他们急需的参考资料,以解决生产和科研中的疑难问题。图书馆对于这些风尘仆仆的来自生产战线上的同志总是优先服务,热情接待,诚恳帮助,尽量解答他们提出的咨询问题。有时读者需要的书刊在本馆或本地其他图书馆没有收藏的,县图书馆便和省图书馆等单位联系,设法通过“馆际互借”来解决。
全馆现有工作人员八人。馆内辟有报刊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和参考资料室。设有一个外借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农业技术等中文平装书均由同一个窗口出纳。发借书证二千五百份。每周开馆六天,对外借阅时间有四十多小时。为方便群众,每星期六晚上图书馆也坚持开馆。阅览室陈列报刊和图书、报纸、杂志为开架阅览,图书为半开架借阅。该馆把藏书复本少又有参考价值的以及一批所谓热门书放在阅览室,用装有玻璃门窗的书橱陈列,读者可以直接去找书,叫管理人员取借。该馆还设有一个采编室和一个古籍组,分别负责新书的采编和古书的整理工作。馆藏中文平装书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小型本)分类编目,线装古籍用《四库法》整理。在馆际间协作方面,盐城县图书馆曾做过一些本地区各兄弟县馆之间联系和协作的工作。如和东台、大丰、建湖、射阳、阜宁、滨海等县图书馆都进行过业务往来和经验交流的工作。盐城县图书馆和驻盐城的大专学校、中学、师范、城区附近的工厂、部队等各系统图书馆业务往来更为频繁,各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密切协作,共同前进。
1949年以前,在盐城县虽然办过图书馆,但那时图书馆的规模,藏书数量、质量,办馆目的都是和今天不同的。历史上盐城第一次兴办图书馆,当推在清光绪二十七年(一九〇一年)创办的“盐城县读有用书社”,那时只有三百多种经史时务等方面的书籍。“书社”订有借书章程,对地主、绅士等少数人借阅。盐城第二次办馆是在一九二八年,在城东南隅延寿桥附近(即今盐城专署向阳楼招待所附近)建馆,一九二九年馆舍建成,一九三〇年八月开馆。楼上设书库,楼下设阅报室、阅书室等,藏书一万五千多册,而管理人员三人,用杜定友图书分类法分编图书。抗日战争时期,图书馆被拆毁,原存书籍大多散失,仅有《万有文库》的一部分残存下来。
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原民众教育馆等残留下的书籍,大力添置新中国出版的书刊,在盐城县文化馆内设图书室。一九五七年秋天,举办了一次“地方出土文物和历史资料展览”,来参观的人达数千,盛况空前。一九五八年,在江苏省文化局、南京图书馆的支持下,正式建办盐城县图书馆。盐城县图书馆开馆后,补充大批新书,面向本地区、本县的广大工农兵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盐城县图书馆和盐城博物馆藏有盐阜区的一些革命文献资料,这可以说是该馆的一个特色。盐阜区是我省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新四军东进以后,主要活动的地区就在盐城、阜宁、涟水一带,当时的革命文献流传到现在的,已经罕见,但经博物馆和图书馆的搜集,至今我们还可以见到这些珍贵的新“善本”。盐城博物馆收藏的这类资料既系统又丰富,经陈列展出后已为不少人所见知。盐城县图书馆馆藏里也有一些建国前本地出版的这类文献,不过还未被披露和发掘罢了。比如笔者在馆内就曾见到过一九四四年盐城出版的《劳动模范王福祥》的小册子,这是写盐城县解放区的北堡乡一个真人真事的文献,书中所写的劳动模范,现在是盐城县的一位领导干部。又如曾在无意中翻见到一本苏北新华书店盐城分店于一九四九年六月出版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文献》,该书书名页上题上项为“青年读物”,著者为“朱德、任弼时、冯文彬等”,书内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中国新青年团的决议》、《朱总司令在青代大会上的讲话》等十一篇文章,该书书后标明印刷数量为“1—1 000”册。有幸见到这样的“文献”,真可算是“眼福”!像这样一类的文献,为研究我国革命斗争史,为对广大群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都提供了有力的资料支持。新中国成立后的盐城地方的文史资料、盐城出版的图书、报纸、杂志等,图书馆也有收藏,像《盐阜大众报》、《盐城县报》、《群众文艺》等都是。
馆藏线装古籍,是盐城县图书馆藏书的另一个特色。我国著名学者谢国桢先生,去年在江苏、浙江一带访读图书时,说过:“调查苏南、江浙的文献就应该访问苏北盐城、山阳、海州一带的文物。”谢先生还因为他年高,未能跋涉盐城一带访书而“深以为憾”。盐城所藏古籍,虽远不及南京、苏州、常熟、扬州、泰州等地,然而,有它自己的特点。盐城县图书馆和盐城师专图书馆的线装古书,在盐城地区算是最多的两家。县图书馆藏书中,有明万历十年胡维新刻两京遗编本《申鉴》五卷;有明刻本唐张九龄撰《张文献公集》十二卷;有清康熙四十三年丘迥刻本《西渚诗存》二卷,此书为盐城人刘沁区撰,前有钱塘冯景序和康熙四十三年著者自序。《乾隆盐城县志》载:“沁区,字水心,盐城人,康熙二十一年岁贡,有声文坛,尤工诗……”该书可算是盐城地方历史文献中的一本好书。另外,盐城县图书馆还藏有《古今万姓统谱》,明万历刻本,白口,单边,纸墨清新悦目;有明许相卿辑的《史汉方驾》,明万历十三年徐禾刻本,白口,左右双边;有明刻本《春秋经传集解》等等,这些都可视为善本。馆藏线装书中大量的方志、丛书等,也经常为一些读者阅读使用。
现在,盐城县图书馆在做好新书的采购、分类、编目、流通等工作的同时,努力编印一些为工业、农业和水利建设方面服务的资料与目录、索引,如,编印的《馆藏工业技术图书目录》、《馆藏农业技术图书目录》、《馆藏水稻资料索引》等,分别送到工厂、农村、农技站、农科所等有关单位,主动推荐介绍馆藏,让现有的馆藏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江苏图书馆工作》,1980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