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图书馆志要
东南大学图书馆历史逾越百年,其跨越时间和学校的发展同脉同步。图书馆前进的轨迹,亦和学校的沿革、变迁和发展紧密关联。东大图书馆的历史迄今约可分为四个时期:即自三江优级师范学堂藏书楼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部为第一个历史时期,也可称为图书馆的创建时期;自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图书部”起至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为第二个历史时期,也可称为图书馆的成型时期;自1949年更名后的国立南京大学图书馆至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到“文革”结束后为第三个历史时期,可称是曲折发展时期;自1978年以后的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到东南大学图书馆现今阶段为第四个历史时期,这是一个大发展时期。综观东大图书馆历史概貌,也可视其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产生、成长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一、三江优级师范学堂藏书楼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部(1902—1920)
位于南京四牌楼一带的东南大学校本部,自明清以来,一直是学府胜地。1902年筹建的三江优级师范学堂及其藏书楼,就建置在这里。
20世纪初,废科举,改学堂,兴学校。以培育师资为先,师范学堂设置,缘于此。1901年8月,清政府谕各省督抚学政“切实通筹认真举办大学堂”。以后,各地举办大学之风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经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奏陈筹办学堂情形折中称:“……江南地大物博,夙称人文渊薮,省会高等学堂必求宏敞,俾可广育人才……此外更于省学堂设藏书楼,荟萃中外书籍,并各种图册,以备师生浏览……”。是年9月,刘坤一不意病逝。张之洞继任两江总督后,赞同前任总督兴办学堂的主张,并就学堂的地址、经费、章程、师资诸问题,与有关方面进行磋商筹措。1902年底,张之洞还派缪荃孙、柳诒徵等八位教习去日本考察。1903年3月缪荃孙一行回国后,缪氏被聘为总教习。三江优级师范学堂于1903年9月正式开学。1905年,校名更改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开办优级现行章程》第八章第四节,是“图书室规条”专项内容。三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时期,学校的图书室、实验室、办公室等都设置在“口字房”。
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原址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任校长为江南硕儒江谦。从两江师范学堂演进到南京高师时,1915年9月,学校合图书、仪器为一个部门,“图书仪器部”部长由校教务主任郭秉文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仪器部用房仍在“口字房”。“口字房”共有房屋60间,其中东楼一层5间为图书室用房,合藏书、阅书、管理于一体。至1918年夏,图书室用房扩充为10间,遂将藏书、阅览、流通、管理等各室分立。是时河海工程学校同南京高师合校,该校阅书室因以附入,并聘用有专人分任管理。嗣后,洪有丰受聘来南高师兼任图书管理事。洪氏来南京高师图书仪器部接事后,深觉这里图书管理之未尽善,未可毕其能事,于1919年经美籍克乃文(Herry Clemons)教授介绍,赴美留学于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学专科,以图日后回国供职于南京高师图书管理事宜。是时图书管理的机构已独立建部,“图书部”部长始由张准担任,继以张谔接任。图书馆机构的独立建置,应从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部始行。
二、国立东南大学图书部至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1921—1949)
1.20世纪20年代的国立东南大学图书馆
早在1919年9月郭秉文任南京高师校长后,开始努力实现他的“寓师范于大学”的理想。1920年4月,郭氏在校务会议上提出,要在南高师的基础上创建国立大学,得到张謇、蔡元培、董炎培等众多社会名流的回应与支持。其后,几经周折,终得国务会议批准,定名国立东南大学,并于1921年6月成立。东大定名后,学校行政建置设有教务、事务等11个部,“图书部”亦是这11个部级建置中的一个。1921年6月,洪范五(有丰)回国,适逢东大挂牌,复受聘为东南大学图书部主任。洪氏到任后,在前图书仪器部主任、现任校长郭秉文先生支持下,励精图治,务实办馆,首开东大图书馆历史上第一个大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的国立东南大学,学校当局和“图书部”在图书管理方面、图书馆馆舍基础设施的建设、图书馆学教育等方面做出了成绩。
国立东南大学挂牌后,学校员工师生逐年增多,全校设有文理、教育、农、工、商5科27个系。有教职员200余人,学生1 600余人。学校原有设施已不能适应新的规模要求。仍然设在“口字房”的图书部,“范围狭小,不足满副愿望”,建造图书馆馆舍成为当务之急。学校当局对东南大学的基本建设,确立以四牌楼为中心,次第向四周辐射,已请上海东南建筑公司绘具总图。由于当时国库枯竭,东大图书馆独立馆舍建设之初,拟订依靠筹资募集钱款来解决资金的办法。时由张謇领衔向社会发出募捐呼吁:“凡独资捐助者,馆舍落成后即以其姓名命名图书馆……”。同时,校长郭秉文去找江苏省督军齐燮元,劝说他好事做在生前,独资捐建东大图书馆。齐氏遂答应以银元15万元,分期拨款,建造东大图书馆馆舍,购置图书馆配套设备,添购图书。于1922年1月4日举行馆舍立础仪式,到1923年春季竣工,建成后即以齐燮元之父齐孟芳的名字命名为“孟芳图书馆”,由张謇题写馆名。建馆暨配套设备,最后合计用去银元凡16万元。
1923年春落成并于这年4月开馆启用的东大孟芳图书馆,系由美国人Pascal设计,平面呈“凸”字形,馆舍面积1 600m2,正中是主要入口门厅;前部地上两层、约近1 000m2,设有办事室、阅书室、陈列室、杂志室、阅报室等;后部四层为书库,每层面积约有160m2。图书馆立面门廊采用标准的罗马爱奥尼克柱式造型、山花檐部等西式古典形式。4根并列的通高石柱显得坚固挺拔、浑厚凝重。馆舍的外部用仿石材构造的水刷石粉面,整体构图严谨,比例匀称。馆舍内部用钢筋水泥建造,可免火患。东南大学新馆舍建成启用后,驰誉当世,被建筑学家们称作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图书馆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是江南地区按近代图书馆理念建成的第一个大学图书馆……其建筑形式也是引进西方古典建筑之样式,成为典型的西方近代图书馆之例”(参见吕越《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鲍家声《图书馆建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单行《图书馆建筑与设备》,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0;鲍家声,图书馆建筑研究与实践.《建筑学报》2004,12)。前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先生评价东大图书馆说:“馆厦新建,擘画精详,设备完善,为继清华学校图书馆后之第二新式图书馆”(见《图书馆学论文集》,台北市1968年出版)。
20世纪2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专门人才十分缺乏。为造就专业人才,1923年夏季,东南大学开办暑期图书馆学讲习科。当时的图书馆界,尤其是江、浙一带的各类型图书馆80余人参加了该讲习科的学习。该讲习科由东大图书馆主任洪范五自编讲义并主讲,在东大孟芳图书馆实习。第二年夏天,东大继续举办暑期图书馆学讲习科,听讲者仍然众多。1925年7—8月,东大图书馆和中华图书馆协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联合在东大举办图书馆学暑期学校,分别举办目录学和图书馆学讲习班,讲习班延至1926年。1923—1926年的图书馆学、目录学专门培训工作,为培养我国的图书馆专业人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图书馆学目录学教育史上写下了可贵的一页。
2.从第四中山大学图书馆到抗日战争前的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时期
1927年3月,北伐军攻占南京。6月,国民政府将国立东南大学等9所高校合并建成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本部设在南京四牌楼东大原址。1928年4月,又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7月,学校当局为孟芳图书馆改名发函称:“径名中央大学图书馆。”图书馆的冠用名称随着学校的变更而更改,图书馆的建制与工作也随着学校的变迁或合并或改组,经历了一条艰难而又曲折的发展道路。
自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到国立中央大学,是近代综合大学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央大学初期阶段,已拥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等8个学院。学校规模的扩大,孟芳图书馆已觉狭小不敷应用,促成了图书馆规模的扩展。1933年4月,校务会议决定扩建图书馆。7月,图书馆扩建工程正式动工;11月,扩建工程完成。在原馆舍东、西两侧加建了阅览用房,馆舍背后增建了书库。馆舍中留有内部小院两个,以利通风采光。扩建后,宅基增至2 328.17m2,馆舍面积由原来的1 600m2拓增至3 800m2,馆内增添了可容纳读者500人的大阅览室两间,加上阅报室等,全馆读者容量是以前的4倍,书库较前大1.5倍,可容藏书80万册。
从1927年至1937年,先后职掌第四中山大学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的馆长有:皮宗石教授,戴志骞教授,崔萍村教授,桂质柏博士,洪范五教授等。1927 年9月—1929年9月,江苏省国学图书馆隶属于第四中山大学至国立中央大学期间,由柳诒徵先生担任第四中山大学国学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馆长。
到了1937年5月,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藏书共有407 203册。
3.抗战时期间的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
1937年春夏之交,国立中央大学举行三江建校35周年、中大建校10周年庆典。不久,日军侵华战火已逼近南京,学校和图书馆被迫内迁。1937年8月15日,日军飞机第一次轰炸南京,位于四牌楼的中大图书馆和中大附属试验学校大门被弹片击中;8月19日下午6时,敌机第二次轰炸南京古城,中大图书馆和科学馆四周落下7枚中磅炸弹,损坏校舍多处,炸死职工7人。学校决定西迁重庆。罗家伦校长和图书馆职工,以图书为学校命脉所系,乃用校内事先已准备好的加钉铁皮的大木箱,集装图书馆藏书,装载上船,沿长江西迁进川。途经川江时,有10余箱书籍不慎失落江中。到达重庆之后,又遭敌机轰炸,使图书馆屡屡遭劫。
入川后的中央大学分为四处,图书馆亦相应分为多处:
(1)重庆沙坪坝国立中央大学校本部图书馆。该馆位于磁器口、小龙坎、嘉陵江和歌乐山之间,简陋的馆舍建于沙坪坝松林坡的一座布满青松的小山顶上,林木葱郁,风景如画。从图书馆往下,沿山坡,是学校教学用房和宿舍用房等简易房屋。松林坡图书馆原址附近,现建有中大迁渝纪念碑和纪念亭。
(2)柏溪分校图书馆。中大迁渝后,师生人数不断增加,1939年,建成中央大学柏溪分校,将一年级学生安置在分校学习。柏溪分校位于嘉陵江上游、距沙坪坝的校本部15公里。1939年12月建筑完成分校图书馆馆舍。
(3)成都分部图书馆。中央大学医学院、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及中央大学牙医专科学校等于1937年西迁至成都华西坝,医学院图书馆随之同时迁至成都。
(4)中大贵阳试验学校图书馆。1937年8月—1938年9月,国立中央大学附属试验学校辗转安徽屯溪、江西南昌、湖南长沙后,最后迁至贵州贵阳。原来的试验学校图书设备已由中大校方西迁时一并运到了重庆沙坪坝。1938年秋,图书设备又由重庆搬运到贵阳。
4.抗战后的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中央大学复员计划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推选洪范五等12人为常务委员,负责抗战胜利后中大复员南京各项事宜。1946年5月,在重庆的中大师生员工分成8批返回南京。10月,图书馆的图书杂志亦陆续运到南京。经过清点统计,抗战期间中央大学图书馆所藏书刊损失20万余册,这时的图书馆馆藏只剩有中文书刊12万余册,西文书刊6万余册。
从重庆回到南京时的中大图书馆职员有19人,到南京后有增添14人,全馆职员共33名。复员后的国立中央大学在南京分为两个校区:四牌楼校区为校本部,丁家桥校区称二部。图书馆馆舍经过整修,于1946年12月恢复开馆。学校复员南京后,又在各院设立图书室,图书基本上由图书馆供应,也可以由各院自行采购,由图书馆登记后统一编目。
三、国立南京大学图书馆至1952年院系调整的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到“文革”结束后的第三个历史时期(1949—1977)
1.国立南京大学时期的图书馆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委员会接管中央大学。接着,接管工作组组织师生员工参加学校财产和图书的清点、接收工作。6月9日,中央大学接收移交报告中,列出有图书杂志清册目录73本以及其他物资分类分布清册。8月8日,原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49—1952年的学校图书馆分为两个部分:四牌楼的校本部图书馆,丁家桥分校区的二部图书馆。校本部图书馆有职员23名,洪范五教授兼任主任,二部图书馆主任为金闿。
2.南京工学院建院初期图书馆概况
1952年,中央教育部制订了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草案),同年7月,南京工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成立,依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在南京四牌楼原中央大学校区,以原中大工学院为基础,筹建南京工学院。原中大图书馆更名为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学校任命电信系主任陈章教授兼任图书馆馆长,1952年12月到职。
3.南京工学院图书馆迅速发展阶段
院、系调整以后,学校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随着高等工程教育的蓬勃发展,南京工学院图书馆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1955年到1957年,图书馆各项工作欣欣向荣,初步办成为具有工科特色的文献收藏与提供的基地。
1956年,图书馆从教务处划出,直接隶属于学校领导。
4.从曲折前进的10年到“文革”动乱的10年
从1957年到1976年的前10年,因政治运动不断,从而使图书馆走成了一条曲折前进的轨迹;后10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殃及学校和图书馆,图书馆发展走入低谷。
5.“文革”结束后的复苏
结束10年“文革”后,1977年,南京工学院恢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图书馆的书刊购置、读者服务工作开始复苏。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南京工学院图书馆至东南大学图书馆现今时段(1978—2007)
1978年12月以后,中国内地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推动了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快速发展,原有3 800m2的图书馆建筑,早已不敷使用。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研究决定,申报建设图书馆新馆舍,经教育部批准后,由校基建处负责施工。图书馆组成4人的建筑小组参与有关工作。新馆舍位于老图书馆南部,1983年动工,1985年底竣工,1986年2月正式启用,图书馆实际使用面积总计由12 141m2。新、老馆舍连成一体,书库总容量可达170万册。馆舍条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1988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图书馆亦易名为东南大学图书馆。1988年,东南大学浦口科工园、浦口新校区的建设启动。图书馆在浦口校区延伸设置了分馆,馆舍用房是借用教学楼附楼两个大教室约500m2,用作图书馆流通和书刊阅览。1997年9月,在浦口校区新落成的“金坛院”教学楼内,划拨出1 200m2的用房作为浦口校区图书馆馆舍。2002年3月,在东大百年校庆前夕,面积为1万6千平方米的浦口校区图书馆大楼建成开馆。
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等院校与东大合并,并校以后,东南大学图书馆形成了分布于四牌楼、浦口、丁家桥、晓庄等校区的多个分馆的图书馆网状格局。东大图书馆2001年馆舍面积3.95万m2,馆藏纸质文献有271万多册,近3年文献入藏量年均达11.7万册;有电子文献和数据库及网络信息资源,以土木建筑、电子信息、机械动力、生物医学等学科文献为主,兼及理科、人文社科、管理学科等,引进的数字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各个校区分馆实行统一开放,每周开馆时间累计94.5小时,学生的复习迎考期间图书馆开馆每周达98小时,阅览室从早上8时连续开放至晚间10时。目前,全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布局,对于网络集成管理、馆藏文献数据库和图书分类等系统也实现了统一组织的运作机制。
教育部在东大图书馆建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查新工作站面向校内外用户提供科技成果鉴定、评奖及科技项目的查新服务。近5年来东大科技查新工作站完成科技查新课题3 284个,平均每年657项;东南大学外国教材中心以土木建筑和力学等学科的外国教材收藏为主。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馆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成员馆,东南大学图书馆还担负馆际合作共建的重任。JALIS在该馆设有“江苏地区高校工学文献中心”和“江苏地区高校西文图书采编中心”。工学文献中心承担工程技术文献资源的建设,为校内外用户开设数据库和网络信息使用方法的培训,提供光盘检索、网络信息查询、多媒体阅览等服务。高校西文图书采编中心是东南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对外服务窗口,该中心以优质可靠的服务取信于用户,现已与国内外近百家图书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高校图书馆界文献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的协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设于馆内的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担负着图书馆学硕士点和全校“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东大图书馆学硕士点自2004年度起列入全国统一招生计划,到今年已有4届在读研究生,其培养方向:一是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二是数字图书馆。
该馆现设有采编部、流通阅览部、信息咨询部、系统与数字化建设部和行政办公室等部门。近年来,东南大学图书馆在做好信息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的同时,致力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在行政管理方面,推行民主管理,实行岗位聘任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建立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竞争上岗、有效激励、有利于优秀人才和年轻骨干成长、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在业务管理和服务方面,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服务意识,优化业务流程,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涵。全馆大力弘扬团队精神和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树立严谨求实、集成创新、团结奋进的价值观念,为读者营造文明、有序、舒适、开放的学习和信息利用的环境,为东南大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文献和信息服务保障。
东南大学图书馆在不断地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履行教育职能与信息服务职能,朝着建设有东大自己的资源和服务特色的“开放式、数字化、研究型的一流大学图书馆”的目标不断开拓,努力向前!
五、结语
东南大学图书馆,已走过了105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今天的东大图书馆,是历史的图书馆的延续与发展。东大图书馆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她始终和学校同命运、国家的文化教育、经济事业息息相关。回顾东大图书馆的过去,介绍她的现在,一方面可以对近百年来图书馆所走过的路有所回忆,有所领悟,进而有所判断;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图书馆的前瞻,为了图书馆未来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005年1月,东南大学拟定了九龙湖新校区李文正图书馆设计方案,并于同年10月开工建设,至2006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2007年9月正式开馆。九龙湖新馆由东南大学建筑研究院设计,使用了全新的信息集成软件系统,构筑网络化数字化新的信息资源整合、交流与服务平台。图书馆环境,内外功能都有新的变化。馆舍位于南京南郊九龙湖校区中心圆环内北侧,坐落在校园中轴线的交汇点上,其南部为校区中心广场,各院系群用房及公共教学组团建筑分布在四周,对图书馆形成围合,结合环绕的水系和宽敞的中央大道,其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总平面设计注重功能布局的合理,既保证各功能区的相对独立,又方便相互间的联系。采用传统内院式空间布局方式,以达到良好的通风采光。在建筑造型上,图书馆对传统文脉、时代精神及文化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首先,建筑采用了传统经典的三段式古典立面形式,基座、双柱、檐口三部分形成良好的比例关系,130多米连续的柱廊是建筑在立面上产生烘托的气势;其次,建筑采用了灰、白色基调和坡屋顶造型,以取得与周边建筑群形式上的呼应;同时,建筑又以强烈的虚实对比,拟用体、块的穿插以产生很强的现代感;在细部设计上,墙体的凹凸产生丰富的阴影,使立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建筑层数为:主体5层,局部设有地下层。
几代人创业维艰,后继者要承前启后、任重道远!愿图书馆界同道,相互交流,同心同德,秉承并发扬东南大学积淀百年的优良传统,提高办馆水平,与时俱进,集成创新,再创图书馆新的一百年的更加灿烂的辉煌!
(2007年10月修订稿)
参考文献
[1]朱斐主编.东南大学史(第一卷增订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2]朱斐主编.东南大学史(第二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3]朱一雄主编.东南大学校史研究(第一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
[4]朱一雄主编.东南大学校史研究(第二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5]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室编.东南大学年鉴(1994).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6]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室编.东南大学年鉴(1995).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7]丁晶.前进中的南京工学院图书馆.江苏图书馆工作,1981(2)
[8]严文郁.中国图书馆发展史.台北:台湾枫城出版社,1983
[9]郑姚铭.东南大学组织机构沿革(1—3册).东南大学档案馆印,1992.1—1993.6
[10]台湾中坜中央大学.中大八十年.中坜:中央大学印,1995.6
[11]张厚生.缪荃孙与南京高等教育.南京史志,1998(1)
[12]刘国钧.敬悼洪范五先生.图书馆,1963(3)
[13]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中华民国”图书馆年鉴.台北:中央图书馆,1981
[15]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十周年纪念册.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部,1937.5
[16]南京大学校庆办公室校史资料组.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南京:南京大学编印,1982
[17]陈源蒸等.中国图书馆百年纪事(1840—2000).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8]张厚生.日寇洗劫南京,百万典籍尽毁.(香港)明报,1998年12月16日
[19]张厚生.日寇对南京文化典籍的大劫掠.中国教育报,2000年1月25日
[20]柳诒徵.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小史.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4卷2期,1928.10
[21](日)松见弘道.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22]汪传绍.缅怀洪范五先师.南京工学院校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7
[23]袁同礼.洪范五先生事略.台北:图书馆学论文集,1968
[24]张锦郎等.中国近六十年来图书馆事业大事记.台北:商务印书馆,1974
[25]唐旬.全国九个外国教材中心图书室积极开展服务工作.图书情报工作,1980(6)
[26]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编.中国高等学校图书馆简介.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27]鲍家声.图书馆建筑研究与实践.建筑学报,2004(12)
(本文部分内容刊载于《百年建筑——天人合一,馆人合一》/
中国图书馆学会编.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