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
江苏建设文化大省目标的制定,对发展图书馆事业来说是一个机遇,是一个推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则是建设新时期图书馆事业必须注重的一个环节。
图书馆事业建设需要政策支持,财力投入,需要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援。
面对江苏经济、文化建设的需求,面对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图书馆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担负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社会大众,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一部分,对各行各业专门人才培养起导向、培训作用,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应该说,在配合培养社会上各学科、各行业专门人才方面、图书馆起的是辅助性的但又是有积极意义的作用。无论是在工厂、学校,在城市或是乡村,图书馆应对青年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作好向导,拓宽读者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信息的吸取能力。图书馆还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这就是要办成社会大学,办成为人们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实施对人们进行终身教育的功能。比如,典藏相关信息资料,提供学习资讯,扩展读者服务,整合学习资源,实施网络教学,增进社区服务等等,在图书馆服务的各行各业读者和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担负跨世纪建设任务的人员。跨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复合型的交叉型知识的素质,专才和通才素质,图书馆皆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给广大读者和用户提供帮助和服务。文化部等七个部委发布的“知识工程”中关于图书馆在培养读者人才队伍中的任务亦是我们应当遵循的方向。在江苏建设文化大省目标的实施中,图书馆管理和读者服务工作应为全省人民的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做出较大的贡献,为培养、提高全省人民的整体素质作出积极的努力。
面对江苏建设文化大省目标的实施,图书馆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第二个重要任务,是培养适应新时期图书馆事业建设需要的图书情报专业队伍人员,建设高素质的图书馆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图书馆事业,应该是业务素养高、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人才队伍是搞好图书馆事业的关键需要,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要努力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知识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甘当人梯、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发扬敬业、奉献精神,对自身业务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如何加强图书情报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从我省目前图书情报队伍来看,无论其规模、组织结构,还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都还不能适应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为此,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抓队伍建设:(1)制订和实施跨世纪图书情报人才工程规划,有计划地培养图书情报专业骨干队伍,特别是抓好中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适应于未来十五年我省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的、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2)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关键,管理人才又是人才培养中的重头戏。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设置的一批信息管理系,对信息事业、图书情报机构的行政管理、事业管理很少涉及,能否办好一个图书馆,能否办好图书馆事业,这同有较高管理技能的人才队伍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们图书馆界一些同志对优良的图书馆管理似乎还注重得不够。按图书馆自身规律进行管理和办馆则是当前和今后的迫切需要。现代图书馆业务运作和机制的转换,关键在管理人才,建立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的制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3)培养图书情报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并重,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新技术在图书馆中广泛的应用,要求图书馆人才队伍需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已从过去的专业对口朝着重人的能力和素质方面转变。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认识一日千里,过去那种单一专业知识不仅不能适应现在宽口径专业面服务,而且,随着知识的更新,人们需要不断“充电”,不断吸收新的知识。素质是一种表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在竞争环境中,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大部分事情不仅仅取决于他的知识,而更多取决于他的素质和能力,要有坚毅、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素质。(4)注重对专业人员进行在岗培训。除了专业院校正轨培养的学士、硕士、博士以外,对于大量在职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应组织各种形式的在岗培训,让他们及时“充电”,及时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掌握新方法。目前,要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和提高工作,造就一批新型的信息服务人才。(5)提升江苏图书馆界人才队伍的竞争力。江苏图书馆人员应具有较高水平、较高素质,在全国图书馆界,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世界范围也应具一定的影响力。竞争力不是单方面比较,不是单项目的比较,而是综合实力的比较。有人说,江苏是经济大省,这是从近些年江苏经济实力比较而言的。怎样使江苏经济高速、持续发展?江苏是一个不足10万平方公里的小省,占全国不到4%的耕地,生产粮食占全国总产量8%,棉花占全国总产量10%。江苏人口众多,平均密度在各省区占第一位,资源相对短缺。要发展经济,推动江苏经济持续发展,必须狠抓科技、抓文化教育,“文化大省”建设亦是一项措施。要把人力转变为人才,一旦人力↑人才,数学公式是1↑10,其经济效益会成10倍地增长。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图书馆界。谈硬件建设、谈财力投放,目前江苏还难以同北京、上海、香港相比,谈人才队伍,我们应敢于提出这样一个竞争性的目标;提升竞争力,建一流图书馆人才队伍。江苏被称为人文荟萃、人杰地灵之邦,图书馆队伍也应出类拔萃!话说回来,当前要评估江苏图书馆界人员队伍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行榜,有多少实力,有多少竞争力的指标一时无法估算。过去,图书馆界有以物的比较来看排列第几,如藏书量、馆舍面积、图书馆数目等等,这些只能算是局部指标。仅仅凭馆藏文献量就说某馆是在全国图书馆中排行“老几”的说法显然是片面的。我们要看你的馆藏量,还要看你的装备,服务效果,并要评估你馆人才队伍的知名度,影响力等等。在人才评估上可从整体素质、学术成果、业务水准等指标进行考虑。竞争力的提升涉及方方面面。竞争力不仅仅包括学力、学历、能力、科技文化含量、知识含量、创造力、素养,还包括道德品貌、思想素质、工作效率、信息利用能力、知识面、体质等等。考察竞争力是要有可比对象的,如南京大学应同复旦、北大去比,东南大学要同交大、同济去比;江苏近些年往往以上海、广东、山东等省市作为竞赛参照对象。上海“信息港”目标的提出,上海淮海路上新型图书馆的建成和运作,对江苏来说都是直接的追赶目标。上海图书馆从“以书为本”发展到当今的“以人为本”,对江苏图书馆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必须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年第5期
【注释】
[1]列宁论图书馆工作,北京:时代出版社,1957.第27—28页。
[2]ЛенинобиблиoтечномЧеле,(苏)莫斯科政治出版社,第55页。
[3]列宁论图书馆工作,第29页。
[4]列宁论图书馆工作,第53—57页。
[5]列宁全集,(中译本第4版)第272页。
[6]见列宁论图书馆工作,第9页,克鲁普斯卡娅写的序言。
[7]列宁论图书馆工作,第53—54页。
[8]列宁论图书馆工作,第53—54页。
[9]列宁论图书馆工作,第33—34页。
[10]列宁论图书馆工作,第33—34页。
[11]列宁论图书馆工作,第54页。
[12]列宁论图书馆工作,第28页。
[13]列宁论图书馆工作,第52页。
[14]И.В.ленииполноесобраниеСочинен-нй,(5—eизд。1956)Tom 52,第196页。
[15]Ленинобиблиотечномчеле,第127页。
[16]列宁论图书馆工作,第63—64页。
[17]Ленинобиблиотечномчеле,第74页。
[18]列宁论图书馆工作,第52页。
[19]列宁全集,第26卷第310页。
[20]列宁全集,第26卷第310页。
[21]电子出版有三种形式:1.通过诸如TELIDO,PRESTEL之类的系统和其他视频数据系统“出版”文献;2.在诸如磁带、软盘上、光盘上以数字形式“出版”资料;3.通过各种文字处理、文字编辑和照相排版系统建立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打印输出或通过电子方法直接检索。
[22]见《文汇报》1984年7月2日1版报道:激光全息超缩微存贮设备问世,百万册书可“缩”进提包。
[23]见袁维平《激光全息超缩微存贮技术》,载《情报科学技术》1985年第1期第5页。
[24]据美国《华盛顿邮报》1984年11月13日报道,美国国会图书馆现已全部实现用电脑编目。
[25]见〔印〕J·S·夏尔马著;姜继译:《演变中的图书馆服务概念—从“知识宝库”到“知识喷泉”》载《国外图书情报工作》1982年试刊号第8—12页。
[26]见陈钦智,《信息社会对图书情况工作的挑战》,载《图书情报工作》1985年第2期第20—23页。
[27]见钱学森,《新技术革命与系统工程》,载《世界经济》1985年第4期。
[28][法]米歇尔·波尼亚托夫.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第20页。
[29]列宁全集,T42,C328
[30]图书馆学和目录学,1930年 No.1/2.C204
[31]图书馆评论,1927年 KH.1/2.C167—168
[32]克鲁普斯卡娅.关于图书馆事业论文集,1984年.T3.C37
[33]科学、技术和公共图书馆的协调工作,1933年.C33
[34]图书馆工作计划资料,1934年,C64
[35]居民图书馆服务统一系统基本组织原则,(科学论文集),BЬIП。1—10,1971—1977
[36]发展着的社会主义社会图书馆体系的改善,1981年,C272
[37]图书馆事业指导材料,(手册),1982年,C21
[38]列宁全集,T43,C234
[39]建立图书馆地方综合体,1978年,C240
[40][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项目“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研究”(M3-012)成果之一。
[41]各类型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藏书册数统计
各类型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藏书册数统计
[42]朱立文.图书流通学初探.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2年第4期
[43]黄恩祝.读者学浅说.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0年第3—4期
[44]孟绂,高欣祯.雏议儿童图书馆学的研究工作.儿童图书馆,1982年第4期
[45]丁道谦,图书馆统计学的理论与实践(1981年);辛希孟、孟广钧,图书情报工作概论(1982年),于鸣镝,图书馆管理学纲要(1982年)。
[46]图书馆专业基本科目复习纲要,所指出的六项是(1)图书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2)图书馆事业建设的研究,(3)各项业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4)图书馆科学管理的研究,(5)图书馆现代化问题的研究,(6)图书馆事业史的研究。
[47]白国应.图书分类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48]清华大学建工系编.图书馆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1979
[49]本文为1984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科学讨论会论文。
[50][苏]华西里青科.苏联图书馆事业概况,舒翼翚译.北京:新华书店,1949。
[51]上海市图书馆的今昔(由“藏书楼”变为“大课堂”),文汇报,1950年2月26日。国立南京图书馆响应“开展群众教育号召”,文物参考资料,第4期,1950年4月。
[52]文物参考资料,第3期,1950年8月。
[53]根据南京图书馆编《图书馆学论文索引》(1981—1982)统计。
[54]潘钛.也谈我国新时期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通讯,1983年第3期
[55]根据南京图书馆编《图书馆学论文索引》(1981—1982)(江苏省图书馆学会1983年10月)统计
[56]邱旭,黄昕.论我国新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通讯,1982年第1期
[57]注:本文为作者在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第七次科学讨论会上所做的论文综述报告的摘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