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吴观国先生
陆桂安同志在电话里告诉我:吴老因病在医院就治,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听到这一消息,我心情十分沉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就在今年春天,我们在“粤之都”会聚,讨论《医院图书馆杂志》(现改名为《医院信息管理》)编务工作时,吴老和吴师母吉鸿老师还热心地到场,作了讲话和交流,当时吴老行动已不太方便,由师母吉老师和《医院信息管理》杂志编辑部刘志文同志扶着,那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在图书馆界,我们习惯尊称吴观国先生为吴老,其实他年龄并不算老,今年享年81岁。图书馆界尊称吴观国先生为吴老,不是在于他的年龄,而更多的是尊重他的学问、尊重他的人品、尊重他对图书馆事业,特别是对医学图书馆工作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
回忆我能认识、拜访吴观国先生,还是由钱亚新先生和汪长炳先生推荐、介绍而得以实现的。钱先生和汪先生是我国图书馆学界前辈。他们推荐的大师当然是我莫大的荣幸。1980年暑假,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在南京307招待所举行科学讨论会,省学会秘书处预先通知我参加会议,我从武汉赶回来,先到南京成贤街90号成园,拜见钱亚新先生和钱师母吴志勤老师。钱先生和钱师母询问我研究生学业情况后,给我介绍在宁的多位图书馆界人士的情况,建议我在参加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科学讨论会后,一一再与他们见面。钱老给我推荐的人士中,有吴观国先生(时任南京医学院图书馆馆长)、许培基先生(时任苏州图书馆馆长)、邱克勤先生(时任南京图书馆副馆长)、王可权先生(时任南京航空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倪波先生(时为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讲师)。从钱亚新先生寓所出来后,我赶往位于中山东路的307招待所会议大厅,那儿已是济济一堂,来自全省图书馆界的同志汇聚一道,学术气氛浓厚。会议休息期间,时任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长的汪长炳先生带着我,拜见了吴观国先生、邱克勤先生、王可权先生、卢则文先生、倪波先生。在个人报告发言时,我们又听到了吴先生所作的《藏书质与量问题的探讨》研究报告,这更加深了我对吴老的了解和敬仰。
那次科学讨论会结束后,吴观国先生、吉鸿老师还专门邀请了我们几位年岁较轻的后生到南京医学院图书馆,举行茶叙。这也是我第一次参观南医图书馆。在茶叙上吴老给我们多是勉励和期望的话,并亲自领我们楼上楼下地参观图书馆。南京医学院图书馆馆舍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是当时中小型图书馆建筑的一个较好的范例。那个时期,经历了1966—1976年10年“浩劫”后的图书馆界,有百废待兴之感,建造新图书馆的举措在各地兴起,人们在建新馆之前,往往先要借鉴已经建成样式较好的图书馆,在吴观国先生主持下建好的南京医学院图书馆是图书馆界参观学习的必选之地。
位于汉中路、莫愁路交汇处的南京医学院,现已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南医大的前身是1934年9月在江苏镇江创建的江苏省医政学院。1938年8月江苏省医政学院与南通医学院合并,改名为国立江苏医学院。因抗战时日军的侵扰,被迫西迁至重庆北碚。抗战胜利后,1946年迁回江苏镇江。后于1957年迁到南京,定名南京医学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为其附属医院。南京医学院图书馆于1949年3月建制。吴老于1950年就任南医图书馆馆长时,仅有3个工作人员,图书千余册,连中华医学杂志都不全,更谈不上其他刊物,馆舍也是东迁西搬,前后经历5次搬迁。直至1978年,新馆建成为面积3 200平方米的独立馆舍,内设科技和政治文艺书库、阅览室、视听室、保存本收藏室等。面向校内外及江苏省人民医院开展文献服务工作,每周开馆时间61小时。吴观国先生和吴师母吉鸿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生活于兹,供职于兹。医学院图书馆重点收藏医药卫生和生物学类图书和期刊,到1980年代初有馆藏30多万册(件),有中外文医学卫生期刊6 000多种,文献资料购置费占学校教育事业的4%。
1952年调进吉鸿老师,1955年吴老即与吉鸿老师合编出版了《中文医学论文分类索引》(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后在吴观国先生主持管理下,南京医学院图书馆几十年来坚持编制中文医学文献索引,其中《1949—1979年医学文献累积索引》是国内较早出版的检索工具书刊,为我国建立医学文献数据库打下了基础,也颇受医院、医学界人士欢迎,该索引的编制也受到图书馆学情报学界人士的好评。
吴观国先生于1940年毕业于四川璧山的社会教育学院图书馆博物馆学系(抗战胜利后该校迁回苏州,和无锡社会教育学院合并改名为苏南文化教育学院),他和邱克勤、许培基、吉鸿等都是汪长炳、钱亚新先生的得意门生。吴老先生是专家型的馆长,他的一生对图书馆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图书馆界,1978年以来,吴老不仅积极参加筹建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参与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工作,还积极参与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并直接创建了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挂靠于省教委,其高校图工委秘书处就设在南京医学院图书馆,吴老任图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图工委秘书处为组织高等学校图书馆开展协作和学术活动起到了推动的作用。1984年参与创建中国高等医药院校图书馆协会,退休后仍聘为名誉委员。
往事并不如烟,有几件事是非常值得一提的。
第一件事是为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兴办图书馆专业教育。1981年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南京师范学院夜大图书馆学专修科,系由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医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5所院校图书馆与江苏省图书馆学会联合办学,按照苏高教计(82)116号文件规定,其办学地点设在南京医学院。有关教学行政的重大事项,由联合办学单位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研究决定。领导小组由吴观国任组长,亦为专修科科主任;各联合单位选派一名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我曾一度作为南京工学院的选派负责人而参加吴观国主任领导下的班组教学管理工作,这个专修科招生对象以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在宁大专院校、省市公共图书馆及有关单位的在职图书资料工作人员为主;培养目标:以培养从事图书馆的具体工作人员,使其具有相当于全日制图书馆学大专毕业水平,学制为三年。这个专修科正适应了当时图书馆界缺少专业人员的需求,当时有不少老三届或回城青年分配在图书馆工作,他们迫切希望有学习的机会。吴主任在负责对专修科管理方面,主要抓教学计划拟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教材的编写和选择,并强化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吴主任要求各课程均得按教学计划进行讲授、练习、考核,严格贯彻学生的学籍管理规定,严格执行考试纪律。教学管理人员常到教学课堂,全面了解教学状况,结合实际做好服务工作。吴观国主任自己也讲授《藏书建设》课程。自1984年首届毕业生起,前后共有300多名毕业生成为各图书馆的业务骨干力量。1986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系在南医图书馆设函授班,就地请教师按武大教学内容授课,武大教师定期来宁辅导,使专修班的部分毕业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深造,拿到了武大的学士学位证书。现在这些毕业生中,像陆桂安、宫爱东等许多学员都已在图书馆界崭露头角或居领导岗位,成为图书馆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第二件事是吴观国先生在负责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时,极力倡导并向省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在图书馆工作的老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他人作嫁衣,无名无利,无怨无悔,默默贡献,应给予在图书馆工作满30年馆龄以上的老职员以表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江苏省高校每年均举行一次表彰大会,由省教委给30年以上馆龄的职员颁发荣誉证书。这一举措对于受表彰者是一种肯定,对于年轻人亦是一种教育。记得当时一些老职员,他们在图书馆辛辛苦苦几十年,有的还是生平第一次走上大会领奖台,领取红彤彤的荣誉证书,激动不已,回去后工作更加起劲。
第三件事是参加职称评审,积极为图书馆事业选拔高级人才。从1986年起,江苏省教育委员会组建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资料高级职称评审组,该组成员由南大马先阵、东大张厚生、江苏师院潘树广、南医吴观国以及南农大、南航、南林等院校的专家代表组成,南师副校长谈凤梁教授兼任评审组组长,吴观国先生为副组长。从1986年到1990年初,每年进行一次评审工作,选拔、认定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职称专门人才。吴老在评审工作中,要求我们按照条件,严格把关,以政策做导向,鼓励并影响图书馆界的同志在德、智、专业、科研上积极进步。在评审中要按图书资料工作自身要求。发现人才,推荐人才。江苏省教委系统的这个图书资料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评审组织在1990年以后,并入到文化厅牵头组建的“江苏省图书(群文)、文博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由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向所聘任的专家成员颁发聘书,从那以后至今,南图卢子博、南大倪波、东大张厚生、金陵馆周志华、南农大侯汉清、南师大倪延年等继任高评委评审工作。这是后话。
苏州丝绸工学院的主管部门是轻工纺织部门,有一次,该院在征得其主管部门同意后,聘请相关人员和专业人员到其校内,开展对该校申报图书资料高级职称人员的评审。吴观国先生和我是该校聘约的外地专家成员,吴老那时已退休,他不顾身体不适和旅途劳顿,欣然前往苏州,参加并认真工作,完成那次的苏州丝绸工学院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任务。
第四件事是编制图书馆年鉴,这在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领域都是值得一书的事情。
吴观国先生从领导岗位上退下之后,仍然关心图书馆事业,关心图书馆界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江苏省教委副主任陈乃林同志的关心下,由南京大学马先阵、中国矿业大学张占荣、南京师范大学刁天逸,以及南医吴观国、南航王可权、南大倪波、东大张厚生、徐州师大张太洪、扬州师院陈英、省教委施星国,还有刘寿华、张炳文、庞其武等14人组成《江苏高等学校图书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会邀请钱亚新先生、卢则文先生为顾问。
鉴于江苏高校图书馆自20世纪初创建以来,80多年的发展,沉积大量值得总结的史料,同时又是为了反映江苏高校图书馆现状,检阅图书馆队伍风貌、工作水平、科研成果,借以总结和探索高校图书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促进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组织编写《江苏高等学校图书馆年鉴》被提到历史日程。年鉴编辑委员会经过讨论,将这部年鉴定位在“融综合性、专业性、资料性、地方性为一体的地方专业图书馆工作的工具书”这一性质上。
“年鉴”在编辑时确定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江苏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概要,各校图书馆简介,有关文件摘录;第二部分是“理论与实践专题综述”,是本“年鉴”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是“基本情况统计资料”,大事记、人名录。编辑委员会将第二部分交给吴观国、倪波、张厚生三人组织撰写。吴观国先生为三人组的组长。这个“理论与实践专题综述”,经研究讨论后,进一步明确为理论与实践课题内容的12个子项目,包括“信息时代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读者工作”、“分编工作”、“期刊工作”、“《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情报学研究”、“干部队伍建设”、“图书馆改革”等专题。吴老不仅负责统筹小组的编写工作,还担负“《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干部队伍建设”等专题的研究与文章的撰写任务。
《江苏高等学校图书馆年鉴》于1990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江苏地区来说,该年鉴至今还是一部唯一的图书馆年鉴工具书。只是后续的工作,应该继续去做,使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年鉴才好。
因忆吴老,仿佛有很多事还历历在目,如:关于文献课的开设,吴老是全国高校图工委下设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指导小组成员,他自己也参加编制了检索课的教材;1980年,由吴老主办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师资培训班,曾多次举办过,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师资人才。为此,1986年获国家科委“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组织与推广”项目科技情报成果奖。
吴老为人耿直,在福建等地举行的全国性图书馆专业会议上,他坦诚进言,直抒己见,为国内图书馆界人士所关注。由于吴老坦诚钢正,敢于直言,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他身材又高,因此吴观国先生和天津的来新夏先生、东北的单行先生、山东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张厚涵先生被称为图书馆界的“四条汉子”。吴老对图书馆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他对己、对上、对下都是严格要求。例如《医院图书馆杂志》从北京移到南京,由江苏省人民医院负责编务事宜,吴老作为杂志主编,他不顾年迈体弱,每期稿件都要亲自过问、亲自处理。笔者作为《医院图书馆杂志》编委之一,经常目睹吴老的严格认真编审稿件的场面。有一些医院图书馆同志的来稿,编辑部送给我看时,我作为“二审”而会在拟采用的那些稿件上做修改、增删,有的甚至于连原来的文章题目都被我改成新的题目。吴老作为终审(三审),对我的编审稿件和改过的稿件,表示高兴,称赞“为他人作嫁衣”的甘当无名英雄的做法,倡导《医院图书馆杂志》不仅作为全国医院图书馆界交流学术、业务、传递信息的刊物,还要让其成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场所。
1990年以来,江苏省医院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在江苏省人民医院领导的关心下,在全国医院图书馆专业委员会支持下,每年都要举行一两次规模较大的学术交流活动,吴观国先生、北京的李金池先生等都亲自参加这些活动。在连云港,在无锡,在南通,在扬州等不同地方举办的医院图书馆界的学术活动,吴老在陆桂安等同志的搀扶下都能到会,深受会议代表的欢迎。
吴观国先生在图书馆事业上是管理者之一,在图书馆学领域又是一名学者,他不仅主持编制了颇有影响的《医学文献索引》,编写了《藏书建设》、《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教材(该教材在“江苏省图书馆界情报学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省级科研成果),参加了《江苏高校图书馆年鉴》的编写,他还作过许多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在公开刊物上也发表过文章,我曾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看到过吴先生发表在1950年11月《大公报》上的文章,题目是《图书馆期望于出版界的》;发表于1959年第4期《图书馆学通讯》杂志上的《我们试行高等学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体会》,以及1980年发表在《江苏图书馆工作》杂志上的《谈检索刊物体系与编辑工作》、《八十年代感怀》以及1985年与周文逊同志所著“江苏省高校图书馆采购工作分析研讨”一文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等文章,至今仍有着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
回忆吴老,往事多多。吴老是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图书馆事业的人。退休后,领导上为了表彰吴老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从1993年 10月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了证书,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支持,更增添了吴老要发挥余热的事业心和工作热情。他在生病时还念念不忘图书馆活动和《医院图书馆杂志》的编务进程。
受陆桂安同志的催托,我特匆匆写下上述文字,以志对吴老的追思和纪念。
《医院信息管理》,2002年11卷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