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冲击诺贝尔奖的青蒿素

冲击诺贝尔奖的青蒿素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蒿素是我国科学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研发的抗虐新药。而青蒿素的研制者,至今仍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目前最有效的抗疟武器就是青蒿素类药物。然而,之后的重复试验中,青蒿的抑制率反而降低了。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之后,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专家认为,青蒿素证明了从传统药物获得确定化学成分药物的价值。

3 冲击诺贝尔奖的青蒿素

知识导航

青蒿素是我国科学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研发的抗虐新药。它取代了奎宁、氯喹,给疟疾严重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带来了福音,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不仅是获得该组织认可的由中国人完成的唯一创新药物,而且该组织还专门向疟疾流行国家和地区大力推广。

在20世纪,研究治疗疟疾的科学家中就有 4 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而青蒿素的研制者,至今仍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

img80

屠呦呦

1967年5月23日,中国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523项目”正式启动,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大军,几乎等于集中了全国的科技力量。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此前,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国内多个省份的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首先面临的问题,仍是解决找药的难题。

知识拓展

征服疟疾

疟疾是一种古老而顽固的疾病,传播广泛,致死率高。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就描述了疟疾的发热、寒战、出汗退热等相关症状。在古希腊和印度,均有对疟疾暴发导致人口减少的记载。

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12月发布的全球疟疾年度报告显示,就在2009年全球还有78.1万人死于疟疾。

人类对付疟疾的药物,最初并非来自青蒿,而是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随后,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奎宁,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

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科学家们开始寻找对付这种疾病的新药。人类与这一痼疾的持久战斗仍在继续。目前最有效的抗疟武器就是青蒿素类药物。

她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了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方集》,供研究者进一步发掘。

1971年,经过反复筛选、试验,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青蒿。

在众多中草药中,研究小组发现青蒿对疟疾的抑制率相对较高,能达到68%。然而,之后的重复试验中,青蒿的抑制率反而降低了。

“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受到启发,想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经过190多次失败后,终于用乙醚制取的191号样品,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素的结晶。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之后,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img81

青蒿

几年后,有机化学家完成了结构测定;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img82

“523项目”

从药材筛选、有效成分提炼、临床试验、结晶获取、结构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药研发,青蒿素的发现发明过程犹如众多科研人员环环相扣的接力赛,每一棒都功不可没。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全球死于疟疾的人数下降了38%,全球43个国家其中包括11个非洲国家疟疾发病率和疟疾死亡率都下降50%以上。

这一科研成果作为传统中医药瑰宝,得到了国际生物医学界的权威肯定。

专家认为,青蒿素证明了从传统药物获得确定化学成分药物的价值。这能刺激国际医药界用传统药物寻找全新化学结构的药物、发现已有化合物。这也警醒人们努力确定中药特定化学成分和特定疾病的关系。

img83

中药

知识解码

中国研发青蒿素类抗疟药档案

青蒿是一种菊科草本植物,植株有香气,一岁一枯荣。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20世纪60年代,全球疟疾泛滥。

1967年,启动研发抗疟新药。

1971年,发现青蒿抗疟有特效。

1973年,屠呦呦成功发现低温提取法,将提炼出的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

1974年,李国桥临床证实青蒿素抗疟功效显著。

1976年,李英成功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合成蒿甲醚等抗疟新药。

1977年,向世界公布青蒿素类抗疟药研究成果。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推广青蒿素类抗疟药,疟疾在中国逐渐绝迹。

20世纪80年代,周义清首创青蒿素类复方抗疟药。

1991年,复方蒿甲醚获得国际专利,开创先例。

2009年,青蒿素类复方药复方蒿甲醚获欧洲发明人奖。

2011年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

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