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举世称赞却无缘诺贝尔奖
知识导航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给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这被认为是一项完全符合诺贝尔设奖宗旨的“造福人类”的世界级的重大成果,既有物理上的重大突破又有技术上的重大发明,至今却也难以染指诺贝尔奖。杂交水稻可能因为纳入不到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领域而不能获奖,但至今也没有人与诺贝尔基金会联系和交涉。
中国内地至今没有一位具有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资格的人士,这对推选内地科学家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有很大影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袁隆平被誉为当代神农氏,他的杂交水稻被称为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2007年4月29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
知识拓展
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是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杂交水稻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1981年,中国政府向杂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李必湖等农业科技工作者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以表彰他们在杂交水稻上的杰出贡献,他们的工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杂交水稻研究分为雄性不育系水稻、保持系水稻、恢复系水稻、三系杂交水稻、两系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几个阶段。
水稻
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为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知识解码
袁隆平星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这颗小行星是1996年9月18日在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发现后的暂定编号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汉语拼音字头,当它获得8117这一永久编号后,为了表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天文学家们决定把它命名为“袁隆平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