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古代的水车

我国古代的水车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古代社会,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这种翻车,是否就是后世的龙骨水车,不得而知。所以,人称马钧是供农业上排灌之用的龙骨水车的发明者,至少可以说他是断毕岚之后,对翻车做了极重要的改革,并用于农业排灌的创新者。至13世纪元代,高转筒车得到发展。反映出中国古代这方面的创造发明之巧妙,高效而又实用。中国古代文明,在很长时间内异彩纷呈,是以农业发达为基础的。

我国古代的水车

在古代社会,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除了历朝历代重视沟洫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之外,灌溉工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地形的限制,自流灌溉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农田水利必须借助工具才能实施。

最早的灌溉方式是“负水浇稼”,所用的灌溉工具自然是陶罐了。《庄子·外篇》有记载:“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瓮为陶器,在虞舜时已开始制造。用瓮取井水灌园田,为思维中应有之联想。然而此法很笨拙。

利用机械起水灌溉的最初工具当推公刘的戽斗。公刘为公元前13世纪左右周族的首领,其子孙后代建立了周朝。戽斗构造简单,由柳条编成桶穿上长绳。其掣动只用两人之力,从低水面向高处往复掏水。此法虽较抱瓮灌田有一定的进步性,汲水较多,又较省力,但是仍很原始。

战国时,农业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灌溉已成为农田管理中的重要一项,桔槔乃应需而生。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起水器,由一根直木、一根横木及水桶(盛水器)、重石块、长绳材料组成。“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子贡在汉阴游历时,向当地老农推荐此物说“挈水若抽,数如氵失汤。”这种借助简单机械的提水方式,比起全靠人力提水灌溉,显然是进了一步,故桔槔在战国时得到推广。但是,桔槔汲水费时多,起水少,仍有待进一步改进。从抱瓮灌溉地极原始状态到桔槔汲水的初步利用器械,“民逸而利多”,在灌溉工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据史书记载,东汉以后,出现了利用机械原理的灌溉工具。东汉时有个叫毕岚的巧匠,制造过一种叫“翻车”的机械,“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种翻车,是否就是后世的龙骨水车,不得而知。

半个世纪以后,曹魏有一位大机械发明家马钧,被人称为“巧思绝世”。他刻苦自学,不尚空谈,专心致志地钻研机械设备,在机械制造方面取得杰出的成就。他制造的翻车结构精巧,“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可连续不断地提水,效率比其它提水工具高很多。“其巧百倍于常”,运转轻快省力,儿童都可以操作。据专家考证,这是一种与后世龙骨水车类似的非灌工具。所以,人称马钧是供农业上排灌之用的龙骨水车的发明者,至少可以说他是断毕岚之后,对翻车做了极重要的改革,并用于农业排灌的创新者。

翻车问世后,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到唐代得到进一步推广。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唐文宗令人做水车样式,命京兆尹监造,分配给郑、白渠附近的百姓,以灌溉农田。当时,在北方有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的水车,长江流域出现了半机械化的筒车。筒车形似纺车,四周缚有竹筒,利用水流冲力,冲击轮子而旋转,把水由低处提到高处。此后,水车样式虽然形形色色,但其基本原理不外如此,在近代水泵发明以前,翻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对于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翻车可用人力、畜力或水力转动。其用人力者为龙骨车。在行道块上下,通周由龙骨板叶一节一节地用木销子连接起来,很像龙的骨架,故名之龙骨车。此车由人凭架上,踏动拐木,使龙骨板随转循环行道板刮水上岸。也有用手摇的。可以两个人同时摇,也可以只一个人摇。它的汲水量不够大,但是凡临水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很方便,深受人们的欢迎,是应用很广的农业灌溉机械。直到今天,在一些僻远的地方,犹可见到这样的水车。人们对它的偏爱可以从文人骚客的诗咏中得到反映:“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描写出它从河湖池塘中起水入田的动态;“妇女喜秋凉,踏蹈车多笑语。”田家踏转水车的喜悦心情跃然纸端;“下田戽水出江流(圩田用车),高垄翻江逆上沟(山田水车)。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常在塌车头。”由此可看出水车排水和灌溉之功用。

其用畜力者,如牛转翻车、驴转翻车,则在龙骨车蹬基础上外加齿轮,系于转轴外端,加上互相衔接的带齿竖轮与卧轮,使用牛、驴或马来拉动。这种水车在南宋末年才出现。从人力转动的翻车到畜力转动的翻车,是为一大进步,殷为畜力比较大,能把水抽上比较大的高度,汲水量也比较大。

其用水力者,如水转筒车、高转筒车,则利用链和唧筒结合水力运动之齿轮,以兜水、放水,日夜不息。筒车构造的完成曾经简单至复杂的过程。北宋时,吸水、运水、覆水纯以一轮为之。这可从水轮咏诗中看出来:“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者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利才畎浍间,功欲霖雨并。不学假混沌,忘机抱瓮罂。”

但孤轮运水灌田,其载运量自然有限,为了适应湖湘山溪之地,其地溪涧既多,复饶竹产,乃系以若干竹筒于轮上,增加输灌水量,乃有筒车或竹车的名称,这项增益在南宋时开始推行。人们写诗颂赞说:“像龙呼不应,竹龙起行雨。……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瞬息了千亩……”

至13世纪元代,高转筒车得到发展。高转筒车是把大的立式水轮直接安装在水车的转轴上,带动水车转动。利用高转筒车,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都可以灌溉。这是元代机械制造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人们利用自然力造福于人类的一项重大成就。

为了把水引到远处,还有连筒和架槽的发明。连筒是把粗大的竹竿,去掉里面的节,一根一根连接起来。随地势高下,用木石架起,跨越涧谷,把水引到很远的地方。架槽的设计基本上同连筒一样,只是用以引水的是木槽而已。这类器具,正如王祯所说:“大可下润于千顷,高可飞流于百尺,架之由远达,穴之则潜通,世间无不救之田,地上有可兴之雨。”反映出中国古代这方面的创造发明之巧妙,高效而又实用。

中国古代文明,在很长时间内异彩纷呈,是以农业发达为基础的。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灌溉工具方面的巧思妙想,为先进的农业提供了保障,老百姓靠天吃饭的状况有很大改观。芍陂灌溉农田多至万顷,西门豹发民凿十二渠,为农业丰产创造条件;李冰父子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郑国渠、白公渠滋养肥田沃土,成为百姓的衣食之源。自汉朝开始,经过唐、元、明、清历代的努力,宁夏平原终于变成沙漠中的绿洲、塞外江南……先民的这些丰功伟绩无不借助灌溉工具得以建树。水车的出现和日臻完美使农业的命脉——水利得以流畅,趋利避害,化瘠为沃,使我们这个“水是龙世界,云是鹤故乡”的国度获得江河的灌溉之利,天公水旱交乘,灾害频仍已不能对影响国计民生的农业施展淫威,使我们自古以农业立国,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走在世界的前列。

直到蒸汽机发明之前,水车的纺织、切割石木、造纸、带动风箱等方面还一直作为各种产业部门的动力使用。12世纪左右,中国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装水车的船。这种水车船是用水车产生的动力来推动船,即在船的外侧装上三个水车,在船上载三头牛,靠牛转动水车,靠水车力推动船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