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毒病种类繁多,绝大多数种子植物均能发生病毒病。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葫芦科和蔷薇科的植物受害较重,感染病毒的种类也较多,致使很多重要经济作物遭受严重损失。例如水稻黄矮病、烟草花叶病、蕃茄丛矮病、马铃薯退化病、柑橘衰退病等。
植物病毒大多是单链RNA病毒。从病毒粒子的形态来看基本上有三种类型:杆状、线状或近球形的多面体。有些植物病毒也具囊膜。
植物病毒也是严格寄生生物,但专一性不强,一种病毒往往能寄生在不同的科、属、种的植物上。例如烟草花叶病毒能侵染十几个科、百余种草本和木本植物。病毒侵染植物后可使植物表现出三类症状:一是引起花叶、黄化和红化,因病毒破坏了叶绿体或使之不能形成叶绿素;二是使植物矮化、丛簇、畸形;三是形成枯斑、坏死等。一种病毒引起的症状,可以随着植物的种或品种而不同。一株植物可同时感染两种以上的病毒。两种以上病毒混合感染,有时可以产生与单独感染完全不同的症状。如马铃薯X病毒单独感染发生轻微花叶,Y病毒单独感染在有些品种上引起枯斑;而X病毒和Y病毒同时感染时,则使马铃薯发生显著的皱缩花叶症状。
病毒侵染植物后,还出现内部细胞的或组织的不正常表现。最突出的是感染病毒植株的细胞内形成包涵体,这是确诊病毒存在的证据。细胞包涵体有两类:一类是一般为不规则形、六角形、纺锤形、针形和线形的结晶形包涵体,另一类是一般呈圆球形或椭圆形的非结晶形包涵体(又称X-小体)。前者通常由病毒粒子堆叠而成,而后者往往由病毒粒子和寄主细胞成分混合而成。包涵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因病毒而异,在原生质体、细胞核、叶绿体,甚至在空胞内都可以见到有包涵体的存在。
植物病毒没有专门的侵入机制,主要通过昆虫作为媒介进行传播。其中半翅目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蚜虫、叶蝉和飞虱等是重要传播者。有的病毒则是通过带病植株的汁液接触无病植株伤口而感染;有的则是通过嫁接传染。与噬菌体不同的是,植物病毒必须在侵入宿主细胞后才脱去蛋白质衣壳,这一过程称为脱壳(encoating或uncoati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