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奇怪的“钉头字”

奇怪的“钉头字”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欧洲忙于宗教战争,与这些两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再次失之交臂。由于落笔时印痕较为深广,抽笔时留下的印痕较为细狭,所以,每一笔画都像一支上宽下尖的木楔,人们就把它叫做“楔形文字”,也叫“钉头字”。“贝希斯敦”是一个村庄的名字,意思是“群神居住的地方”,坐落在古代波斯通往两河流域的要道上。从此,这些泥版上的文字不再是神秘莫测的钉头,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奇怪的“钉头字”

早在哥伦佰发现美洲时期,就有一个名叫贝罗的威尼斯人在波斯色拉司一带,发现了一些嵌人山岩的古庙,庙字已经倾颓,拜神者早已不见,然而一种像是用利钉刻画出来的奇怪文字,却连篇累牍地浮现在崖壁之上。

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欧洲。然而欧洲太忙,无心理会这个无关宏旨的远古奇谈。

17世纪,意大利的青年贵族皮特罗·得拉·发里再次拜访色拉司,他把这些古怪的文字临摹下来,带到了欧洲。但欧洲忙于宗教战争,与这些两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再次失之交臂。

原来,两河流域没有丰富的石头、木材和矿产,主要的财富就是黏土。人们把黏土压成片状的泥版,当作书写的“纸张”,再把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秆、木棒当“笔”,就可以在泥版上写字。由于落笔时印痕较为深广,抽笔时留下的印痕较为细狭,所以,每一笔画都像一支上宽下尖的木楔,人们就把它叫做“楔形文字”,也叫“钉头字”。

在两河流域,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石刻比比皆是,然而能解读这些楔形文字的人却一个也没有。

18世纪末期,一个叫做尼布尔的丹麦旅行者,再次把色拉司石刻临摹下来,并且在欧洲出版。这引起了德国哥廷根的一所中学里教希腊语和拉丁语的青年教师格罗特劳德的兴趣,他凭借着异常敏锐的观察力,始终如一的耐性,以及对古代历史的深刻了解,费了30年时间,终于译解出了波斯王大流士名字的头四个字母。

1835年,波斯王请英国政府派些军官帮他训练军队,一个叫做罗林生的人,曾经在东印度公司当过学徒,也滥竽充数地被派往德黑兰。他是一个有心机的年轻人,当他遍游波斯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著名的贝希斯敦石岩。

“贝希斯敦”是一个村庄的名字,意思是“群神居住的地方”,坐落在古代波斯通往两河流域的要道上。这里山高崖峭,石壁平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正好选定了这个地方,雕刻了一座“永垂不朽”的纪功碑。

石碑用了三种文字—古波斯文、古埃及文和古巴比伦文,记述了他在公元前522年平定一次叛乱的赫赫战功。为了使那些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碑文上方还加了一块精美的雕刻:图画上,被夸张得身材非常高大的大流士昂首挺胸,他的脚踏在王位篡夺者高玛塔的胸脯上。高玛塔的同谋者们也被捆绑在他的面前,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惩罚。

这幅画和三种记功铭文高出路面几百英尺,罗林生冒着生命危险,花了几年时间,才把这些铭文摹写下来。

后来,他译出了其中的古波斯文。此后的学者们在这个基础上,对照贝希斯敦石刻,又先后读通了古巴比伦、埃兰及亚述的楔形文字,最后,美索不达米亚最古老的由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也被读通了。

从此,这些泥版上的文字不再是神秘莫测的钉头,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与近代的考古发掘互相印证,为我们展示出了古代苏美尔和两河流域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