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华大学(中国)

清华大学(中国)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F清华大学是中国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之一。清华大学是人才辈出的摇篮。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清华大学广大爱国教师认真执教、勤奋治学,培养出一批著名的教授、学者、工程师和科学家。清华大学建校以来,硕果累累,贡献卓著。自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共承担了3000多项研究课题,鉴定科研成果2170项,已有2033项获国家及省市部委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奖185项,名列全国高校之首。

清华大学(中国QinghuaUniversity)

在中国首都北京西北郊风景区,坐落着一所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历史上这里曾是清朝皇家园林清华园所在地,与著名的圆明园毗邻,校园环境异常美丽。

F清华大学是中国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之一。它创建于1911年,其前身清华学堂是清政府用美国退回的“庚子赔款”办起来的唯一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在美国历史上通常叫它赔款学校。它的建立与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罗斯福总统还有很大关系呢。1900年6月美国参加了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镇压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1901年4月帝国主义列强胁迫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向清政府勒索白银共九亿八千万两(含利息),分三十九年还清,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庚子赔款”。美国分得白银三千二百万两。美国分得赔款后,减去它自称“实应赔偿部分”(包括美国出兵镇压义和团的军费赔偿及美国在华商人与传教士所谓损失赔偿两项),尚多出一千一百万两。190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同推行所谓“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务卿海约翰,提出拟将一部分“额外”的赔偿退还中国,但条件是退款需用做派遣留学生留学美国之用,于是便有了清华大学的前身——留学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开始设大学部,1928年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长沙,后又迁至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1952年进行的院系调整中,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1978年以来,为适应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及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出现的不同学科交叉综合的新趋势,学校对学科设置和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创立了一批高技术及新兴学科专业,增设了理科、经济管理学科和文科,恢复了理学院,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早在“五四”时期,校内即开始传播爱国、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清华学生满腔热情地参加了“五四”运动;清华大学亦是“一二·九”运动的发源地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学生积极展开“反内战”,“争民主”的一系列斗争,出现了“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的闻一多,“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以及杰出的民主战士吴晗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许多优秀的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大批人士成为我党各级骨干。

清华大学是人才辈出的摇篮。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清华大学广大爱国教师认真执教、勤奋治学,培养出一批著名的教授、学者、工程师和科学家。著名的老一辈科学家竺可桢、高士其;数学家姜立夫、赵访熊、段学复;物理学家叶企孙、萨本栋、周培源、钱三强;化学家张子高、杨石先、黄子卿;建筑学家庄俊、杨廷宝、梁思成;力学家钱伟长、吴仲华;土木水利学家施家炀、陶宝楷;文学艺术家洪深、闻一多、曹禺;哲学家金岳霖;语言学家王力;经济学家陈岱孙以及因右派问题闻名全国的罗隆基等,都是清华各个时期的学生。此外,钱学森、熊庆来、华罗庚、张光斗、马寅初、朱自清、吴有训、陈寅恪、马约翰、吴晗;美籍学者赵元印、李政道、杨振宁、林家翘、陈省身、任之恭等也都是清华各个时期的学生、公费生或资助生。此外,还有许多干部、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骨干毕业于清华。

清华大学历来都是精英荟萃、高师云集的高等学府。许多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者都曾或正在这里任教,如:王国维、梁启超、叶企孙、吴有训、赵访熊、熊庆来、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萨本栋、周培源、钱三强、钱伟长、梁思成、王大中、张光斗、刘广钧、蒲富恪、张锦秋等。此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兼职教授如宋键、朱镕基等。目前,清华大学有教工8000多人,其中教授750人,副教授1756人,有中科院院士2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在校学生15000多人,其中本科生11000人,硕士生2858人,博士生1422人。正因为清华的高师和精英,使得近年来全国理科高考状元三分之二来此求学。

清华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自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按照“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发展战略,完成了由多科性工业大学到以工科为主体兼有理科、管理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有硕士学位授权点10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4个,其中29个博士点为国家重点学科,学校还有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清华大学有优越的办学条件、先进的科研设施。清华大学占地面积约5000亩,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近300万册,有43个研究院(所)和15个研究中心,其中有8个工程研究中心;有163个实验室,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5个。清华大学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能力,具有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研优势。清华大学有闻名国内外的学科专业,如:建筑、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物理、水利电力工程、工程力学、化学工程等。

清华大学建校以来,硕果累累,贡献卓著。我国各行各业的精英有许多出自清华。如: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钱三强、何泽慧发现核反应三裂变,王淦昌发现(∑-)反超子,钱学森在现代力学、火箭理论等方面的重大建树,均是世界瞩目的重大科技成果。钱伟长、孟昭英、王大珩等物理学家业绩斐然。在化学界,著名的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享誉中外。在建筑、土木、环境科学领域,吴良镛教授主持设计的菊儿胡同四合院住宅工程,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居奖”。科技界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以及在火箭、航天等其他科技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清华学人不胜枚举。

在教育界有蒋南翔、何东昌等;在体育界有马约翰、伍绍祖等;在科学社会领域里也有许多清华学人贡献卓著。

自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共承担了3000多项研究课题,鉴定科研成果2170项,已有2033项获国家及省市部委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奖185项(自然科学奖16项,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103项,星火奖2项),名列全国高校之首。

严谨治学、勤奋学习,是清华大学的优良传统。学校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倡导和培养“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学校十分重视各类拔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实行校系优秀生制度,本科生攻读双学位制度,本科生——研究生衔接制度,鼓励优秀人才、跨世纪人才脱颖而出。

根据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清华大学积极贯彻对外开放的方针,广泛开展国际学术、教育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

清华大学不仅有光荣的历史和充实的现在,更有光荣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