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冬和喻瑜谈“物尽其用”北京展

宋冬和喻瑜谈“物尽其用”北京展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喻瑜 “消费”这个主题一直反复在你的艺术创作中出现,从90年代的《宋冬艺术旅行社》,到最近的《物尽其用》。“物尽其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是我母亲的生活准则,也是中国一代人的写照。并与她共同使用“物尽其用”原则开始做“艺术”。这也是“物尽其用”的意义。喻瑜 这个设计让我觉得《物尽其用》这件作品与个人身份联系紧密。

宋冬和喻瑜谈“物尽其用”北京展

喻瑜 “消费”这个主题一直反复在你的艺术创作中出现,从90年代的《宋冬艺术旅行社》,到最近的《物尽其用》。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和考虑这个问题的?你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宋冬 事实上,生活在一个极具变革的大时代,是我这代人的幸运。我在我自己人生的40年中似乎过了好几辈子的不同生活。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的飞速变化,使得人们对承受这个速度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物质生活得到超乎想像的提高后,精神生活的苍白成了社会的顽疾,1990年代初的拜金主义盛行,掩盖了国民的精神空虚,“消费”成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幌子。我从那时起开始把观众的参与演变成对艺术的真正消费,而我们在这两厢情愿的互动中,消费和消解着艺术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

喻瑜 在你对“消费”这个问题的表现中,好像有两种被消费的对象。一种是对物质的消费,也就是“消费文化”本身的原始意思,是社会物质文化充沛和发达的象征(比如《吃盆景》和《物尽其用》)。另一种是针对文化的消费,比如在《宋冬艺术旅行社》中,艺术品成为消费品或商品。

宋冬 无论是哪一种消费,都体现了消费者的态度,也使被消费的东西在消费后转换成其他的东西或消失。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和自然比艺术要强大得多。

喻瑜 我想请你具体谈一下《物尽其用》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

宋冬 2002年8月11日,父亲突发心肌梗塞,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母亲,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刺激,任何方式都不能把她从悲痛的世界中拉出来。“物尽其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是我母亲的生活准则,也是中国一代人的写照。我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买布头做衣服,因为布头可以不用政府配给的有限的布票。后来由于对物质缺乏的恐慌,攒了很多布头。现在仍然整齐地存放在衣橱中。当大家的生活质量都得到提高后,这种思维惯性导致了代沟,母亲不只是不扔自己的东西,她也不让我们扔东西,这样我们的生活空间被这些等待“物尽其用”的物质所占据。我理解她想用这些物充满她的空间,以弥补父亲走后的空。

孝顺,实为顺者为孝,只要母亲高兴,顺她而去。但我仍然想让她吃好穿好住好。所以我转换了一个方式,展示她的生活,她的物质,她的生活哲学。并与她共同使用“物尽其用”原则开始做“艺术”。这些可能这辈子都用不上的物,终于都用上了。母亲很高兴,跟我说:留着有用吧。展示只是看得见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在这儿给母亲提供了一个场所,一个整理、回忆她的历史的场所,也是对今天以物质为基础的社会的反思,她在这里被推到一个艺术家的位置,给她找了个工作,而我成为她的帮手。帮她整理,帮她装修她的房子,使她生活在快乐中。

喻瑜 这么说来,这件作品的原材料是“节约”,而不是“消费”的结果。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一旦被展出后,它们就不再是罗列在家中的杂物,而是具有市场价值的艺术品。

宋冬 这件作品展现的是我母亲的生活。这些具有历史性的东西,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垃圾,放在家里不被使用,而在我母亲的世界里是宝贝。虽然它们都不再被使用,但我母亲认为在未来一定会被使用上。这些东西被展出后,才真正被使用了。这也是“物尽其用”的意义。虽然也有美术馆想收藏这件作品,但我母亲不卖。对我母亲那代人来说,它的珍贵性并不是它的市场价值。他们的生活超过了那个层面。

喻瑜 这件作品中有一个不太被观众注意的部分,就是窗户上的霓虹灯文字。上面写的什么?有什么特殊含义?

宋冬 这件作品的初衷是为我父亲、我母亲和我的家人创作的。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观众是我的父亲母亲,所以来参观的观众是否注意到窗户上的文字并不重要。霓虹灯文字24小时点亮,正面朝向天空,面对已在天上的我的父亲。文字的内容是:“爸,别担心!我们和妈都挺好的。”因为我父亲走得突然,没有留下任何话语。母亲也因此遭受沉重打击而与世隔绝。我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我母亲开始重新与其他人接触,重新开始她的生活。这句话是对我母亲的安慰,也是对我父亲的安慰。

喻瑜 展览的图录也很有意思,是户口本的样子。

宋冬 我设计的钥匙请柬和户口本图录,也是作品的一部分。整个作品都很私人化,展出的是我母亲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展览的请柬是一把钥匙。人和人之间需要沟通。这是让我母亲进入一扇门,甚至是多扇门的钥匙。一旦有了钥匙,就可以开始和他人沟通。对收到请柬的观众亦然。所以,这件作品是打开我母亲心灵的一把钥匙。展览开幕后,她开始与其他人谈话,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找到了自己的新的价值感。

在中国,户口本是一种证书,是对一个家庭存在的证明。同时,因为它包括了家庭成员的各种信息,也很私人化。将家庭的现实呈现给公众,需要一种信任感,将户口本交到观众的手中,会暗示这种信任。与此同时,我认为,在作品的准备和展出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包括艺术家、画廊工作人员及观众,都成为了一个新的家庭的一部分,共同创造了一个新的家庭方式。这件作品强调的是情感,而不仅仅是视觉的效果。

我母亲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但她并不知道。一旦被展示出来,她的生活也改变了。

喻瑜 这个设计让我觉得《物尽其用》这件作品与个人身份联系紧密。那么这件作品融入了“消费”和“身份”这两个主题吗?

宋冬 这件作品事实上是反消费的,也使身份得以模糊。

消费就是买了以后就要用。对我母亲来说,这些东西在未来都有可能被用到,所以要留下来。对她来说就是“舍不得”,扔了可惜。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没法用的东西。比如那些肥皂,硬得像石头一样,已经不能用了,但她仍然留着。所以我母亲是反消费的。她的生活基本上是零消费。我母亲与艺术没太大关系,但在这里,她的身份得以转化,成为创作这件作品的艺术家。同时,她又不是一位职业艺术家。这就是对身份的模糊。

喻瑜 自我的身份也是你一直关注的问题之一,你从许多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比如身份的建立,记录和表现方式等。这个主题很个人化和内向化,与你对中国今天经济发展所带来消费文化的关注好像是两个极端。

宋冬 在世界各地参观展览,我经常看到不能打动我的艺术品。但许多普通人的生活却能让我感动。我喜欢将我的艺术创作处在模糊的地带。我所创作的到底是不是艺术?我把它称做“不是东西的东西”。

这是一个内省的过程,虽然世界变化得飞快,但还是“幡未动,风未动,心在动”。

原载Chicago Art Jounal, vol. 17(2007), pp. 104-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