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感人的展览

一个感人的展览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写下这些文字是因为看了一个名叫“物尽其用”的展览。宋冬和赵湘源的这个展览,把一种我们将要遗忘的生活方式直接呈现出来。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正是这样一种崇尚简朴和物尽其用的观念,使人们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上比较确定地生活下来。我母亲的收藏最终都变成了废品;而宋冬与他母亲合作这样一个展览,最终“物尽其用”,将她一生的收藏变成了艺术。

“物尽其用”:一个感人的展览

十步

《厦门晚报》专栏作者

我家从乡下搬到县城的时候,买了半幢两层民房,不计卫生间和浴室,共有八个小房间,另外又搭盖了一间棚屋,才装下母亲多年收集的各种杂物。这些杂物里包括几捆布头、铁线,大大小小的陶罐,笨重而从来没有使用过的石猪槽。后来房子卖了,住进三房一厅的单元房里,母亲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忍痛放弃的那几房间没什么用处的破烂家什。

老一辈人的观念就是这样。每回整理东西,我们清理出一堆要扔掉的垃圾,母亲又一件件拣回来,布头可以补衣服,铁线可以做衣架,螺钉、钵子、破碗、铁罐、塑料袋,日后都有用得着的时候,什么都舍不得扔。家变成了一个装满破铜烂铁废旧物品的大仓库。

前段时间母亲来厦门,准备用家里的阳台堆放杂物,我不同意:“每平方米四千多元买来的房子放垃圾,垃圾们住得太奢侈了。”大约被这价钱吓坏了,母亲卖废品特别勤快,阳台没有沦陷。

写下这些文字是因为看了一个名叫“物尽其用”的展览。回顾2005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事件很多,展览不计其数,最让我感动的,却是宋冬和他母亲赵湘源合作的这个废弃物品展览。

展览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赵湘源收集了一辈子的杂物分门别类,摆放在一起。十几个热水瓶,几十个塑料盆,成百上千的旧鞋袜、衣服和塑料袋,还有整堆的纸盒、电线、铁罐、玩具、布头、碗碟……它们现在全部摊开,占据了整个展厅。你这才意识到,这些一直预备着将来有一天能派上用场的东西,聚集起来,阵容有多庞大。

这个展览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我要承认,宋冬母亲的收藏似乎更宏富。我家迁徙过多次,每次母亲都要折损一批藏品,她的战略储备越来越少。我觉得自己突然能够理解她了。当母亲忍痛放弃一捆捆破布头的时候,心情和战乱中的李清照丢失一车车金石图籍没有两样,她变得脆弱,感觉自己难以抵御生活的风险。

宋冬和赵湘源的这个展览,把一种我们将要遗忘的生活方式直接呈现出来。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正是这样一种崇尚简朴和物尽其用的观念,使人们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上比较确定地生活下来。任何物品都有多种可能性,所有被我们暂时遗弃的东西都有一天可能派上用场,继续造福我们。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所有物品。那些深情呵护过我们的人工制品,曾经使我们的生活便利和充裕,今后则可能再次拯救我们于另外一次危机。

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明显同我们时代的消费观念相冲突。我们今天对物品的态度,流行的是“一次性”、“用完即弃”等概念,冷冰冰的实用态度,不含任何情感。我们同物的距离更远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事实上,母亲们的深谋远虑往往被证明是多此一举。我母亲的收藏最终都变成了废品;而宋冬与他母亲合作这样一个展览,最终“物尽其用”,将她一生的收藏变成了艺术。宋冬描述道,他母亲很高兴地说:“留着有用吧!”

我觉得,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就应该这样,既简单,又耐人寻味,能够打动我们。

原载《厦门晚报》,2006年1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