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幼儿教育

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幼儿教育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这个概念是由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教授在其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我国教育现代化区域发展模式和实验研究”中提出来的。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是要进一步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努力实现本区域教育制度、政策、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公平、公正、和谐。

第二节 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幼儿教育

从区域变迁角度探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首先来源于历史学(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或现代化研究范式)领域,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兴起了一股地域社会史研究的热潮,通过对社会及其发展的相近性为依据而划定的一定区域,深入地考察社会及其发展的历史。如以深入精密地探索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并力主进行多学科协作研究的“中国中心观”,逐渐取代传统的“冲击—反应”模式而居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科文主张“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与地方历史的研究,是“中国中心观”重要的特征。黄宗智的《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和乡村发展》,研究的“重点在于一个特定区域社会阶层”。施坚雅在对晚清城市史的研究成果中,从地域出发提出的宏观地域学说、核心—边缘说、等级—规模说、地域周期发展说等对探索中国地域社会史乃至中国的历史结构,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除了对“大区”地域的研究外,对省一级,对府、县乃至村落的研究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另外,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项目分十个区域,分别对“传统背景”“外力的冲击”“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结论”等进行考察探索,也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成果。(4)

区域推进式发展作为一个现代化发展的构想、思路、理念、途径与方法,则来源于经济学领域。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方面,国际上产生了几种理论:(1)平衡发展理论,主要主张在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各地区间基本保持同步发展。(2)不平衡发展理论,主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针对平衡发展出现的问题,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要根据不平衡发展的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而不是平均使力进行发展。而且在不平衡系统中总是存在着支配性因素,其代表整体行为,因此在不同时期要选择支配全局的重点地区或重点部门发展经济,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区位条件优越的增长极地区进行,其他地区则可以通过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而逐步发展。(3)对我国改革开放影响较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的“区域成长”理论,其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的差异将会扩大,倾向于不平衡成长,之后区域间的不平衡趋于稳定,达到成熟阶段时,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逐渐缩小,倾向于平衡成长,而此时期区域差异的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结果:在区域成长初期,极化效应显著,区域间差距呈增大趋势,表现为生产要素首先集中在少数增长极(点、地区)上,可以获得较好的效益和发展;在区域成长后期,扩散效应变得更加显著,使得聚集的经济向周边地区扩散和渗透,并导致区域经济的差距逐步缩小。(5)

一、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这个概念是由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教授在其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我国教育现代化区域发展模式和实验研究”中提出来的。该研究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我国知识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县域教育变革的历程,以教育发展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初始条件、具体道路和运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明确了国家和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生机制及主要的经验教训,说明追求教育的现代性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共同期盼,不一定要追随哪个国家或地区现成的模式,进一步明确因地制宜、多种模式的必然性。教育现代化区域发展模式是现代化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揭示了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所必然具有的区域性特征。(6)

概括起来,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推进式发展或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7)

1.以打造“优质区域教育”为根本目标。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就是普及优质教育,即实现从“优质学校”向“优质区域”的跨越。这一根本目标的确立,首先是由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所决定,强调教育的优先发展,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其中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优质教育,普及优质教育;其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意志,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教育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追求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到追求教育质量平衡方面来,这就要求教育提供更多并惠及各个阶层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三,这也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必定也必须走向精品化、特色化、优质化,并最大范围地呈现出上述特征。

2.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种既符合科学规律、又富含人文精神、且符合现时代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的教育发展观,确立和坚持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是国家从落实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出发的战略决策。因此,教育的均衡发展理应成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和价值取向。当前,区域教育不均衡的主要表征是城乡之间与校际之间所存在的教育差距,这一差距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是要进一步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努力实现本区域教育制度、政策、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公平、公正、和谐。只有实现了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教育现代化。

3.以切实协调各类教育形式为主要内容。教育协调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协调;二是在内部教育各发展要素和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因此,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一方面要加快教育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另一方面,更要积极促进区域内各类教育形式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起一个纵横贯通、结构合理、开放多元和动态发展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切实提高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基本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教育形式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实现学前教育低龄化;二是继续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在确保各项指标不回落的前提下,全面扩张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三是大力普及高中教育,深入推进普通高中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转变,全力推动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升级,保持普职协调,实现高中教育的普及化、优质化。同时,如果可能,也要与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以建构一个具有终身教育特征的学习型社会。

4.统筹推进是实现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是要树立整体发展的观念,按照区域推进的思路,实现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机联动和良性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统筹发展的观念,统筹区域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城乡、学校教育,统筹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并使各类教育齐头并进、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统筹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从而办好各类教育,办好农村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区域教育的全面、整体提升。

以上述特征为度,在学前教育方面,近几年,宁波北仑以政府为主导,定规划、出政策、顺体制、活机制、稳队伍、强管理,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以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集体、民办和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使北仑的学前教育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的其他各类教育相协调,真正做到科学发展,真正得到优质、均衡、统筹发展。

第一,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区幼儿园实行中心幼儿园园长负责下的辖区统一管理模式,推行园长公派、公立教师支教、高校毕业生任教农村等制度,确保每个街道、镇乡中心幼儿园均有3名左右事业或企业性质的幼儿骨干教师,基本做到城乡一体化。

第二,学前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拓展。2006—2008年,北仑新建13所规模在9个班以上的省二级以上幼儿园,扩建4所幼儿园,成立1个区早教中心,建立4个早教基地、5个早教点。目前,全区有省示范幼儿园4所,农村示范幼儿园11所,省二级以上幼儿园38所,占园所总数40. 4%;在省二级以上幼儿园就读的幼儿10764人,占64. 1%,全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均通过市乡镇中心幼儿园达标验收。

第三,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全面提升。近年来,北仑深入推进园本教研,形成了“以区教研室、区中心教研组为中心,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干,辐射所有个体民办幼儿园的结网互动、城乡联动、优势拉动、整体推动”的片区业务指导服务网络。积极开发园本课程,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先后涌现了幼儿滑板、木偶、剪纸、蒙氏教育、本土民间艺术等具有鲜明个性的园本课程,个性化、有特色的幼儿园逐年增加,保教质量明显提高。

在推进学前教育工作上,北仑坚持实施“均衡、优质、多元”的发展战略,全面实行“政府统筹引导,区、街道、镇乡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深入推进“优质幼儿园辐射,公办民办并举,托幼一体化并进”的行动策略,推行公立示范幼儿园、中心幼儿园和优质民办幼儿园连锁、集团化办园等多元化管理模式。通过优化资源布局、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创新用人机制等举措,已初步呈现了优质均衡、特色纷呈、多元发展的新格局。下一步将更加注重学前教育内涵提升,使学前教育向更优质的方向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和路径

“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发展”,也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这要求教育发展应遵循创新式发展、均衡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创新式发展

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把教育发展纳入改革的视野中,注入创新的元素,教育发展才能展现理性和活力。就教育实际而言,教育机制体制创新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只有牢牢把握这一重点,锐意改革,矢志创新,才能进一步增强教育活力,提高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1.创新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不断深化“以县(市、区)为主”(8)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县(市、区)级行政部门统筹、督导、调控管理力度,充分运用市场导向机制配置资源,进一步调动和落实乡镇、村两级的办学积极性和责任。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因地制宜地改革和完善乡镇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校长负责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积极推行校管会、教育议事会、家长委员会等多元化的管理形式,不断增强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校面向市场和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

2.创新投资体制,构建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依法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建立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成本分担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受教育者分担比例。规范教育收费制度,建立教育捐赠激励机制。积极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继续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健全经费调节机制。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的规范管理,强化审计监督,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和系统招投标工作机制,倡导勤俭节约办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创新办学体制,进一步实施开放办学。要根据教育形势发展需要和人口发展趋势,有重点地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探索建立以中心集镇为据点的中心初中。创新“一校多区”教育管理模式,推进镇乡小学一体化,探索实行教育集团化试点。继续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完善教育后勤分公司和教育后勤配货中心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后勤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租赁、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办学。进一步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支持、保护和规范,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与高校联合办学,加强与国内外名校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实施开放办学。

(二)均衡式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途径。就区域教育而言,要抓住区域内教育的薄弱、后发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扶弱促强,加快发展,以教育均衡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要重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根据中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一五”期间,基础教育要以农村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是要科学规划调整教育网点。根据城市化不断推进、行政村规模调整和入学人数逐年减少的实际,按照“小学向集镇靠拢,初中向中心集镇集聚,高中向城区发展”的基本方针,统筹实施新一轮教育网点规划调整,逐步撤并非完全小学,扩大优质教育服务面,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要大力开展教育帮扶。加大对欠发达镇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倾斜、扶持力度,确保财政对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对口帮扶机制,通过强弱结合、新老结合等集团化办学方式,努力实现资源配置的均衡,进一步缩小教育的城乡、校际差距。实施师资分流工程,用活人力资源,完善城镇教师支教、学校干部上挂下派等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长效机制。构建完善帮困助学体系,努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保障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三是要积极实施教育创建。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主力在乡镇,基础在学校。要结合实际,以乡镇、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为对象,创设载体,积极开展各类教育创建,致力于缩小城乡、校际间的教育差距,打造高位均衡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如大力实施“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创建工程”,整体提升乡镇教育现代化水平;科学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促进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早教机构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积极实施“加强农村完小和幼儿园建设工程”,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和幼儿园,实现早期教育与义务教育、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对接与衔接等。

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构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强化成人教育与幼儿发展和教育之间的连接。构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是“十一五”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在重点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深入开展社区教育,积极发展休闲教育、老年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拓宽办学渠道,促进规范管理,提高成人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和大学后继续教育。探索培育和组建区域性成教中心和社区教育中心,进一步巩固重点文化技能培训基地,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成人教育网络。

以幼儿园和学校为基地,联合家长实施“PAT(parents as teachers)”计划,对家长(尤其是留守家长、隔代家长、专职家长等等)进行培训,提升家长的知识技能水平,并进而改善其教育意识、教育观念和教育技能,以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实现家长与儿童的同步发展。学校、幼儿园也要与社区合作,充分利用社区的信息资源和物质设施,将学校、幼儿园与社区所内含的教育元素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对在校儿童和社区人民的双向互动与双向教育。

如早在2004年北仑新蕾幼儿园就开通了“家长热线”,并设立了家长学堂,以定期举行各种类型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实现家—园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

2004年3月18日晚上,新蕾家长学堂请来了儿科专家汪英英医师就“春季小儿多发病的防治”向家长们做了现场讲座与咨询,参与的家长与汪医师就共同关心的小儿健康发育、春季疾病的防治等话题进行了互动式的交流。

2004年4月14日下午,该园又请来了宁波幼教界的老前辈董琳琳老师为全园的祖辈家长们做了一次有针对性的“隔代教育策略谈”,约70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接受了这次“观念洗礼”,使他们认识到隔代教育是目前早期教育中较常见的一种教育形式,因为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忙于上班、学习,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保育、教育的任务往往就落在了祖辈家长肩上,而祖辈家长由于年龄的关系,平时学习的机会很少。这次幼儿园开设了祖辈家长学堂,使爷爷奶奶们均感到受益匪浅。

2004年4月29日晚,新蕾家长学堂开出了“计算机知识应用”一课,一些自愿报名参加的家长在新蕾计算机老师的带领下,体验现代网络技术带给我们的方便与快捷,家长们从开机学起到浏览新蕾网站,并学习了如何在论坛查看各个主题项下的内容、注册、发言、上传照片、Flash动画、视频等,还学习了照片的大小设置、格式转换等。2005年4月,新蕾幼儿园家长学堂又举办了一场题为“科学全人的蒙特梭利教育”的知识讲座,约80名家长和老师到会听了来自杭州的蒙氏教育专家罗老师的演讲,使大家对采用混龄编班、强调儿童的学习是通过手的工作来获得直接经验、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敏感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强调孩子之间的互动学习和影响、注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等为特色的蒙氏教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同。(9)

(三)内涵式发展

教育现代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教学、教师队伍、教育管理和条件保障等诸要素现代化在内的整体现代化。当前,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学校硬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学校外部条件逐步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内涵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努力通过促进学校的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不断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在人的发展中,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加强教师教育,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和谐发展。一要坚持师本,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要树立“以师为本”的理念,坚持人才强教、人才强校,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整合优化教师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要坚持师德建设为首的原则,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开展以“三新一德”为重点的中小学全员培训。切实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建设协作和谐、务实高效的班子集体。要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推进教师资格认定、全员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职务评聘分离制度,探索实施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职级制,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制度环境。二要坚持生本,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和谐发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的理念,坚持“德育为先、素质优先、质量领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和谐发展。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优化德育环境,创新德育方法和途径,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构建完善德育机制,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教改实验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切实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展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积极构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努力提高信息化使用效益,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大力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不断提升学校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努力创造一个人文、舒心、平安、和谐的生态化育人环境。要关注学校教育活动、学校建设、学校管理和学校生活的要素和细节,重视人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素养。要全面实施学校特色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和培育每一所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在建设“生态校园”的同时,也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切实抓好学校校舍、交通、饮食卫生、消防、心理健康、校园网络等安全,建立完善学校安全工作保障体系,为儿童营造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北仑区学前教育区域推进式发展的历程

北仑位于宁波市东部,濒临东海,三面环海,北临杭州湾,南临象山港。1984年建区,陆域面积58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58平方千米,北仑区辖6街道2镇1乡,有215个行政村和34个社区,现有常住人口70万,其中户籍人口35万。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北仑区域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宁波市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强区和利用外资的龙头,浙江省对外开放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形象窗口,国家级开发区中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最好的开发区之一。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促进了北仑教育迅速、优质、协调发展。

目前,全区有小学20所,初中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5所,普通高中4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区教育“三中心”1所,成人学校9所,特殊学校1所,各级各类幼儿园91所,在编教职工3157人,在校中小学生4. 93万人(其中外地户籍学生20292人),在园幼儿1. 96万人。初步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区义务教育段入学率保持100%,小学巩固率保持100%,初中达到99%以上,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9%以上,17周岁人口初等普及率达到99%以上,“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学率达99. 6%。

近年来,区教育局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教育强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以“加快发展、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总揽全区教育工作,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整体建构了统筹区域教育优质、均衡、高效发展的“北仑模式”,使区域教育呈现出高位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1993年,通过省“两基”评估验收,被浙江省定为“宁波市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1997年荣获全国“两基”先进区称号,被确定为省首批“素质教育联系区”。1998年,通过市“两高”评估验收。2001年成为“省素质教育先进区”。2002年,成为首批浙江省3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2002年2月,中共浙江省委、省府确认北仑区为省教育强区。2003年,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先后都被评为省教育强镇(乡)。2003—2009年,北仑区教育局均被评为省、市教育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2004—2006年,北仑教科网分别被评为省最佳教育网站、省优秀教育网站、省文明办网单位、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2008年,北仑教科网第三次被评为省优秀教育城域网一等奖。2008年,北仑成功承办全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研讨会和浙江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基础教育论坛暨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研讨会。2009年,北仑区教育局荣获“省重视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至今已有省示范性幼儿园4所,61所学校(幼儿园)评为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北仑区的学前教育伴随着港城新区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在义务段和高中段教育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提上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优质园所不断递增,办园模式日益多元,保教队伍更加专业,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初步呈现了优质均衡、充满活力、多元发展的北仑学前教育新格局。

从2005年开始,北仑区教育局对区域内学前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经过充分准备,于2007年4月30日率先在全市召开了全区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仑区学前教育园舍建设“十一五”规划》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文件,2008年3月,由北仑区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创建北仑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活动的通知》,为北仑区学前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并构建了有力的保障支撑体系。

近年来,北仑区在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了新路,创出了特色。教育系统重点开展了四大主题的实践活动:一是“拉高标杆”,围绕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在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多样化、信息化、国际化、法制化上寻求新突破。二是“重心下移”,围绕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从管理细节入手,出台一系列改进措施,提升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三是“改革创新”,围绕中心工作,积极承办省市级改革创新项目,在育人模式、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实现北仑教育的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四是“反腐正风”,围绕“用好人、管好钱、办好事”,做好招生、考试、收费、采购等项目的“防火墙”,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区教育局结合北仑教育的实际,在省内确立了以杭州下城区为追赶标杆。“下城区在队伍建设、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这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在省外,确立了张家港市和深圳南山区为标杆。这些地方在国际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和学前教育方面发展得很不错,这三方面也是今后北仑教育发展的重点。

数年来,北仑教育借助中央教科所、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省教科院、《中国教育报》全国基础教育协作体和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这五大平台,在队伍建设、优质特色高中创建、区域教育品牌提炼、教育科研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以助推北仑教育内涵发展,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以软实力来提升北仑教育的影响力,以高质量来增强人民群众对北仑教育的信服力。北仑已基本建成了教育发展的“七个区”,即学前教育发展的优质区、教育机制改革的创新区、素质教育推进的先行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教育国际化的开放区、现代化教育的达标区和全国科普教育的先进区,开创了“社会满意、持续跨越、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教育发展新局面。

在学前教育方面,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优质园舍不断递增,办园模式日益多元,保教队伍更加专业,老百姓满意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优质均衡、充满活力、多元发展的学前教育新格局,2010年2月26日的《中国教育报》幼儿教育专栏专门推介了北仑区发展学前教育的成功经验。

近几年来,北仑区在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坚持“着力办好中心幼儿园、大力发展规范民办幼儿园、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的思想,在加大投入、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研训、规范管理和托幼并进等方面作了较大努力。

(一)加大投入,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

办好学前教育,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为尽快改变北仑区学前教育相对滞后的面貌,近年来,区、街道(乡镇)二级财政舍得投入,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土地出让金和幼儿园园舍建设专项资金,建设6所左右公办、民办或公建民办、小区配套幼儿园。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7年幼儿园园所建设投入分别为1461万元、1680万元、5220万元和2926万元。此外,从2005年开始,区政府新增设学前教育专项发展资金200万元,并明确在“十一五”期间年增200万元,到2010年达到1200万元,主要用于星级以上且按不高于星级标准收费的幼儿园的生均公用经费发放、合格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障金的补助、新建民办三星级以上幼儿园的一次性补助及创建星级幼儿园的奖励等。同时,明确街道、乡镇的教育费附加5%以上用于学前教育,主要是改善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补助合格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障金、扶持民办(村办)幼儿园发展等。至2008年9月,全区在园幼儿数16790人(比上年增加3271人),学前三年净入园率99. 6%,共有各类体制幼儿园9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8所,乡镇街道、企业办幼儿园14所,民办、个体幼儿园72所。目前,全区有省示范幼儿园4所,农村示范幼儿园11所,三星级以上幼儿园38所,占园所总数40. 4%,比上年提高8. 2%;在三星级以上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有10764人,占64. 1%,比上年增加约4%(到2010年达到85%),且全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均通过市乡镇中心幼儿园达标验收,优质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拓展。

(二)理顺体制,推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实施“政府统筹引导,教育主管部门和街道、乡镇分级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区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定期协调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2007年3月、2008年2月区政府已召集了2次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把学前教育的事业发展、教育质量、经费投入与筹措、教师待遇保障等内容列入街道、乡镇年度教育考核,强化目标责任制,并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进行专项督导。构建了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安全业务指导部门和街道乡镇合作联动的安全管理网络。实行中心幼儿园园长负责下的辖区统一管理,完善学前教育区片辅导网络。突出重点,推进均衡,优先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推行园长公派、公立教师支教、高校毕业生任教农村制度,确保街道、镇乡中心幼儿园均有3名左右事业或企业性质的幼儿骨干教师,以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为使骨干队伍稳定并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让他们安心从事农村幼教事业,从2009年起提高公派园长、骨干支教教师的津贴标准,按不同地域每月分别为700元和500元。为使每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明确区内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低保家庭子女到星级幼儿园就读的,按星级标准享受免费的3年学前教育。

(三)积极扶持,引导学前教育多元发展

为保障公办、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北仑区政府建立健全了民办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奖励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民办学前教育的积极性,增加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投入。2007年11月,龙盛航运有限公司向北仑区慈善总会捐资1000万元,成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龙盛航运有限公司慈善教育公益基金”,用于建设北仑岷山幼儿园,设立幼儿园助学、奖育金和慈善助学基金,此举成为北仑民营企业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和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表率。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方针,采取以奖代补、减免税收和建设规划费等方式进行扶持,凡新建或改建的民办幼儿园达到三星级以上办园水平的,区财政按实际招生班级数一次性给予每班4万元的补助;现有无星级幼儿园改建或迁建后经考核达到一、二星级标准的,分别给予1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对租用国家、集体或企事业单位房产兴办星级以上幼儿园的,其园舍租金视星级情况给予一定补助;鼓励事业或企业编制幼儿教师创办优质民办托幼园所,根据其办园回报方式,可自愿选择保留编制或继续享受相应编制幼儿教师的同等待遇;三星级及以上民办幼儿园允许公派2名事业或企业性质的幼儿教师;星级以上且按不高于星级标准收费的幼儿园发放生均公用经费,一星级每生100元/年,二星级每生200元/年,三星级以上每生300元/年;幼儿教师的工资原则上按上年宁波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上浮30%发放,公立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和三星级以上民办幼儿园自聘合格教师和具有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社会保障金(五金),分别由区财政及街道、镇乡承担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民建公助、名园带新园、强园带弱园等模式,推进公立幼儿园、中心幼儿园和优质民办幼儿园连锁、集团化办园或举办农村教学点的多元化办园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强化研训,提升学前教育内涵发展

为改变幼儿教师人员紧张、素质不高的现状,在努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基础上,北仑区积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增加事业编制,新设企业性质编制,实施“先纳入、再考核、后录用”的用人激励机制。2005年招聘企业性质幼儿教师10名,2006年招聘6名事业编制、4名企业性质的幼儿教师,2007年招聘3名事业编制、3名企业性质的幼儿教师,2008年招聘了10个事业编制和17个企业编制。

第二,注重教师的素质提升,启动幼儿教师培训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分类、分层次对幼儿教师进行全员轮训。每年安排专项师训经费20万元,用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把持证上岗、提高全员素质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及优秀园长作为重点,6个班规模以上幼儿园园长必须参加一轮由浙江省幼儿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园长提高班培训,各类教师必须参加由区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全员培训,组织一批骨干教师进行跨区域全程跟班培训,每年定期对保育员进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职称培训,先后开办学前教育电大大专、本科函授班,鼓励教师学历进修。

第三,深入推进园本教研,不断完善辅导网络。定期组织岗位比武和优秀半日活动展评,构建了青年教师“三年会教、五年竞赛、十年论坛”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形成了“以区教研室、区中心教研组为中心,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干,辐射所有个体民办幼儿园的结网互动、城乡联动、优势拉动、整体推动”的片区业务指导服务网络。至今已涌现了以区中心幼儿园、开发区幼儿园等为代表的省市园本教研示范学校。

第四,积极开发园本课程,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各幼儿园因地制宜,根据本土资源,先后开发了幼儿滑板、幼儿木偶活动、幼儿艺术体操、幼儿剪纸、蒙氏教育、本土民间艺术、幼儿健康教育等具有鲜明个性的园本课程。

第五,提前实施,开展幼儿后备教师培养。从2005年开始,北仑区与宁波邵逸夫幼儿师范学校合作,在大碶社区学院开设了幼师中专班,为北仑区下阶段农村幼儿教育的大发展准备了必要的师资力量。

第六,表彰先进,营造氛围。2007年,北仑区对从事学前教育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幼儿教师以及关心、参与、举办幼教事业的社会人士进行了宣传表彰奖励,并作为一种制度长期坚持,以激发广大幼教工作者和幼儿教师的创造力和活力。

(五)规范管理,保障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随着区域开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外来流动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个体幼儿园和无证幼儿园还有市场,鉴于客观现状,为确保学前教育安全、规范、健康地发展,几年来我们坚持“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按照“新建一批、扶持一批、规范一批、取缔一批”的要求,加大投入整改,加快重组联办,严格准入制度,定期复核审验。一方面,强化安全规范措施,落实督学责任区,定期检查,每年集中组织2次以上由各部门人员组成的以民办幼儿园为重点的安全大检查,每年组织区联合执法组对无证幼儿园进行分期分批取缔,并将三星级以上幼儿园招生纳入全区招生计划;另一方面,注重政策引导,将确保安全、规范办学、按星级标准收费和配置保教人员,保证合格教师享受区定最低工资并办理好社会保障金等内容作为各幼儿园享受学前教育专项资金补助的前置条件,同时明确无证幼儿园若自行关闭可根据其办园教学成本给予适当补助。各幼儿园经申报考核荣获“平安校园”的可一次性奖励5万元,并将各个体幼儿园全面纳入星级评估管理范围,使个体民办幼儿园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六)托幼并进,催生早期教育有序发展

早期教育是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仑区在前两年京华早教园实践和组织部分亲子活动的基础上,把发展早期教育作为2009年的重点工作之一。2007年、2008年暑期分别组织了89名、80名育婴师培训并获育婴师资格证书。整合资源,落实中心用房,利用原教育局办公大楼,投入140万,建立了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北仑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出台了《北仑区早教基地(早教点)评估标准》和考核办法,要求公立幼儿园均开设早期教育点,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原则上要成立早期基地(目前北仑区已建立了4个早教基地、5个早教点),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开展面向0~3岁婴幼儿和其家长、看护人员的早期教育活动,相应的活动经费给予必要的补助,逐步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区早教指导中心为基点,以托幼机构为主干向家庭辐射的早教辅导网络和服务体系。目前北仑区已建立了4个早教基地、5个早教点。初步形成了早教中心—早教基地—早教点的三级早教辅导网络。

教育是民生之基,学前教育是儿童幸福之基石。虽然北仑区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北仑区又以学习贯彻宁波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新的契机,结合北仑区已出台的《若干意见》和“十一五”规划,切实抓紧、抓好,重点在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增量和存量提升上,在保教队伍发展和工资福利待遇保障上,在个体幼儿园和无证幼儿园管理、取缔上,在闲置校产和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处理上,在办园模式和运行激励机制的创新、完善上作积极探索,并从2010年起实施“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评估,确保了北仑区已制定的到2010年各项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如期实现,让北仑区域的近18000名婴幼儿享受到了优质、健康、幸福、和谐的学前教育。

四、北仑区学前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将来的做法

尽管北仑区已经取得了上述不俗的成绩,但是随着周边地区学前教育迅猛发展和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北仑学前教育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全面促进区域学前教育的标准化、特色化和现代化建设。于是,根据对北仑学前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周边地区的先进经验,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是促进将来发展、争取学前教育内部和区域社会外部两方面的更加良好的效应的现实选择。(10)

(一)现阶段北仑学前教育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无证幼儿园难以顺利关闭的问题。无证幼儿园的存在影响着区域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无证幼儿园存在和潜在的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不利于平安校园建设的因素非常明显,从设施设备、人员配备、园务管理、卫生保健及教学常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外来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无证幼儿园条件更差,安全隐患更大。(1)无证幼儿园关闭较为困难。无证幼儿园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式,以廉价服务接纳外来务工者的子女,而外来务工者对幼儿园也不抱什么期望,只要求能管住孩子、收费低廉。因此近年来虽然先后关闭了十几家无证幼儿园,但往往是这边刚关闭,那边又新开一家,目前全区还有18家无证幼儿园,有近千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读。(2)关闭无证幼儿园的合力还没有形成。关闭无证幼儿园,既要解决在无证幼儿园就读幼儿的分流去向,又要解决无证幼儿园举办者的生活出路,更要开展外来务工者的入园入托宣传。此项工作涉及教育、民政、工商等多个部门,任务重、部门多、手续繁,仅靠单个部门很难有效开展,更需要得到街道乡镇的全力支持。关闭无证幼儿园工作是对部门工作能力的考量,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

2.民办有证幼儿园存在的问题。民办有证幼儿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民办幼儿园园舍安全情况堪忧。目前全区有93家有证幼儿园,其中公立及街道乡镇办的幼儿园有23家,其余70家为民办(个体)幼儿园,除18家三星级以上的民办幼儿园按国家标准进行建设、10家民办幼儿园已领取“三证”外,其余42家民办幼儿园的园舍多为普通住宅民房或为没有房屋安全鉴定的完小校舍、村租用房,房子的结构多为混凝土和圈梁结构,没有按照国家幼儿园的建设标准进行建造,房子无论从牢固性能和功用性能来看均不符合要求。(2)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性大,持证率低。民办幼儿园所聘用的教师大部分是外地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中专人员或本地初高中毕业人员,具备“双证”的少,园内、外学习机会少,办园理念滞后,又加上这支队伍庞大,进取心不强,人心涣散,难以管理。虽然区教师培训中心举办了教师资格证书考前辅导班,但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3)民办幼儿园超班额现象仍有存在。为了使办园效益最大化,少配教师、多招幼儿是民办幼儿园办园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手段。个体办园者往往会顶着“为政府承担入园责任”或“外来工家长一丢孩子强入园”的理由,无止境地扩大招生数量,影响幼儿园正常的教学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更使幼儿园的发展前景黯淡。每年2次的全区民办幼儿园安全大检查,均发现不少民办幼儿园比核定招生人数超过2倍以上,经济利益已凌驾于规范办园意识之上。

3.省等级幼儿园转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08年2月25日,省教育厅颁布了《对照省幼儿园等级评定和对民办幼儿园重新审核的通知》(浙教基〔2008〕70号),在具体的等级转换过程中遵循“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进行,经过几次转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专任教师达标率、职称率低,流动率却高。转评指标要求专任教师具有学前教育(其他大专专业均不作计算)大专以上学历达50%,具有幼儿园高级以上职称的在10%以上,专任教师三年流动率不超过30%。这三条硬指标使相当部分幼儿园望而却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近年来北仑区学前教育规模扩张太快,而北仑区幼儿园中企、事业编制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只有15%,在全大市11个县(市、区)中排在第六位。(2)骨干教师匮乏。转评指标要求幼儿园必须有县(市、区)级及以上优秀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规划课题主要承担人等1人以上。这条必达指标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幼儿园来说是很困难的。(3)教育科研薄弱。转评指标要求幼儿园必须有县(市、区)教育部门或市级教育学会以上的教研课题,且近3年在县(市、区)级及以上报纸杂志发表、会议交流的科研成果(论文)获奖次数之和与专任教师之比的比值达0. 5以上。这条指标对教师的论文发表交流数提出了较高要求,对办园不到三年的幼儿园更显得困难。

4.省等级幼儿园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财务管理不规范。这些幼儿园在园舍和保教人员配备上基本符合规范,2009年区教育局也对全区民办幼儿园园长和兼职会计就如何建立规范的财物账目进行了重点培训,并对辅导网片工作进行专项检查,但在年底对三星级以上民办幼儿园考核过程中,仍然发现有些民办幼儿园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如账目分类不清、支出收入混乱,专项经费未单独立账等。(2)保健工作相对薄弱。除公立幼儿园外,其他三星级以上幼儿园保健工作仍然十分薄弱,如一些保健人员业务不熟悉,对保健档案中的各类数据一知半解,十大类表格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到位。(3)办园者利益驱动为先。由于举办者的素质良莠不齐,有些民办幼儿园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举办者因为租金或前期对幼儿园的投入,都有急于收回成本,马上盈利的焦急心态,因而忽视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师资培养工作,转评时虽能认真执行省等级幼儿园标准,但转评完成后,又会出现反复。

5.幼儿园园舍布局存在的问题:(1)部分规划幼儿园不能如期建设使用。根据《北仑区学前教育园舍建设专项规划》要求,大部分幼儿园都能如期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但也有部分幼儿园因多种原因不能按规划进行,如岷山、芙蓉家园、高潮和戚家山中心等幼儿园很难如期建成使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无证幼儿园的关闭及周边个体幼儿园的有效整合,尤其是戚家山中心幼儿园,随着外来人口的相对集中,原先的中心幼儿园已远远不能适应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2)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给园舍布局带来新的压力。为使更多的幼儿在规范标准的幼儿园就读,北仑区每年新建6所6班规模以上的标准化幼儿园,但由于外来人口子女激增,入园条件又没有明确限制,幼儿入园人数越来越多。2008年北仑区在园幼儿为16790名,到2009年,在园人数达18090名,仅仅一年的时间,在园的幼儿数就增加了1300名。(3)幼儿园规模设计不尽合理,造成管理困难。根据国家建设幼儿园标准,幼儿园设计的适宜规模一般在6~12个班级之间,由于急需解决外来人口孩子的入园,部分街道、乡镇在设计幼儿园的规模时,往往节省幼儿园各功能用房或减少户外活动场地,把可利用面积最大化用于活动室的扩张上,而忽略了规模过大后给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二)宁波市兄弟县(市、区)的先进做法

1.在管理制度方面:(1)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如宁海新增了10所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事业法人单位;江东2009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教育经费的11. 5%,5所民办幼儿园财务由局会计核算中心统一代理;海曙将3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定性为全民事业幼儿园;奉化将10所集体办中心幼儿园转为全民事业单位;鄞州2009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教育经费的8. 5%以上,并新增了14所幼儿园为事业法人单位,且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为公办性质,全区公办幼儿园数量增加到35所,集体办幼儿园数量增加到17所。(2)教育局机关专门成立学前教育办公室(科级)。自省、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县(市、区)普遍增加了学前教育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加强对辖区内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如江北、象山、鄞州、慈溪、奉化等地都在教育局机关设立了学前教育办公室(正科级单位),配置了职级与编制。(3)街道乡镇专门成立学前教育辅导站。在省、市有关文件的指导下,宁波市各县(市、区)普遍建立了“以政府统筹引导,区、街道镇乡分级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各街道乡镇把学前教育发展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如余姚、慈溪、鄞州在各街道乡镇建立了辖区教辅室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本辖区的学前教育,定期组织辖区的幼儿园进行检查指导。(4)明确教育局机关各科室对学前教育的管理职能。学前教育虽属非义务教育,但是麻雀虽小五脏却俱全,且规模在逐渐扩大,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问题学前教育都会一一涉及。因此,各县(市、区)教育局均要求各科室对学前教育能各司其职,如镇海、鄞州等地专门颁布了《关于明确局机关科室学前教育管理职能的通知》。

2.在园舍建设方面:(1)小区配套幼儿园有序建设与管理。市老三区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安置小区建设时,根据市政府《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整体提升基础教育综合实力的决定》(甬政发〔2006〕53号)的要求,通过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的计算,合理规划配套幼儿园,按配套中小学校建设的有关实施办法,做到配套幼儿园和其他建筑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造、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2)建立配套幼儿园的装修标准。在做到配套幼儿园和其他建筑设施“四同步”的基础上,鄞州区还制定了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的基本装修标准,达到基本标准后由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再移交到相应辖区内的街道乡镇管理,街道乡镇和教育局再配备80万左右开办经费,基本保证配套幼儿园能顺利建成使用。(3)标准化园舍逐年增加。如海曙的所有幼儿园全部达到省级办园标准,幼儿园省标准化达标率达到100%;奉化将10所无证幼儿园经整改后成为合格的准办园;余姚严格幼儿园准入审批和年检制度,使原有的240多所幼儿园调整到现在的169所;镇海对投入100万元以上的个人举办幼儿园给予投入资金20%的设备设施补助。

3.在师资队伍稳定方面:(1)调动街道乡镇对稳定幼儿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鄞州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评估,并对评上的街道乡镇各奖励100万元,主要用于辖区内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升;宁海对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均公派5~6名事业编制的骨干教师执教;象山在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任教的公办教师已经达到82名。(2)增加幼儿教育事业编制教师与保健员。各县(市、区)的事业编制教师数占区域幼儿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如海曙区达到36%,江北区和江东区均达到25%,镇海与宁海也达到17%;保健医生配备占园舍数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市三区和鄞州区均达到72%以上,江北区为加强幼儿园的保健力量,专门招聘事业编制的幼儿园保健医生。(3)自聘幼儿教师待遇得到保障。如江北区对非在编幼儿教师根据学历、持证、职称、区龄等条件进行补助;奉化市积极奖励教师提升素质,幼儿教师的持证率、高一级学历和职称拥有率分别达到60%、46%和23%;鄞州区专门出台《鄞州区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参加事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江东畅通人才“绿色通道”,通过引才引智、争取编制,吸纳名优教师充实队伍,并对持有教师职称和教师资格证的幼儿园自聘教师,根据其职称高低,实行每月补助1000元以上的奖励制度。

(三)北仑区学前教育2010年工作总结

1.树立学前教育发展新目标

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标准化、特色化、现代化。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提出2010年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十大基本工作目标。

(1)大力推进街道乡镇中心和新农村建设中心村村级幼儿园园舍建设。顺利完成梅山、上阳、柴桥、陈华浦、黄鹂、楼下徐等6所幼儿园的新建工程。按北仑区域的52个中心村的新农村建设,启动中心村村级幼儿园的扩建、改建和新建工作。

(2)全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顺利完成昆亭、松花江、邵阮、世贸世界湾等4所幼儿园的新建、改建工程。

(3)做好市现代化达纲幼儿园、省等级幼儿园和省标准化幼儿园的三项创建工作。新增市现代化达纲幼儿园5所,市现代化幼儿园达标率持续提高(市现代化幼儿园园所数与全区幼儿园总园所数之比);新增省三级及以上幼儿园10所,等级覆盖率在85%以上(省三级及以上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数与在园幼儿总数之比);新增二级幼儿园8所,优质覆盖率在50%以上(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数与在园儿童总数之比);启动按省准办园条件的“省标准化幼儿园”达标工作,各街道乡镇的省标准化园幼儿园达标率逐年上升。

(4)确保幼儿园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85%以上的省等级幼儿园评上“平安校园”,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园舍安全的指导力度。

(5)有效控制全区幼儿园园舍总数和在园幼儿总数。加大力度,撤并或关闭无证幼儿园12所以上;整合资源,尽最大可能控制全区幼儿园园舍数在90所以内;调整结构,减少托班及以下幼儿的全日制在园数,尽最大可能控制全区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在18000名以内。

(6)提高幼儿园自聘教师、保健保育员的准入门槛。具有幼教资格证书教师比例公立幼儿园达到100%,全区幼儿园专任教师的持证率和具有规定资格的幼儿园保健员、保育员持证率均提高10%;新招聘学前教育特岗教师约30名(含8名保健医生),企业编制幼儿教师数达到30名左右。

(7)打造区域园本教研训特色。园长、教师本年接受不少于48学时的继续教育,认真组织并逐步完善园本课程、园本特色和园本培训,园本教研训率达到100%。保育员及保健医生职业培训率达90%以上;依据《纲要》精神设置课程,使用规范教材,无小学化倾向,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自主活动时间和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重视幼儿教育科研,有4个以上教科研项目在市级及以上立项,有30篇以上论文在市级及以上发表或获奖。

(8)完善早期教育。街道乡镇早教指导中心开展0~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科学育儿指导专题活动或讲座达到4次/年以上,组织社区亲子活动,达到12次/年以上且参加婴幼儿总人数在1000人次左右。倡导幼儿园多元服务,培育托幼一体的学前教育品牌。

(9)建立幼儿教师收入待遇的保障机制。对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的“双证”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或保健医生资格的保教人员等总体收入、社会保险等达到上级规定要求,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社会保险,且为在达到本地区幼儿园平均规模以上的幼儿园任职的、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非事业编制教师,按规定参加事业养老保险。

(10)完善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创建工作。对首批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进行复评,对第二批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进行督查,评定第三批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

2.完善学前教育投入的新的保障措施

(1)建立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依照学前教育事业的社会公益性属性,各级政府应确保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明确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学前教育的地位,将学前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的统一规划与管理之中,落实人力、物力、财力。逐步完善学前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强调各级政府部门投入的责任,形成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强约束;另一方面按立法规定,确定学前教育资金的投入方向、使用细则、效率评估等办法。

第一,按不低于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10%的比例用于学前教育的园舍建设。幼儿园园舍建设仍然是关键,从区域学前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来分析,没有标准的幼儿园园舍,无证幼儿园难以关闭;标准化幼儿园比例不高,省等级幼儿园85%以上的覆盖率难以实现。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安置小区和新农村建设时,应根据市政府《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整体提升基础教育综合实力的决定》(甬政发〔2006〕53号)的要求,通过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的计算合理规划配套幼儿园。

第二,建立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制度。按《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意见》(甬政发〔2007〕138号)规定,各县(市、区)要把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同级教育事业费财政预算,且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达到当地小学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北仑区2006年到2009年四年内的小学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平均为6111元,按18000名幼儿园在园幼儿计算,根据市定标准,全区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约需要11000万元。

第三,设立区、街道乡镇两级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区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能逐年增加,各街道乡镇按可用教育经费的10%设立街道乡镇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成为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评比的前置条件,在各街道乡镇辖区内无无证幼儿园、标准化幼儿园比例逐年提高的前提下,主要督查各街道乡镇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保障情况。若该街道乡镇与上年比较确实有很大进步的,因地域人口的特殊情况造成离示范标准还有差距,可以先评“达标”,再评“示范”。

第四,继续完善社会力量发展学前教育的奖励政策。花小钱,办大事,用持续的激励政策吸引民办资金参与学前教育,现阶段要大力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新农村建设中的村级幼儿园,健全以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的农村学前教育网络。对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继续按照《宁波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的精神,实行建设用地划拨、税收规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社会人士愿意投入且能适当获利。

第五,合理确定幼儿园收费标准,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明确学前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公平性和社会福利性的属性,通过专业研究确定学前教育支出的标准,立足于举办大众化的学前教育。一方面推行质价统一的幼儿教育收费机制,公办幼儿园实施按等级收费,民办幼儿园按办园成本核算收费;另一方面,为了体现对薄弱幼儿园的扶持,采取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生均定额补助政策,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的资助制度。

(2)建立学前教育机构各类教师收入待遇的保障机制。设置区、街道乡镇两级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辖区内各类学前教育工作者总体收入的补差部分,以达到市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7〕138号)提出的具体要求。

第一,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的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保障,按要求此类“双证”教师原则上人均年收入应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1. 5倍以上。目前全区共有此类教师202名,若要达到市政府文件要求,2010年此类教师人均收入应达到4. 3万元,若幼儿园至少核发3万元,按人均补差1. 3万元测算,需要补差约263万元。

第二,持有教师资格证或保健医生资格的保教人员待遇保障,按要求此类人员收入应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目前全区共有持有教师资格证幼儿园自聘教师或保健医生672名,若要达到市政府文件要求,2010年此类人员人均收入应达到2. 8万元,若幼儿园至少核发2. 5万元,按人均补差0. 3万元测算,需要补差约202万元。

第三,持有资格证书的保健、保育员等人员基本收入应达到宁波市最低工资水平,目前全区有254名自聘教师和59名自聘保健保育员,这些人员的年度总体人均收入达到1. 8万元,且全数由幼儿园来核发。

第四,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社会保险。各幼儿园按劳动保障有关法律政策,依法为教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其中为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险中幼儿园承担部分,区、街道乡镇两级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应给予不少于二分之一的补助。在达到本地区幼儿园平均规模以上的幼儿园任职的、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非事业编制教师,可按规定参加事业养老保险。

第五,提高企业编制教师的待遇标准。近几年北仑区已在宁波市内率先实施了幼儿教师“先纳入、再考核、后录用”的办法,形成了“先自聘、后企业、再事业”的用人激励机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规定的企业编制待遇标准比社会平均工资的1. 5倍还要低。为此,建议适当提高企业编制教师的待遇标准到5. 5万元,到2010年下半年,全区企业编制幼儿教师约30名,补差60万元。

3.增创学前教育管理新平台

(1)以四所公立幼儿园为龙头,组建四家学前教育集团。为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减少择园现象,成立学前教育集团是有效的办法之一。

第一,制定区学前教育集团的基本章程。在总结提炼“新蕾幼教集团”成立3年来的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有关组建学前教育集团的先进经验,结合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本着“自愿、共享、统筹”的原则,以集团董事会领导下的园长负责的形式,制定各个学前教育集团的基本章程,以利于集团内各幼儿园的规范运作,确保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增值而不稀释。

第二,明确公立幼儿园在集团化运作中的责、权、利。各个学前教育集团基本上由公立幼儿园、居住区新开办的标准化幼儿园、村级标准化幼儿园等组成,原则上是以财政性投入建造的幼儿园为主。拟定集团对下属幼儿园承担什么管理和指导责任、行使什么权利、享受什么待遇,克服幼儿园性质不同、园舍分散、经费来源渠道不一等带来的困难,防止出现一些管理“死角”或管理不到位。

第三,建立省二级幼儿园办园水平持续提升的激励机制。省二级以上幼儿园是全区幼儿园中的骨干,必须成为区域幼儿园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的样板幼儿园,为此建议对省二级以上幼儿园联合组团或建立区域教研或发展性督导或公立幼儿园业务辅导等的制度。

(2)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以公立幼儿园的幼教集团为引领,以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为示范,以省二级幼儿园为骨干,建立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对辖区内省三级幼儿园、准办幼儿园(有证幼儿园)及将要关闭的无证幼儿园等这三类幼儿园的办园规范、教学业务、财务监督、资源整合、平安校园等方面的管理网络,公办与民办同步发展,充分体现政府在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在全区范围内设立12所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按辖区内幼儿园园舍数和在园幼儿数,建议成立新碶长来、仙荷,大碶中心、楼下徐(2010年年底开园)、小港中心(从江南教育集团分离)、厚生,戚家山中心(争取2011年新建,现暂由开发区幼儿园分园托管)、霞浦中心、柴桥中心(2010年年底开园)、白峰中心、春晓友飞和梅山中心等12所幼儿园为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

第二,配强配齐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力量。中心幼儿园的园长由区教育局与相关街道乡镇商量后发文任命,享受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基本相同的待遇,经考核后给予相应的津费补贴。按中心幼儿园及辖区内幼儿园园舍数、在园幼儿数等情况,核定各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应配备的企事业编制教师数、保健医生数和计算机教师数。并逐步增加持有育婴师资格的教师数,用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非全日制的托幼培训机构。

第三,建立对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考核办法。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承担着辖区内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重任,在重点保证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布局优化的前提下,既要明确中心幼儿园的职、责、权,又要建立中心幼儿园年度工作目标的考核办法,与街道乡镇的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年审结合,与中心幼儿园园长和辖区内各幼儿园园长的年度考核结合。

第四,建立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按《关于开展幼儿园等级评定和对民办幼儿园重新审核的通知》(浙教基〔2008〕70号)规定的一、二、三级幼儿园和准办园这四级标准,提出“省标准化幼儿园达标率”的概念,对各街道乡镇进行“省标准化幼儿园达标率”考核,对辖区内的幼儿园或扶持达标,或资源整合,使不同幼儿园及早成为省标准化幼儿园,并作为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评估内容之一。

第五,明确实现“省等级幼儿园85%的覆盖率”目标的测算方案。若目前全区在园幼儿18500名的数量不增加,按“省等级幼儿园85%覆盖率”要求,需要15800名幼儿入省等级幼儿园,与目前的13900名省等级幼儿园入园数相比,还需要增加1900名幼儿到省等级幼儿园入园,按平均200名左右的园均规模,还需要增加约10所省等级幼儿园;若目前全区96所幼儿园园舍数不增加,按“省等级幼儿园85%覆盖率”要求,需要有82所幼儿园为省等级幼儿园,与目前的50所省等级幼儿园数相比,还需要增加省等级幼儿园32所。

(3)攻坚克难,增大关闭无证幼儿园的力度。对非省等级幼儿园按《浙江省幼儿园准办标准(试行)》(浙教基〔2008〕70号)进行全面审查,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能否在一定期限内关闭无证幼儿园,更是区域学前教育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考验。

第一,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和街道乡镇关闭无证幼儿园的职责。对每一所无证幼儿园建立科学合理和富有人性化的关闭方案,教育局相关科室要做好无证幼儿园关闭后的幼儿分流工作,街道乡镇要妥善解决无证幼儿园举办者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民政、工商等部门要提供关闭工作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公安、城管等部门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工作。

第二,依托街道乡镇关闭无证幼儿园。从以往的工作实践来看,街道乡镇内公安、工商、城管等是关闭无证幼儿园的主要力量,也能有力监管关闭后可能会存在的复原现象。同时,将关闭无证幼儿园工作与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的评比直接挂钩,对有无证幼儿园评示范街道、乡镇实行一票否决。关闭无证幼儿园工作也应与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园长年度考核直接挂钩。

第三,建立关闭无证幼儿园的工作时间表。全区现有18家无证幼儿园,涉及近1000名幼儿与38名从业者。要利用2010年全区有6所新建幼儿园已开园、2009年开园的幼儿园已扩大招生规模这一大好时机,分街道乡镇落实辖区内无证幼儿园的关闭时间表,争取到2010年年末实现两个目标:无证幼儿园数不超过5所,有无证幼儿园的街道乡镇不超过3个。

(4)明确教育局各科室对学前教育的管理职能。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幼儿园园长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生疏、棘手的问题,如筹办新园中的“办园许可证”“幼儿园收费许可证”“大批教职员工的招聘、培训、劳动合同的签订”“基建管理中的招投标、质量把关”“设备采购”,以及平时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用人劳动纠纷”“家园矛盾纠纷”“安全事故处理”等,这些问题希望能有科室负责或有专人指导,从而更有效地保证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宏观指导和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在助推区域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不但对各幼儿园有要求,更应明确自身的具体指导和协助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第一,教育业务科:牵头负责区教育局对全区学前教育业务管理和指导的职能,是第一责任科室;负责制订全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关政策、重要规章制度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协调街道乡镇组织实施;负责收集区、街道两级学前教育专项资金汇总、初审、发放、使用情况的有关材料;负责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保健和保育业务;审核幼儿园班额及保教人员配备;协助卫生部门检查和指导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负责幼儿园的评比、考核,重点做好省等级幼儿园和省标准化幼儿园的规范化建设,指导幼儿园做好各类创建工作;完成学前教育机构年度报表;配合有关科室处理突发事件及相应工作的落实。

第二,人事科:负责学前教育机构企、事业编制和自聘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公立和中心幼儿园园长的任命与考核工作,审查学前教育机构各类教师的总体收入与社会保障的标准与落实情况;负责学前教育机构各类教师的招聘、调配和职称认定,做好各类保教人员的注册登记和资格准入工作;负责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业务考核和表彰奖励工作,指导各幼儿园与教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第三,计财科:负责逐步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区域学前教育的园舍建设、教师待遇、财务监督和资产登记等逐步做到制度化;指导各街道乡镇建设省标准化幼儿园,指导居住区等各类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和竣工后及时移交;指导学前教育机构规范财务收支管理,落实财务辅导员相应职责,做好风险保证金收缴及存储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机构收费标准审核和收费备案,审计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的规范使用,做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分析。

第四,职成教科:按《浙江省幼儿园准办标准(试行)》(浙教基〔2008〕70号)要求,负责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审批、登记注册、变更、注销等工作,配合民政机构做好幼儿园年检的初审工作;及时提出无证幼儿园关闭方案,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

第五,督导室:负责建立学前教育督导和评估报告制度,定期开展学前教育专项督查和幼儿园办学质量评估,督促学前教育机构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办学;督促各级政府全面贯彻省、市政府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做好市现代化达纲幼儿园、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的创建和各街道乡镇学前教育的年度考核工作。

第六,教研室:负责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不同层次的教研活动和贯彻《纲要》的学习、培训、观摩研讨活动,不断提高保教质量;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力量,组建区学前教育中心教研组,协同区教师培训中心推进园长培训、专题培训和跟班培训等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七,教科所:负责对区域学前教育改革机制的政策性课题研究,抓好学前教育机构的教科研队伍和课题建设;在省等级幼儿园开展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指导区教育学会学前教育分会正常开展工作,不断涌现区域学前教育的园本科研品牌。

第八,教学仪器站:负责按《浙江省幼儿园装备规范(试行)》和《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帮助做好装备采购、管理和应用工作,指导省幼儿园网站建设和维护,逐年提高省等级幼儿园网站建设覆盖率,抓好网络、图书等管理员的培训工作。

第九,办公室:负责学前教育机构安全指导和管理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各类安全专项检查,牵头组织相关科室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安全指导检查。

第十,纪检室(工会):接受和处理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和师德的相关投诉、信访,维护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合法权益,建立和督促公立和中心幼儿园工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

(5)逐步建立幼儿园系统的党、工、团组织。在北仑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者80%以上是各类自聘教师,流动性大、可塑性大、年纪又轻,他们的工作心态、权益保障、业余生活等情况直接关系到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质量。党、工、团组织应该在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尤其要在保障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险待遇、完善幼儿教师的医疗保障制度和改善幼儿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以街道乡镇中心园为单位设立党、工、团组织。在四所公立幼儿园建立党、工、团组织的前提下,建议对区域内的12所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分别建立辖区内幼儿园的党、工、团组织,局相关科室对中心幼儿园党、工、团组织实行与义务教育学校党、工、团组织一样的管理。

第二,扩大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党、工、团组织的工作范围。各党、工、团组织负责人按规定程序产生,一般由企、事业编制教师担任。活动经费由区、街道乡镇两级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中列支,各中心幼儿园专门设立党、工、团组织活动室,并配置一定量的活动器材,局相关科室对各党、工、团组织建立年度考核办法。

4.开创学前教育用人新机制

(1)省等级幼儿园的园长公派机制。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整个区域学前教育的硬件建设已经进入正常化轨道,学前教育园舍建设专项计划正在逐步落实之中,社会力量参与幼儿园园舍建设的氛围良好,每年均能新建、改建一批幼儿园,为人民群众提供标准化园舍。但学前教育发展除了“有房子”外,更需要的是要“有人”,特别是需要有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园长。

第一,园长公派。对区域内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情况作综合分析,每年年初提出参加省等级幼儿园评定的方案,并对确定参评的幼儿园由教育局公派企、事业编制教师为园长,确保省等级幼儿园的称号名副其实,园本特色普遍呈现,择园现象基本消除,群众满意度与行政公信度提高,并能随时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督查。

第二,建立梯队。随着区域学前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幼儿园的省标准化达标率会逐年提高,迫切需要一大批学前教育的管理干部,每年至少要有6名左右的幼儿园骨干教师走上园长岗位。为此,要建立幼儿园园长后备干部库,设立园长梯队建设专项计划,内部加强培养,外部注重引进,使名园长与名教师不断涌现。

(2)企、事业编制教师再分配机制。2009年,北仑有企、事业编制教师186名,2010年再招聘学前教育特岗教师若干名后,全区企、事业编制教师已达到220名左右。这批教师是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一,设立标准,公平配置。目前,全区约有40所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10所省三级幼儿园,20所规模在100人以上的非省等级幼儿园,对这70所幼儿园必须重点扶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企、事业编制教师。按幼儿园的等级、规模、地域和发展前景,确定企、事业编制教师和持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资格证的“双证”教师数量的基本配置标准,2010年起基本消除这些幼儿园企、事业编制或“双证”教师的零配备现象,以后根据情况逐年增加配置数。

第二,创新办法,增强力量。采用定向培训专职、特岗保健员招聘、社区医生兼职等多种办法,扩大保健医生的人数,建立从准办园、省等级园、中心园(公立园)和区妇保院之间的四级保健网络。对不同级别幼儿园的保育员提出不同要求,建议设立保育员星级考核制度,也可专项设立企业编制的保育员,让保育员有作为,有地位,有保障,提升区域学前教育保健和保育水平。

(3)建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前提下,按《关于开展幼儿园等级评定和民办幼儿园重新审核的通知》(浙教基〔2008〕70号)和《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省教育厅教研室2009年5月发布)的要求,完善“跟岗实习、教学观摩、实践操作、专题讲座、研讨交流、实践反思”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基地跟班制度,开展大规模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培训,提高其学历层次、持“双证”上岗、园本教研、课题研究等方面的专业水平。

第一,区师训中心专设区幼儿教师培训站。区师训中心根据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态势和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具体要求,在局人事科和教研室的指导下,制订区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方案,从园长梯队培养、业务骨干选拔、保教能力提升等方面,切实提高培训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区教研室开展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对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专业笔试、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等方面的专业素养要求,制订出考试、评估和结果运用计划。

第二,为教师建立并负责管理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各类幼儿园应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系统性、规范性地记录整理教师职业生涯中个人的“工作计划(总结)教案设计、教学反思、研究课题、发表(获奖)论文、工作成果荣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信息,展示幼儿教师的精彩教案,让教师体会到专业自豪感和职业成就感。

第三,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师专业发展教研力量。建议由局教研室牵头,聘请区内外资深专家,组建区学前教育中心教研组,以下园进行业务指导为主,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开展观摩教学、研讨评析、专题讲座、参与式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有序开展幼儿美术、舞蹈和科技教育等主题教研。教研内容上,从只注重保教专业知识的讲解转变为注重与科研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从只注重理论学习转变为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推进城乡统筹,促进教育公平。我们将正视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紧紧依靠方方面面力量,改革创新,注重实效,使区域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继续走在省、市前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