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管理
【故事】在一个建筑工地,有位社会学专家对正在砌墙的三个工人进行了随机调查。
专家问第一个砌墙的工人:“你在干什么?”
第一个砌墙工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我不是在砌墙吗?”
专家又问第二个砌墙的工人:“你在干什么?”
第二个砌墙工人抬起头,笑了笑说:“我在盖一幢漂亮的高楼。”
专家再问第三个砌墙的工人:“你在干什么?”
第三个砌墙工人一边砌墙一边哼着歌曲,笑容灿烂、开心地回答:“我在建设一座美丽的城市。”
十年之后,社会学专家了解到,第一个砌墙工人仍然在建筑工地上砌墙;第二个砌墙工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砌墙的工人呢,已经是前两个工人的老板。
【心灵启示】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态度决定一切。你手头的小工作其实正是大事业的开始,能否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好充足的规划和准备意味着你能否做成一项大事业。同样平凡的工作,一样的看似简单重复,枯燥乏味,有人却能在简单中构筑自己的梦想。
在教师自主发展的道路上,如果只是埋头拉车,而不低头找路,也许会离我们的理想越行越远。因此,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达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由之路。
一、解读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意义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自我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如何,决定教师的生命质量和教育质量,因此,应该充分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对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内涵界定
有学者指出,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根据教师的个体情况和所处的环境,结合教师与学校发展的双重需要,对决定教师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确定事业发展目标,并设计相应的行动计划的活动过程。[9]也有学者指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学前教育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做出的能够促进学前教育教师有计划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的自我设计和安排。[10]这些定义都努力揭示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特点。
1.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无论制定规划的主体是个人或是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首先要凸显的是其符合某位特定教师的个体性特征,如果所有教师都是千篇一律,就失去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所以它应该是教师的“自我设计与安排”。但同时,教师作为一名社会人,其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又必须符合和适应时代的号召、社会的需要,还需尽可能与所在地区及所在学校的整体规划相一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既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组织的需要,最终目的都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把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2.长效性与短时性的统一
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人的整个职业过程,因此,既应兼顾教师全面的、长远的职业理想和目标,但又需基于发展的现实,从教师个人、学校、社会及时代的实际出发。
因此,我们认为,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生涯自我规划就是指学前教育教师在全面认识自身各方面条件的前提下,并且在认真分析当前工作情形的基础上,结合自我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对现在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过程做出的细致规划。其特点是强调职业规划的自主性、实效性、目标性、指导性,是学前教育教师了解自我优势,掌握发展趋势,发挥自我潜能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对于学前教育教师来说,自我职业规划的完善可以更好地对自我的特点、能力、专业技术、知识以及家庭等方面做出规划,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完成的任务以及在整个职业发展中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成长过程,科学地制定更新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水准的目标、路线和方法,提升专业素质。每位教师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创造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清楚地了解、设计自己职业生涯的最佳发展路线及最佳发展前景。
2.有利于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享受职业幸福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突破性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增长,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数字化,加之教育改革的深化,都对学前教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们被要求既要提升职业的专业性,又要提高教育教学绩效,要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教师往往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很多教师在从业期间遭遇到挫折和失败,产生了职业倦怠感,丧失了自主发展的动力,专业发展停滞。而适合教师特点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增加教师在工作中的动力,使这一群体看到自身的发展前景,感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享受到职业的幸福。
3.有利于教师主体意识的回归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主体意识缺失现象较为普遍。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把教师职业下降为谋生的手段,认为教师职业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一个少有人羡慕的饭碗、一种无奈的职业选择;二是教师职业神圣化。由于人们对教师寄予过高的期盼,平凡的社会成员走上教师岗位后就立马神化,被赋予“春蚕”“红烛”“灵魂工程师”等,教师似乎是只有“奉献”,无须回报的超人。这两种极端都会异化教师作为社会人的本质,使教师沦为“工具人”,导致教师本人和公众淡化了作为一个社会生命体的现实需求。教师的自由和思想受到无形限制,只是由外在价值的驱使进行被动工作。于是,自己的人格追求、生活质量、终极目标模糊不清了。通过教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教师明确主体意识,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职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遵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同时,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自为性和自律性。在完成好社会赋予特定角色任务的同时,关注自身发展,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满足自己的正当欲望和要求,提升生命质量。[11]
二、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加速器,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成长过程,科学地制定更新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水准的目标、路线与方法,提升专业素质。但大多数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主动专业发展意识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瓶颈,主要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自我规划的主动意识不强
在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尤为重要,它是保证教师不断自觉地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只有教师具备了主动发展意识,才能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的认识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并真正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从而逐渐形成自我专业发展的能力,使终身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然而,在与教师们的访谈中,不少教师安于现状,比较被动,放任职业的发展,毫无规划,认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就是上课、下课,等待退休。即使在引导幼儿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幼儿园中,教师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并不明确,往往只是为了应付幼儿园的要求,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对他们的专业发展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他们的另一项负担。
(二)对自己所处专业发展阶段缺乏准确的定位
多年来,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已取得较成熟的成果,比如美国学者富勒认为教师职业生涯具体包括四个阶段,即任教前关注、早期求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关注学生。1984年,结合对成人发展与人类生命发展阶段等研究的文献分析,费斯勒(Fessler)提出了整体、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论(教师职业周期动态模式),他把教师职业周期放在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中加以考察,教师所经历的职业周期是与这两个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将教师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斯德菲(Steffy)在费斯勒(Fessler)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89年提出了教师生涯发展模式的五个阶段,即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叶澜教授从“自我更新”的角度把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分为“非关注”阶段(接受教师教育之前:无意识中以非教师职业定向的形式形成了较稳固的教育信念及与教育专业能力密切相关的一般能力)、“虚拟关注”阶段(师范学习阶段,包括实习期: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某些经验,有了对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生存关注”阶段(新任教师阶段:特别关注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专业发展集中在专业态度和动机方面)、“任务关注”阶段(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教学质量)、“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五个阶段。
但在与教师们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一线的学前教育教师普遍缺少对这些研究成果的了解,大多数老师能清楚讲述自己的从业过程和工作经历,但却很难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对自己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和整体的发展过程进行理性分析和主动反思。但无论以何处为起点的职业生涯设计,都需要首先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正确判断自身目前所处的发展状态,预期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确定发展目标,制订发展计划,使自己的专业发展在专业认知的基础上有序地进行。
(三)对自主发展路径和目标缺少具体规划
很多学前教育教师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将其等同于工作计划或个人计划,缺乏系统的目标规划和管理,对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更缺少具体的设计。而事实上,目标的设定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就如同人生成功的步骤,首先,要确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其次,清楚知道现在行为模式能否得到它;最后,找出更有效的行为模式去实现它。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也不知道用何种路径去到达,那么可能走了半天不是在原地打转就是离目的地渐行渐远。
(四)没有明确的方法指导
学前教育机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没有全面深入开展,仍停留在管理的一般指导层面,许多幼儿园没有提供完善的人才培养措施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教师们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很茫然。从教师的内在需求看,他们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决策,对于自我定位、职业生涯路径选择、人生设计和规划,单凭他们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很难把握的,需要幼教机构提供人才测评和职业规划的帮助,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专业的职业生涯管理人员的辅导。根据教师个人特点与兴趣爱好开展培训,为教师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支持。
三、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管理策略
职业生涯设计是学前教育教师认识自己、分析环境、确立目标与制订行动计划的有机统一,每个步骤都需要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力、兴趣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对教育事业有较强了解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路径。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管理。通过职业生涯自我管理,可以使学前教育教师明确自己一生将要奋斗和可能实现的目标,帮助教师正确地做出职业生涯的抉择,树立坚定的职业生涯成功信念,提高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学校组织的忠诚度。[12]在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管理策略中,最重要的是明确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程序,并能根据每个程序的要素做出努力。
(一)通过全面认识自我,奠定生涯规划根基
一个人如果能清晰地认识自己并能扬长避短,无疑会给自己职业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了解自己可以说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步骤。认识自己常用的方法有“SWOT分析法”,将自己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和概括,分析自己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其中,优劣势的分析通过对自我及与周围同事的对比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知识、能力、个性、自我的优势和缺陷,从而积极趋利避害。机会与威胁分析则着眼于环境的影响力,通过机会与威胁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把握自我专业发展的大方向,使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社会和儿童的需要结合起来。
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既是有目的的行为,又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进行的行为。所以一般来说,影响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除了主观方面,还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即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通过对自我及环境的综合评价与分析,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
(二)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勾勒专业发展愿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明确的目标犹如茫茫大海中的灯塔,指引你走向成功的彼岸。职业生涯目标按照时间的长短来分类,可分为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四种类型。学前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相对比较简单,大致有三类:一是向教书育人发展;二是向教育教学研究方向发展;三是走行政路线,从事学前教育管理工作。在全面认识自己和对职业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喜欢走哪条路线,或自己适合走哪条路线,即先确定自己职业发展的总目标,再围绕总目标确定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在确立好职业生涯中、长期目标后,再把每个中、长期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和短期目标,并细化到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天可以执行的任务,根据目标设计行动方案和达成目标所需的特定专业发展内容、达成目标所需的条件、具体策略、具体活动的步骤或阶段,以及获得这些资源的方式和途径。职业生涯的规划要做到有效、可行,操作性强。[13]
(三)精心设计行动方案,推进生涯规划实施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在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后,要想有效地促进个人职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行动。根据自己设计好的计划,再从一日、一周、一月的计划实施下去,直到实现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为了使自己能更好地实现承诺,可以将自己的计划公开,一方面,可征求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汇集众人的智慧帮助自己更好成长,特别是有共同志向的同事,可以共同合作进行职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公开计划,可以对自己进行约束,也方便大家监督。
(四)及时评估与反馈,调整完善规划制定
在实践职业目标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前行,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而应该是思和行的结合。因此,要使学前教育教师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对教师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其修订的内容应包括教师职业的重新选择,譬如重新选择幼儿园、重新选择幼儿园里的其他工作、重新选择该工作的不同岗位、重新调整该岗位的不同要求等。学前教育教师生涯路线和目标的重新选择、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都需要评估和反馈,评估与反馈可使整个设计程序更趋向科学化。在评估时要关注以下四点:(1)关注最重要的内容;(2)分离出最重要的要求;(3)找到突破方向;(4)关注最弱点。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过程是个人对自己不断认识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不断认识的过程,是使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更有效的重要手段。[14]
这四个环节共同构成了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方法链,并形成设计程序体系。当然,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绝不是教师个人单方面的责任,而是个人、领导、人力资源部门三方面的共同责任。教师负责自我规划,领导负责指导帮助,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提供培训、资金、机会等公共服务。不能因为强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强调其主体能动性,就造成某一角色的责任缺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