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猴子下山的故事说起
小猴子下山,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往前走。接着看见桃子又大又红,于是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然后看见西瓜又大又圆,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最后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最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小猴子下山,空着手去,空着手回,白白地走了这么一遭,空费力气而一无所获。可见,三心二意,做事情没有善始善终,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拉罗什夫科说得好:“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小猴子之所以闹笑话,是因为它得陇望蜀,但是“陇”还没巩固好就弃“陇”而谋“蜀”,最后不但“蜀”没有得到,反而连“陇”都没有。
其实,像小猴子这样类型的教师在教育中也有存在,像小猴子一样迷失方向而去不断地追求,但最终却是一无所获。教育犹如万花筒,里面“玉米”、“桃子”、“西瓜”等比比皆是。教师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掂量一下自己有几斤几两,究竟有没有能耐去抓“兔子”?是不是摘“玉米”、“桃子”更现实一点?事实上,即使去摘“玉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众里寻他千百度”般辨认出最肥硕的“玉米”,有时也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教师要学会根据自己的特长,选定自己的教育目标,而不是像小猴子一样毫无人生目标,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要达到教育目标,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永远向前。一旦像小猴子一样毫无主见,最终丢的不是西瓜,而是人生的机遇。教育贵在坚持。哪怕是“玉米”,如果坚持长期耕耘,依然有丰收的时候。
猴子固然聪明,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当猴子紧跟形势,对“时尚”、“高级”的东西锲而不舍追求的时候,却没有注意到已经拥有的桃子、玉米是多么的可贵。自以为很聪明地往高处走,最终高处走不成,反而连低处都无法处之。
很多时候,教师就像下山的小猴子。当大家都在谈素质教育的时候,于是自己也马上实践素质教育,生怕自己跟不上形势,当创新教育又成为时髦时,又琢磨着怎样渗透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一会儿生本课堂、一会儿学导课堂、再一会儿来个高效课堂,一个个新鲜玩意儿你方唱罢我登台,大有非一鸣惊人死不休的态势。如此“见异思迁”的教育行为,与故事中的小猴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教育,拒绝见异思迁式的课程改革,需要扎扎实实的教育实践。教育,需要的是长期不懈的沉淀,需要的是厚积薄发的升华。只有教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才不会像小猴子般两手空空地回来。就千变万化的教育而言,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只有一点——促进学生发展。抓住这一点开展教育,就等于把握了教育前进的目的地而不会迷失方向。小猴子之所以闹笑话,根源在于猴子心术不定,没有坚持自己的目标,见异思迁。
袁枚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无易事,只怕粗心人。”难事止于恒心,易事源于专心。只要教师有心、用心、恒心,坚持不懈,还怕教育不会成功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