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传感的实验研究

思维传感的实验研究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从诱发实验人员的思维传感的潜在力着手,进行了3年多实验研究。实 验 设 计实验时将人员分成发送与接收两组,每组由一至数名研究人员及实验人员组成,分别位于甲乙两地。参加实验的研究人员均为教师,他们均无特异功能。思维传感的“屏幕现象”在众多的实验研究中,特异功能者主诉,他们在特异感知或致动的过程中,会在额前闪出“屏幕”,在“屏幕”上面可获得感知的内容或动作的对象,称“屏幕现象”[1]。
思维传感的实验研究_人体特异功能的实

邵来圣 虞惠华 沈云虎 方林虎

(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

思维传感是人与人之间不借助任何已知的通信手段及人体感觉器官,依靠人脑潜在的功能达到远距离传递信息的目的。其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国内研究得不多,在国外,如美国斯坦福高级研究所等单位对此进行过系统研究。但由于对国防军事上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多数有军方或国家安全部门的参与,因此公开报道的不多。

我们从诱发实验人员的思维传感的潜在力着手,进行了3年多实验研究。充分肯定了人体思维传感的客观存在。目前已实现1000多公里以上的远距离的信息传感。所传的信息可以是数字、文字,也可以是图形、色彩。实验成功率也较高。

本文就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等进行初步讨论。

实 验 设 计

实验时将人员分成发送与接收两组,每组由一至数名研究人员及实验人员组成,分别位于甲乙两地。

实验人员均为20岁左右的男女青年,文化程度初中的工人或农民。他们原本没有特异功能,经诱发已具有特异感知及特异致动等特异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短时期的思维传感训练,即具备了思维传感的特异功能。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他们的传感能力,包括传感距离、信息量实验的成功率也不断提高。参加实验的研究人员均为教师,他们均无特异功能。

场地的选择:普通实验室及室外场地均可。两地距离自数十米至数百公里,甚至更远。要求杜绝两地间一切可能借助已知通信手段进行的信息传输,包括声音、图形、气味等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人员来往。

传输的信息一般写在纸上,简称试样,通常由在场的研究人员及实验人员之外的其他人员制作提供。以避免研究人员之间,研究人员与实验人员之间、实验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甚至可能发生的作弊行为。

实验时,由发送组的研究人员随机取出试样,要求该组实验人员拆示,并将纸上的信息(文字、图形等)发送出去。经过数分钟或更多时间的特异入静阶段,实验人员会告诉你信息已经发出,并记下发出的时间。在另地的接收组的实验人员则在约定的时间内“等待”信号的到来,一经收到信息,即将收到的信息和接收时间写在纸上,交给研究人员。最后,由发送和接收组的研究人员将试样和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核对,实验即告完成。

思维传感的“屏幕现象”

在众多的实验研究中,特异功能者主诉,他们在特异感知或致动的过程中,会在额前闪出“屏幕”,在“屏幕”上面可获得感知的内容或动作的对象,称“屏幕现象”[1]。在“屏幕”出现前一般有一个短暂的入静状态。在思维传感实验中,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都须在额前闪出“屏幕”,信息的传递才能实现。我们把“屏幕”闪出的时间定义为发送或接收的时间。

实 验 结 果

一、诱发实验

在1987年底,我们对7名男女青年进行了诱发,他们已具有特异感知等特异功能,传感的信息为3位数字,由发送者临时从15只试样中任取1只。若全体接收者接收的数字完全正确,称完全成功;部分成功指部分接收者接收正确;失败指全体接收者接收都错误。实验概况见表1。在37次实验中,完全成功14次,占38%;部分成功15次,占41%,诱发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表1 诱发实验概况

二、传输不同信息内容的实验

图1是1989年9月7日傍晚在复旦物理楼与鲁迅公园之间的一次思维传感实验中发送与接收的试样,传递信息有数字、文字和图形。图2是同年12月14日、15日在复旦物理楼和科学楼间的两次实验试样。发送试样是由红绿蓝的彩色笔任意组合写成的6位数字。接收者写出6位数字的同时,正确无误地标出了各位数字的色彩。

图1

三、延伸传感距离的实验及时差现象

表2是1990年初上海与泰兴两地之间思维传感的实验结果。表3~表5是同年年底上海复旦大学与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间的思维传感的实验结果,实验完成得很好,见图3~图5。令人惊奇的是远距离传感时收发时差可长达数小时,甚至20多小时。而在过去的近距离实验中,时差从几秒至几分钟不等,并认为这是由于实验人员主观上的影响及测试误差引起的。各阶段实验的成功率见表6所示。

图2

表2 上海—泰兴思维传感实验记录

续表

图3

表3 北京—上海思维传感实验概况(传感成功部分)

表4 北京—上海思维传感实验概况(传感成功部分)

图4

表5 北京—上海思维传感实验概况(传感成功部分)

注: (1) 发送和接收时间,指双方受试者前额闪出屏幕的时间。

(2) “信息内容”有* 标记者,系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提供的试样。

(3) 第三阶段传感实验,由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与复旦大学联合测试。

图5

表6 各阶段实验的成功率

四、选择性接收实验

为了了解思维传感过程中是否会发生相互干扰,将实验人员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组,分别进行发送与接收。实验前,将两组人员一一进行搭配,并有针对性地将发送者与接收者进行互换。实验结果完全成功(表7、表8)。进一步实验表明,发送是全方位的,无论谁都可收到;接收者具有针对性,要收谁的信息就可以收到谁的信息。同时,几组人员在一起实验时不会发生相互干扰。

表7 发送者、接收者配对思维传感实验结果

表8 互换配对的发送者、接收者后思维传感实验结果

五、电磁屏蔽对思维传感的影响

我们曾在双层铜网的电磁屏蔽室或大楼电梯室内进行实验,仍传感成功,没有发现一般电磁屏蔽对思维传感的明显影响。

六、加大信息量的实验

在传递数十个文字时也无差错,见图6。常人看了发送试样后立即把它默记下来,一字不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近的实验结果指出,试样上的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可以都不理解、不认识,如发送俄文、朝鲜文等,照样可以传感,样子也十分逼真,见图7。详细内容将另文发表。

讨 论

(一) 思维传感本质上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额前闪出的图像传输。进一步实验指出[2]:语音、气味等也能通过思维进行传感,但必须由发送者将这些信息“文字化”或“图像化”后才能实现传感。

(二) 思维传感具有下列特性:相当大的信息量、很高的分辨率(只要发送者“看”得出)、接收时的选择性、传输距离远近对传感实现无显著影响。几乎不受一般电磁屏蔽的影响,不需要普通通讯所要求的“能源”及复杂的仪器设备,对电讯设备的干扰手段对它将不起作用,等等。这表明思维传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三) 屏幕现象与特异辐射。屏幕现象在诸多特异功能现象中是有普遍意义的,我们暂时不去讨论人脑中形成屏幕信息的过程(太困难了),看看发送者头脑中的图像怎样传送至接收者,变成接收者头脑中的图像? 作为一种自然的引申,就是假定人脑闪出屏幕的同时产生一种“特异辐射”[3]。寻找这种特异辐射并研究其物理属性,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生物体的确存在着并被准确地记录到一些基本的物理场,如磁场、电场、无线电辐射场等,

图6

图7

(四) 远距离传输中出现的明显的“时差现象”,少则几秒多则数小时,数十小时。它与传输距离间未发现规律性的联系。想从特异辐射或信息载体在空气媒质中传输的时间特性来解释上述时差现象,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认为可能的解释是:时差现象与人体大脑存贮记忆作用有关[4]。信息从存贮到显示,允许有较长的时差存在,图8为说明这种设想的示意图。其中假定了思维传感发送与接收过程的不同仅在于发送时,外界信息是通过常规信息接收系统(实际上也可通过特异感知获得信息),进入大脑存贮系统,而接收时,特异信息载体是通过特异信息系统(特异信息感受器)进入存贮记忆系统的,而以后的信息处理直至屏幕闪出,特异辐射发生过程均是相似的。图中屏幕效应发生系统、特异感受器和特异辐射也都是假设的。

图8

上海北京之间的思维传感实验,得到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七室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1]孙友余,《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1983) 23

[2]邵来圣等,《人体特异功能研究》,2(1989) 77

[3]邵来圣等,《中国人体科学》,1(1991) 63

[4]朱念麟等,《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1989) 19

(本文原载于《中国人体科学》,1(1992) 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