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传感中非视觉信息的传感问题

思维传感中非视觉信息的传感问题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肖雪兰、庞斐、季美芸,吴晓红等4人同时接收信息,传感失败,无一人接收到声音信息。在以往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思维传感过程中有“屏幕效应”,信息发送者的“屏幕”上呈现的图像的形状与颜色都能出现在接收者的“屏幕”上而实现传感。这些都说明“屏幕效应”在特异功能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根据我们目前对“屏幕效应”的认识,如果听觉信息可以被传感,那么除非声音可以被特异功能者转换为图像;声音的传感不通过“屏幕”。
思维传感中非视觉信息的传感问题_人体特异功能的实

王伯扬 盛祖嘉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邵来圣 虞惠华 沈云虎 方林虎

(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

在思维传感实验中我们经常把所要传感的内容以文字或图画的形式交给信息发送者进行传感,这也就是说所传感的是视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额前都出现“屏幕”[1],在这上面显示出相应的文字或图画。

据文献报道[2]:思维传感也能传送听觉或味觉信息。这就难免要问,这些信息传感过程中是否也出现“屏幕”? 这上面显示的是什么? 为此进行了一些实验。我们让信息发送者听取要求传送的内容(是声音而不是文字或图画)然后进行传感。实验结果表明:多数传感是失败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发送者所听到的内容都是难以用文字表达的;而少数传感是成功的,事后了解到,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发送者所发送的是所听到的声音的文字表达,在传感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额前都出现表达听到的声音的文字。

实验方式与前文[3,4]相同,实验结果如下。

传感失败的实验

一、难以表达的口语

[实验一] 口述用上海话讲的“我们上海人”(音:阿拉尚海宁),要求发送者印雪芳(苏北人,能听懂上海话但不会讲)通过思维传感传送上述信息,传感失败。

[实验二] 口述上海话讲的“上海话听不懂”(音:尚海嗳喔听佛懂),要求发送者肖雪兰(苏北人,能听懂上海话但不会讲)通过思维传感传送上述信息,传感失败。

二、难以表达的机械声

[实验三] 要求发送者印雪芳发送所听到的一种儿童玩具转动时所发出的声音。这是一种复杂的、难以用语言或文字表达的声音,发音60秒种,间歇40秒钟,持续半小时用录音机录下。实验时,连续放音半小时给发送者听,而发送者并不知道原来的声音发自何物。由肖雪兰、庞斐、季美芸,吴晓红等4人同时接收信息,传感失败,无一人接收到声音信息。

[实验四] 实验方式同上,传送的是铜铃打击声,打击一次,间歇5秒,持续半小时,传感失败。

[实验五] 实验方式同上,传送的是塑料夹子打击桌面的声音,频频打击15秒,间歇15秒,持续半小时,传感失败。

在以下几个实验中,事先告诉发送者及接收者:仅“do,re, me”3个音,但排列次序不同,声音由钢琴发出,发3音后,间歇15秒,录音。实验时,发送者听放录音半小时。

[实验六] 令发送者印雪芳、肖雪兰听“do,re,me”3音的录音并发送之;由吴晓红、庞斐接收。传感失败。

[实验七] 给发送者印雪芳、庞斐听“me,do,re”3音的录音并发送之;由季美芸、吴晓红接收。传感失败。

[实验八] 给发送者吴晓红、庞斐听“do,me,re”3音的录音并发送之;由印雪芳、肖雪兰接收。传感失败。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难以用文字表达的声音都不能通过思维传感传送。

传感成功的实验

在上述实验三至实验六(即由录音机持续发音的实验)期间,虽然大部分实验失败了,但偶然有两次实验却得到“传感成功”的结果,分述于下。

[实验九] 给发送者季美芸、印雪芳听闹钟走动的滴答声(录音)半小时,令她们发送;由吴晓红、庞斐接收。实验结束后,要求接收者写下她们所接收到的声音,她们都写下了“钟走动的声音”,而这正是发送者之一(季美芸)事后描述出现在她的“屏幕”上的几个字。

[实验十] 给发送者印雪芳听火车进站时的录音,令她发送;由徐亚琴、吴晓红接收。实验结束后,令发送者写下她所发出的声音;也令接收者写下她们所接收到的声音。结果,发送者和接收者都写下“呜呜的声音,以后是咚咚的声音,越来越大”,3人所写的内容一字不差。

以上实验表明,虽然信息发送者所接受的是听觉信息(声音),而实际传送的都是文字,是视觉信息。

讨 论

本文报道的实验结果说明,难以用文字表达的声音是不能被传感的,偶然出现“传感成功”的实验中所传感的是用文字表达的声音,而不是声音本身。不过,即使要求传感文字或图画的实验也不是每次都成功的。因此在对本文报道的实验结果给以解释之前,必须说明这些传感的成功与失败并不是偶然的。其一,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视觉信息的传感也偶有失败的,但必有其客观原因,如身体疲劳,偶有生理上的不适,天气闷热或突然转冷、转热,出现陌生人所引起的“外抑制”,等等。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而本文所报道的实验,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在没有上述种种原因的正常情况下进行的。其二,以上所述的实验次序,并不是实验程序,而是根据实验性质归纳而成的次序,实际上,各个实验是穿插进行的,甚至与前文的内容穿插在一起的。此外,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事先都不知道当天实验所要传感的信息的性质与内容,发送者在接受发送内容时才知道信息的性质与内容,接收者只能从接收到的信息中知道信息的性质与内容(是文字、图画,还是声音)。如果接收不到,那么,她将不会知道信息的性质与内容。因此,在我们的这些实验结果中,成功与失败不是偶然的。

在确认本文所报道的实验失败不是偶然的基础上,如何理解这些结果呢?

在以往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思维传感过程中有“屏幕效应”,信息发送者的“屏幕”上呈现的图像的形状与颜色都能出现在接收者的“屏幕”上而实现传感。我们还发现,思维传感中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都无须了解所传感的文字的意义,可见文字无非作为一种图像被传感。在另一些特异功能过程中,同样有“屏幕”出现。例如:用意念折断玻璃瓶内的火柴和用意念操纵计算器来进行较为复杂的计算过程中,都在“屏幕”上出现火柴或计算器。这些都说明“屏幕效应”在特异功能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根据我们目前对“屏幕效应”的认识,如果听觉信息可以被传感,那么除非(1)声音可以被特异功能者转换为图像;(2)声音的传感不通过“屏幕”。

如果声音能被转换为图像,那么为什么难以用文字表达的声音就不能转换呢? 而且在少数几次传感成功的实验中出现在屏幕上的既不是声音本身(例如“滴答”声)也不是某种特殊的符号或波形,而是表达所听到的声音的文句(如“钟走动的声音”),所以我们的实验结果只能说明声音本身不能被转换为图像,因此也不能被传感。

至于声音传感是否可以不通过“屏幕”而实现,本文实验结果并不能提供肯定的答复。这是因为从事本文所报道的实验的特异功能者是我们自己所训练的,所以并不排除通过用另外方式训练的特异功能者或者某些不经训练而具有特异功能者,可以不通过“屏幕’而实现声音的传感。不过鉴于不属于思维传感范畴的特异功能(例如通过思维折断火柴或通过思维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实验过程中同样出现“屏幕”,所以可能“屏幕效应”是各种特异功能的共同属性。如果确是这样的话,不通过“屏幕”的声音传感便似乎难以想象了。

除了听觉信息之外,我们还进行了少数味觉信息的传感实验,所得的结果完全和听觉信息传感相同。因此,以上讨论也同样适用于味觉信息的传感。

总 结

本文报道了一些思维传感的实验结果,经分析认为:通过屏幕效应传感信息,只限于视觉信息(文字、图像)的传感。如果听觉信息(或味觉信息)也能进行传感,那么它们除非是不通过“屏幕”或者是在传送之前将信息转化为图像,但我们的实验结果都不能支持这些可能性。

[1]邵来圣、朱怡怡,《人体特异功能研究》,2(1989) 77

[2]孙友余,《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1983)23

[3]王伯扬等,《中国人体科学》,1(1992)12

[4]邵来圣等,《中国人体科学》,1(1991)63

(本文原载于《中国人体科学》,4(1992)1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