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的经验”的教育[1]
年来时闻有人提倡教育救国之说,众咸以迂缓而不切实际目之,加以种种非议,姑无论其评驳之是非,吾人倘能从根本上细加推寻,详为研索,实不能否认此种主张自身有其重大之意义。方今之世,浊浪滔滔,时衰国危,有志之士莫不各抒其所见,谋所以补救之方:如所谓“积极革命”,所谓“振兴实业”,所谓“整理财政”……比比皆是也。凡此种种,就其本身而言之,固各有其相当之意义,然究系枝枝叶叶之办法,终非根本之计划。欲求其先着眼于深微之处,续致其最近缓之力,终乃谋国家百年之大计,如教育者殆不多见也!教育救国之说,容或近于迂阔,然其所期望于未来者则至大:其求者乃永久之建设,非暂时之破坏;其所注意者乃底层之培植,而非表面之虚饰。故无论众议如何,吾人为根本上之解决计,固舍此道莫由也。惟是,提倡教育固属刻不容缓,吾人尤须注意如何方可使其得充分致其大用。吾人试一静思,为救国计,今日所需要者果为何种教育乎?此实一至关要紧之问题,而愚窃将与诸君略一讨论者也。
大抵吾人有某种要求,谋所以使其得充分之满足时,其方法可分两方面,详细分析该目的所含意义。再根据由分析所得之意义,拟定达到此目的之方法,此其一也。遇较大问题先做缩小的试验,此又其一也。斯二方法,各有其重要价值,不可偏废。对于某目的所含意义,苟不经条分缕析,势不能有最称完善之方法。譬之筑一图书馆,在着手建设之初,必由工程师先绘一图样,某处为何,某部奚若,详加研究,务使凡一图书馆必备之部分悉包括无遗,再根据此图样从事经营,一完善之图书馆始克告成。但有时如吾人所要求者过于巨大,难以达到,则须先为缩小的实验。以其措施易且较为稳妥也。工程师之筑城郭也,往往以工程浩大之故,先制一模型,精心构造,务至完善无缺,始着手实际建造。工程若此,其他各事莫不如斯。附带一言,由此可论及私立教育机关之地位。私立学校所应担任之工作,一固为补助公家教育之不足,余尚有一较为重要者,即缩小教育之试验。故偶有新的教育计划,公家机关或格于种种关系,不使实施,私立学校不妨先做局部的缩小试验也。
吾人既有如许对于教育之要求,其达到之方法,亦不外上述两步骤。由诸君所拟,对于教育之各种要求,可得一总目标,即如何改造中国使其西方化是已。处于世界文化日新月异骎骎向上之时,中国处处皆嫌老旧退缩,不徒有落伍之叹,且有灭亡之忧。吾人不思自强,不欲存立,斯则已耳!不然,则舍努力奋进促吾国亦西方化,其道奚由?此理至为显明。数十年来志士哲人之所呼号,之所论著者,莫不竞竞然集中于此。远如康梁二氏,近若吴稚晖、梁漱溟诸君对于东西文化之比较,莫不各有精审之研讨。推其缘由,盖憬然觉察斯问题实其紧要之关系于吾国存亡前途也。
吾人之目的既为促使我国西方化,对此目的首须甚加条析。分析之道亦有二:其一,就固有之表面现象加以观察,排列;其二,深鉴圆照,考此现象致成之由来。前者为静的分析,后者乃动的分析也。愚意对“西方化”应以由“静”的方面得来之原素,行“动”的分析;不如斯则不耳(足)以得其真象。何则?对此问题苟仅用“静”的分析,则“重人为”也,“喜创造”也,……无一非西方化所有之原素也。若此,则难免有误认为西方人所专有之弊矣。吾今试问凡此果尽为西人固有者乎?是否此皆天赋彼西人,其他民族胥无得此之可能?奥稽历史,中古之世,彼西人或衰昧未开,或文化卑下,较他色民族未必多优,近所傲然持以骄人者,数百年前何尝有也。彼西人所以有若斯之文化者,非缘天赋,实系经环境之迫压,事实之变迁,逐渐酝酿而成者也。苟有同样之背景,虽为他色人种亦足以奋发有为,未必多让。故一言以蔽之,兹所谓“西方化”云云,经“动”的分析,则知非仅“西方化”也,实即“现代化”也。方今世界,进步迅速,一日千里,第其进化之趋向则有一焉,斯即所谓“西方化”亦即所谓“现代化”。处于此种环境中,吾国不但有得此“现代化”之可能,且有不得不出此之势,远观事象,近察国情,不如斯,不足以立足于当今之世也。
夫既曰,吾国当现代化矣,其所以致此之道应何如者?其尽取彼邦所有之一切新建设而模仿之乎?抑亦步亦趋处处皆拾掇彼邦之糟粕乎?远见之士,当曰,非也,诚若此,不徒不足以致吾国于郅治之境;且适足榷陷之而有余?吾人设尽蔑一切国情风俗,悉取彼西人创造之一切而吞之,不徒不能达吾人原有之目的,行见日距其远而不自觉。况乎之世界文化非限现有者而已,其进化之速,实足骇怪,苟一味痴随他人,掇拾其所遗,而不能独创,其将终归于落伍,必也!是以,今当觉悟,所谓模仿者,非掇拾其所表现出之结晶物之谓,乃深攫其所以至此之根本精神之谓。探河源者,必登高山,理固有然矣。彼西人所以造成此种现代文化者,殆有其根源。愚尝细绎其原,知所谓“开辟的经验”,即现代文化之出发点也。由某种大势之局促,事实之变迁,而奋起此种“开辟的经验”的动作:由若斯之动作,而孳生此种文化因果相,连彰彰在目。方今吾国果欲生存于现代之世界,则非有此所以造成现代世界之“开辟的经验”不可。吾人所望者,不徒在攫得现代化之已成物,尤在能创造更新之文化;现代化之本意唯在此而已!
现代化之特色,谅诸君所俱悉,其一为科学方法,其一为民治精神。吾人但知科学方法之为科学方法,民治精神之为民治精神,至问及所以产生此二者为何,因膛然莫对也。须知此二者不过文化之已表现出者耳,至其原动力则“开辟的经验”也。考西人在三四百年前,彼时并无所谓“科学方法”与“民治精神”。自十五世纪哥伦布氏首次发现新大陆以来,种种新活动如所谓法国革命,科学发明,工业革命,莫不相继产生。缘是,西人各方面生活遂顿呈剧大之变动,现代文化遂亦因此而灿然怒放其花。如河流然,其始也仅泛流平地初无何种奇景也,及其临一悬崖,陡然下降,成一大瀑布,遂滔迅流急,湍滔滚滚,一泻千里,呈一空前之伟观焉。故知现代文化实生于“开辟的经验”。现代文化之结晶物,如所谓“科学方法”与“民治精神”较之“开辟的经验”,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耳!今试略为诸君一谈“开辟的经验”与此二者之关系。
一、“开辟的经验”与“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之主要条件,不外“假定”、“观察”、“比较”、“证明”等项。人若足不出户,终日圤坐斗室,其所见者即熟视而无睹,复仅限于此小范围,譬之桌椅,其用一而其形殊,但居此室者,则唯知其一而忽其他。果能走出斗室,浪迹天涯,行万里路,则心胸自拓,其所见闻者,形形色色,无一非昔所未稔,为好奇心所驱使,即从事于观察,致力于比较。考之西洋史,中古之世耶教缚人性灵,终日冥修古刹,见自然伟景,不敢仰视:以为罪恶,及文艺复兴,人皆尽力发展个性,遂打开一切桎梏,天空海阔,任我飞翔,于是自然神秘之锁遂启数千年,幽闭不发之精光遂灿然照耀。“开辟的经验”可使吾人观察、比较之范围扩大,此其明征也。见闻窄则固执,眼界阔则心虚。古人常谓:“不出户知天下”。又曰:“闭户造车,出门合辙。”意谓举世一切,彼于故纸堆中少加努力亦可知之,且不误焉。此在诸百建设皆已固定时言之,可也。若乃情形陡变,万事新奇,无论其真其伪,为信为疑,皆非遍搜证据,详为研索,不能遽下一言也。若斯,岂非“开辟的经验”,大足提高吾人对于客观证据之信仰乎!科学重假定,先设一原则,续致力于事实之考察以证其然否。科学家盖认此真理世界,茫茫浩浩,无际无垠,变化千端,靡有定主;今日所是,明日或非,昔之所斥,今或至理。故主胸怀高远,独对大自然精心研讨,不以是非成败为念,唯努力而已。假定不适宜,再试焉,三试焉,以至无穷试焉。斯则“开辟的经验”所以振起科学假定之胆量者,不其伟耶?
总撮上述,“开辟的经验”与“科学方法”之关系有三。
(1)“开辟的经验”可使吾人观察,比较之范围扩大;
(2)“开辟的经验”大足提高吾人对于客观证据之信仰;
(3)“开辟的经验”可振起吾人对于科学假定之胆量。
二、“开辟的经验”与“民治精神”
“机会均等”为民治国家之唯一特征。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为国民者皆有此义务,亦有此权利。而其致此之由,则缘于“开辟的经验”。试举例焉,群集一乡,地稀人稠,势必争扰不已;苟移居一大沃野,茫茫无边,任我垦殖,则每一份子努力竞进,犹自不暇,若再斗争,断无斯理。“开辟的经验”又可增高个人独创自信力。科学家之所以屡败屡蹶一再试验者,以此故也。而其极,终发闻宇宙间无穷妙理。冒险家之所以横渡大洋,风涛险恶,舟子愤恚,而终统其说之是,抵死前进者,以此故也,而其极终觅得莽莽万里之大陆。此二例见诸历史,最称显著。若夫小说家言,鲁滨逊独栖荒岛,苦志经营,斯虽虚构,然西人精神,殆类此耳。除前二项外,“开辟的经验”尚有使团体合作特别巩固之力。此理至显明,群处惊涛骇浪之中,齐丁荒漠无际之夜,不合作则皆不足以生存;能协力则同登幸福之邦。试观十九世纪各国大革命,斯乃破天荒之举动也;旧势力根深柢固,不易摧倒,苟非同心协力,尚何成功之足云乎。
总撮上述,“开辟的经验”与“民治精神”之关系亦有三。
(1)“开辟的经验”促成“机会均等”之实现;
(2)“开辟的经验”增高个人独创自信力;
(3)“开辟的经验”有使团体合作特别巩固的力量。
缘此种种,吾人实不难承认“开辟的经验”乃现代文化所由来之背景也。
现代教育之目的,在养成每一国民之现代力。如何养成此种力?是则使学校内一切工作皆受此“开辟的经验”之贯串。故愚意学校工作,当以动作为主,学科为副。教育之意义,在以经验较广之人,协助经验较少之人,锻炼其生活力量,使其营适宜当下环境之良好生活。今兹办法,即遥应此种意义也。愚以为学校工作可含“开辟的经验”之三动作。其一,为个人锻炼的开辟经验;其二,为团体生活的开辟经验;其三,为生严技能的开辟经验。
(1)“开辟的经验”之个人能力的锻炼——此项尚可分为三点。其一,在思想方面,须养成创造的思想,须养成能自动的搜集原料加以整理之能力;其二,在身体方面,此(须)养成敢于冒险,并能忍辛耐苦之精神;其三,在情感方面,须培养一种与大自然相融合之美趣,俾生命节奏得其平衡之颤跃。
(2)“开辟的经验”之团体生活的能力的锻炼——关于此项有应注意之点二,即①共同目标之领略;②对“领导”和“随从”之旧观念须改变。往昔皆系由少数人处处作领袖,现则主张多数人皆借其一技之长于社会中为领导者。
(3)“开辟的经验”之生产技能的锻炼——此项亦有两要点。
①吾人应承认用思想支配物质与支配文字其重要一、其光荣一。
②注重实习。
动作为主科学为副之教育办法,最宜自部分做起。如先以初一年级作为新实验基础最善。至于其他各年级则可于课外下列各种动作,如斯逐渐参加使吾人动作与学科,训练……等,相为联合。
1.野外生活;
2.长途和短的旅行;
3.各种科学的功课用自寻原料的教学法;
4.音乐及其他各种艺术的运动;
5.组织的生活的训练;
6.领导的练习;
7.组织外交问题研究会;
8.增加生产技能实习的机会;
9.社会视察及职业实习;
10.消费合作运动。
总之,现代教育应为开辟的经验的教育,此实无容多辩。国家存亡,惟视国人有无现代力;而教育者之责任,弥觉重大。本校颇有作此等试验之可能,缘本校固有精神即为时时改革,永远猛进者也。今者,济济多士同聚一堂,和衷讨论其所望于未来者,何其伟大。愚不敏,聊就研究所得,贡之诸君。虽曰刍荛之献,谅亦不无一得之见也。
(据《南中周刊·南开学校,23周年纪念专号》,1927年10月17日;录自崔国良编:《张伯苓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注释】
[1]1927年6月21日至7月2日南开中学召开了暑期“学校工作改革讨论会”。本文是张彭春在这个会议上的一个演讲,由邵存民记录,最初发表在《南中周刊·临时增刊》第1号(1927年9月6日)。后又经作者“略加修改”,发表在《南中周刊》第23周年纪念专号(1927年10月17日)上。这里收入的是修改后的文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