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来圣 张邻尘 张 明 周应祺
(上海高校人体科学联合研究组)
迄今为止,对于人体特异功能现象还不能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但是,通过现代的科学实验方法,来积累大量的实验资料,必定能逐步地逼近和揭示这个未知领域的真面目。例如,在人体特异功能者用“意念”认字过程中,伴随有使胶卷感光的现象,已受到科学工作者的注意和研究[1,2]。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照相放大纸和胶卷研究了人体特异功能的光学现象。这种实验方法简便,实验结果可靠、客观,可以作为对人体特异功能一种有效的探测方法。此外,我们还记录到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现分述如下。
实 验 方 法
大部分的实验是使用书本式试样封装。将1—3张普通的公元二号放大纸(305毫米×254毫米)对折,药膜面向内。经测试,这种放大纸对可见光敏感,而对X射线,包括软X射线均不敏感。然后,将一张写有彩色文字的半透明纸片,贴在最内层的放大纸药膜面上(ESP实验),或将一根细铝丝(直径1毫米)的一端用胶水纸固定在放大纸药膜面上(PK实验)。在书本式放大纸各层中,设置了偏振片、彩色滤色片、彩色放大纸、黑白或彩色照相底片及铝箔等监测物。目的是用来判断该光学现象的物理属性。整叠放大纸试样被封入一只普通包装放大纸用的黑色塑料袋中,外面再套上一只同样的黑色塑料袋,卷边封口,保证不漏光。并用丝线在袋口缝几处,打结。丝线两端贴上棉花纸,签字,以满足不可逆性封装要求。整个试样如照片1a及1b所示。
照片1a 不可逆性封装
照片1b 书本式试样封入黑色塑料袋后的外形照片
我们在最初几次实验中,发现对折的放大纸相对的药膜面上,显出正、反字迹的影像,但都比较暗淡,见照片2。我们认为这是因为ESP信息载体从试样正反两面都有射入,两次曝光叠加在一起所致。我们还发现铝箔能很好地起阻挡或衰减ESP信息载体能量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实验中,就在粘贴有纸片试样的放大纸的背面,贴上一张铝箔,使从背面方向射入的能量大部分被铝箔所阻挡,就能获得层次清晰的影像,照片3表明在同一张放大纸上,有铝箔屏蔽的部分与没有屏蔽的部分,两者影像的清晰度成明显的对照。
照片2 对折的放大纸相对的药膜面上正、反字迹的影像
照片3 铝箔屏蔽对影像清晰度的影响
测试时,仅要求受试者用“意念”认出字样及其颜色。事实上,受试者也没有去有意识地注意与字样无关的物体。
实 验 对 象
张×,女,15岁,初三学生。自1980年2月由她的父母发现她有特异功能后,经过不断的诱发训练,功能比较稳定、全面,能“意念书写”、“意念移物”等等。身体健康情况正常,学业成绩良好,实验态度认真踏实,并能与研究人员很好地配合。
实 验 结 果
自1983年秋至今,进行了几十次实验,并且对典型的实验进行了多次重复。现将结果综述如下。
(一) 实验记录表明:人体ESP信息载体通过照相负片可在放大纸上形成层次清晰的正像,见照片3;也可在放大纸上获得写在半透明纸上文字的正反像,见照片2。
(二) 实验记录表明:人体ESP信息载体通过红、绿、蓝、黄等滤色片后,在彩色放大纸上产生相应的补色,并且通过彩色人像负片,产生正常的彩色正像,见照片4a和4b。
(三) 实验表明:人体ESP信息载体通过两片正交的偏振片时,其正交部分在放大纸上的负像呈现与可见光一样的吸收性质,见照片5。
照片4a 彩色滤色片与相应的补色
照片4b 彩色文字和底片与相应的彩色像
照片5 ESP信息载体通过正交的偏振片在放大纸上形成的影像
(四) 在一次实验中,放大纸上印出了铝箔试样折角的反射影像,见照片6。
照片6 箭头所指为铝箔试样折角的反射影像
(五) 人体ESP信息载体透过红色塑料薄膜,与照相暗室中的红灯一样,不能使黑白放大纸感光,见照片7。
照片7 ESP信息透过红色塑料薄膜不能使黑白放大纸感光
讨 论
(一) 采用照相放大纸和胶卷等感光材料来研究人体特异功能中的光学现象的实验方法虽然是定性的,但其结果是以感光材料上的记录为准,与受试者的主诉无关,故更为客观可靠。
(二) 放大纸曝光记录表明:特异功能者进行辨识图像时,在试样周围伴随有电磁波中的可见光,频率范围覆盖了全部可见光的光谱,并有折射、反射、偏振等现象。这结果与徐兰许等[3]的实验结论相同。
(三) 从照片8上可以看到特异功能者在放大纸上留下自己右手的影像,这影像表明ESP信息载体是来自试样外部,而不是从手掌部分所发出的。
(四) 在进行PK实验时,设置的胶卷、放大纸等也同样都曝光发黑,其光学现象也与可见光相同,见照片9。其原因可能是:根据特异功能者主诉,用“意念”使铝丝弯曲前,总是在右额前先出现“铝丝”的图像形状,然后看到“铝丝”弯曲。我们询问过好几位特异功能者,都有类似的经验。这似乎表明ESP必伴随着PK现象产生。也就是在用意念致动做功时,感光材料也会发生被曝光的现象。
照片8 特异功能者在放大纸上留下自己右手的影像
照片9 右侧是整张被曝光的黑白放大纸,中间是已被“意念”弯曲的细铝丝,左侧上部是彩色滤色片,左下侧是彩色放大纸,上面记录了相应的补色
(五) PK和ESP信息载体的感光作用范围可以相当大。我们用面积为305毫米×254毫米的原张放大纸制成书本式试样。当固定于放大纸上的铝丝被特异功能者用“意念”弯成钩状时,整张放大纸都被曝光了,见照片9。这说明未知信息载体的能量的发散面很广。但是从历次实验记录看,这种能量在放大纸上分布很不均匀。有些像天上的云层,见照片10。我们认为:(1)根据大多数特异功能者主诉,用“意念”辨认一个文字试样时,并不是一次就在额前完整地闪出字形,而是一笔一划地或局部地相继反复闪出,最终感觉到完整图像的显示[4~7]。(2)根据文献[8]所载,人体特异功能在一种光敏探头上测试到的是一个个长短不等的电脉冲。将上述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我们设想这种未知信息载体的能量的发散面之所以很广和分布不均匀,可能是一系列脉冲式的、强度可以随意变化的、能量束的叠加和弥散作用的结果。正似当一个人观察一张图像时,他的眼睛随着注意点不断转移到另一个注意点一样,最后在脑的视觉皮层上形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照片10 未知信息载体的能量在放大纸上的不均匀分布
(六) 人体特异功能的作用和效果是不是受人体大脑的“意识经验”所支配? 是不是需要可见光的参与? 这是从事人体特异功能研究者所关切和感兴趣的两个问题。对此,我们设想了两个实验方案。
第一个实验设想是:如果有一位患色盲的特异功能者,由于他缺乏对某种颜色的感觉经验(如红绿色盲),则在辨认图像时,也必定不能正确辨认这种颜色[9,10]。现在应用上文实验结果(2)中所介绍的方法测试这位患色盲的特异功能者,在彩色放大纸上与试样一起放着红、绿、蓝和黄的滤色片。当他用“意念”作用于试样后,彩色放大纸上如果:(1)产生了一一相对应的补色,说明人体特异功能的作用与人体的大脑“意识经验”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可以认为人体特异功能的光学现象是一种次生效应,当这种未知的能量接触到目标上时,能够激发出可见光来。(2)如果只有蓝黄两种颜色的补色鲜明,红绿两种颜色的补色难以分辨,则可以说明人体大脑的“意识经验”参与了人体特异功能的作用。
第二个实验设想是:根据当特异功能者在黑暗的环境下用“意念”认字时,往往不能成功的事例[3],这究竟是一种心理效应呢,还是可见光直接参与了特异功能的作用? 因此,我们设想在单色光(如钠光灯)照亮的环境下,仍然采用实验结果(2)中介绍的方法,对非色盲特异功能者进行测试,如果实验结果在彩色放大纸上出现了红、绿、蓝、黄滤色片相对应的补色,那就说明有两种情况:(1)测试环境中的可见光没有直接参与特异功能的作用,人体特异功能的光学现象可能是一种次生效应;(2)人体大脑对全色谱可见光的“意识经验”可能参与了这个作用,上述光学信息可能调制于ESP信息载波中。反之,如果彩色放大纸上出现了不正常的补色,那就说明了测试环境中的可见光直接参与了特异功能的作用。
以上仅为我们对所做的实验结果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有待今后实验检验的几点设想。我们坚信“世界上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在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实验,一定可以逐步揭开人体特异功能现象的奥秘,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本工作得到上海海洋大学电化教育实验室的协助,在此表示感谢。
[1]柴剑宇、赵勇,《自然杂志》,12(1981) 892
[2]关士续、彭文晋,《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研究报告》,70(1981) 4
[3]徐兰许等,《人体特异功能研究》,4(1983) 151
[4]王楚等,《自然杂志》,4(1980) 438
[5]邵绍源等,《自然杂志》,4(1982) 274
[6]叶梓铨,《自然杂志》,4(1982) 276
[7]上海人体科学研究会,《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1984) 17
[8]郑天民等,《自然杂志》,8(1981) 563
[9]贺慕严等,《自然杂志》,4(1981) 294
[10]田维顺等,《人体特异功能研究》,4(1983) 162
(本文原载于《人体特异功能研究》,3(1984) 1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