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学课堂教学定式的教学价值
在过去的25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里,对于相似的教学内容,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肯定都有不一样的地方。但还是可以看到明显的阶段特点,不同的定式定格在教师的教学生命片断中,就像生命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标志一样。无论是初入职时的简单讲授,到有一定教学经验后的丰富教学手段时条分缕析地讲授,再到“让课堂动起来”的感召下探寻科学含义,又在“让课堂活起来”的追寻中把最主要的问题交给学生,形成新的定式,每一个生命时段里,都有独特的花香,犹如儿童之于歌谣、青年之于激情、成年之于稳重、老年之于沉静,不同的定式都能带来不同层次的教学效果。
教学定式是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建构的相对稳定的一种教学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间段里被认为是有效的,定式也因此得以保存并流传,成为共享的行为方式,确保了基本的教学质量。如同围棋定式之于围棋学习、比赛的价值一样,这是定式之所以存在的教学价值。
一、定式的预知性
经验是模糊中的正确。定式的预知性是教师心中有底,定式的形式源于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凭借着经验,教师可以大致估计这种教学行为的良好结果。有些定式是教师见识了他人成功的结果后学习得来的,运用这种定式时,教师是带着自信实施的。当然,教师个人创造的定式也会进入与他人共享的通道,带给他人预知教学成效的作用。教师日常的教育实践是由大量的习惯、定式构成,它们是日常教育实践的主体部分。在一所学校里,教师群体的教学定式,形成了日常教育实践的整体面貌,于个性中显现秩序和稳定,既可以确保基本的教学质量,又可以有效预防、解决教育失序问题。
二、定式的示范性
“你有没有听过这节内容的好课啊?”“好课”是对定式示范价值的一种肯定。大家都愿意这样教,这是定式的示范价值。示范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教学常规和模式的价值效用。当办公室里出现这样的对话时,尤其是有明确的“模仿对象”时,说明定式的教学效果得到确认后,渐渐地教师群体中会产生“约定俗成”的概括性说法,形成对“公认教学标准”的默认。这种模仿在教学行为进步中司空见惯,也因此,进一步形成了群体在被示范影响下的规范化行为,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廉价而平庸”的焦虑,直到新的潇洒自如的课堂行为成为有效教学的标杆。
三、定式的贯通性
一个有效的教学定式,总是符合某种规律性和秩序,入职时积累的教学经验、技能、策略,总是与一定的定式捆绑在一起,连接着教师的过去与现在,沟通着个体教师与群体教师,体现为行为的贯通属性,促进了有效教学的链接与传递。老教师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年轻教师很长一段时间。个性化的教学,常常源于教师在不同时段对不同定式的反复提炼,富有个性的教学行为定式,使缺失相似教学背景经历的教师之间不容易模仿,相对而言,贯通性就差一些。也因此,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定式变得丰富多彩。定式的贯通价值还表现在从一节好课的定式中可以变通应用到其他课堂教学中。
四、定式的经济性
“你有没有这节课的课件啊,传一个给我”,这里所“传”的课件承载着教学定式。按“套路”下棋,省工又省力;按定式教学,简捷又方便,节约脑力体力。在教育生活中,教师面临着“教室里的压力”和“实践感”的催促,其行动不可能都是经过理论优选、深思熟虑的。此时,教师过去的成功行动图式,如经验、习惯、常识等对其具有重要影响。遵循定式、寻求方便、追随他人的教学感觉,就构成了教师参与教育生活的经济逻辑。定式的经济逻辑是教师的“省时省工”,一遇到公开课等就先下载大量的课件再说,而理性逻辑则需要教师“费时费力”,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思维主线。显然,学校需要理性逻辑的教学环境,这样,不只是“萝卜煮萝卜”,更多的是“土豆炖牛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正教学逻辑,同时也成了学校文化积淀生成、可持续性发展的物质根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