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以过程为主线
以过程为主线的教学策略,是指活动过程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科学素养必不可少的条件。真实的过程能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能够使学生关注生活,对生活充满好奇,并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用科学技术充实自己的观点,进行价值判断;能够帮助学生在经验基础上真正理解知识,明确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知识。不管教学内容如何变化,也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习倾向,构成教学的一些因素必须要考虑,影响教学的一些条件一定要满足,一些活动方式及其过程必然在学习中发生。因此,分析并找到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动力、要素及其关系,筛选和整合这些因素,将活动置于有效的、整体的教学结构中,这是实施科学课堂活动教学的策略之一。
“以过程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就教学目标而言,侧重于“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对于概念,要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对于规律模型,要坚持“延迟判断”,让学生探寻规律的发现过程;对于科学实验,要渗透思想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过程;对于科学问题,要注重过程分析,让学生亲历类似问题的解决过程。
一、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教学中的助学事件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学习需要帮助,需要一定的经验支撑,需要一个从助学到自主的过程。以“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为例,《科学·七年级上》(课标浙江实验版)教材先让学生讨论“平时是怎样晒衣服的”(40),然后提出“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并开展探究。《科学·七年级上》(2012课标浙江版)教材吸收了原教材的背景知识,直接提出:“你能对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建立合理的假设吗(联系晾晒衣服的经验,也许能够得到启示)?”教材中还有边条写着“提示:湿衣服撑开晾晒比堆在一起晾晒干得快……”(41)《科学·七年级上》(课标浙江实验版)强调的是在助学事件中提出问题,而《科学·七年级上》(2012课标浙江版)教材强调的是面对问题我们能找到哪些原型启示。两种教材的共同特征都是把“核心事件留给学生探究”,从助学走向自主。
而从自主的角度思考,晒衣服的经验也离学生越来越远了,所以属于比较远的助学事件。为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可以先设计一个真实的情境:体育课回来,感觉很热,大家都在电风扇下吹,有增加风速的、有解开衣领的……有边擦汗边吹电风扇的。大家这样做有什么科学依据?这个情境涉及两个本课时的主要问题:蒸发吸热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真实的过程能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适时的助学与适时的自主同样重要。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时的问题与对策”,《科学·七年级上》(课标浙江实验版)与《科学·七年级上》(2012课标浙江版)教材都用列表的形式,由于学习第2节“细胞”时学生刚开始接触显微镜,所以,面对“细胞有严重重叠”等问题时,《科学》(课标浙江实验版)教材的对策是“在老师帮助下,用镊子展平洋葱鳞片表皮后,重新制作装片”(42),而《科学·七年级上》(2012课标浙江版)教材的对策是“用镊子展平洋葱鳞片表皮后,重新制作装片”(43),表面上看起来,有没有“在老师帮助下”这句话对教学没有多大影响,但这恰恰是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助学与自主之间的平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是其真正的理念。
“主动参与”策略的操作要点有:
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以及与学习目标相适应的评价形式。
监测并分析学生的作业,根据需要进行个别的或集体的学习行为矫正,或快速反馈。
鼓励学生把自己看作有能力的学习者。
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控制、助学要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二、主动探索
主动探索除了体现在课内,还应从课内到课外——能够使学生关注生活,对生活充满好奇,并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香烟包装铝箔与氢气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探究知识结构化,需要学生放松性警觉(即安全的条件下,自然地接受新信息、探究新情境和顿悟新问题)以及对经验的积极加工(积极加工包括探究、反思、沉思和创造性精制,它涉及情感、已有的观念和学生本身的价值观)。
(一)探究
学生在学习了用某些金属与酸反应能制氢气后,有一位学生用香烟包装盒内的铝箔与醋反应制取氢气,在大瓷碗里放入铝箔,倒入一定量的食醋,外用保鲜膜密封,再绕上胶带(见图6‐22)。一天后,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没有看到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没有听到爆鸣声。
图6‐22 铝箔与醋反应的家庭探究装置
该学生猜想可能是铝箔与醋的接触面积太少,应该增加接触面积,于是把铝箔撕成细小的碎片,再次实验,还是失败了。
该学生又猜想可能是醋中乙酸的含量较低,更换了醋的品牌。实验再次失败。
于是,该学生得出结论,醋与铝箔不会发生反应。
此话题引入教室后,引发些许讨论:
有学生认为,还有其他因素也应该分析一下。比如装置是不是漏气、密封空间内是不是空气太多、是不是反应生成的氢气太少有没有达到爆炸极限、产生氢气的速度是不是足够快、检验方法在这里是不是适用、有没有考虑到铝箔表面可能被氧化等。还有食醋中醋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太低、氢气不能燃烧、铝与食醋中的醋酸不能反应、铝的金属活动性比较弱不能与酸反应、检验方法出错等有争议的问题。有学生还提出了一个更有创意的问题:香烟包装铝箔是不是铝做的?
(二)选择与再探究
用细口的容器如矿泉水瓶代替瓷碗,装满醋。把矿泉水瓶倒过来,反应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瓶底的气泡会变大。
把卷成卷状的香烟包装铝箔浸入1∶4的稀盐酸溶液中,约过了三分钟后,仍看不到明显的气泡产生,有学生就得出结论,香烟包装铝箔不是铝做的(通常五六分钟后,可明显地看出气泡速度变大)。
为激励这种探究,我们把它习题化并向同学推广。
某同学学习了用某些金属与酸反应能制氢气后,认为香烟包装盒内的铝箔与醋反应也能制取氢气。在大瓷碗里放入铝箔,倒入一定量的食醋,外用保鲜膜密封,再绕上胶带(见图6‐22)。一天后,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没有看到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没有听到爆鸣声。
(1)在与同学讨论的过程中,有以下一些议论,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选填编号,答案可能不只一项)
①装置太简陋容易漏气 ②铝的金属活动性较弱不能与酸反应
③反应生成的氢气太少 ④食醋中醋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太低
(2)某同学把包装盒内的铝箔撕碎后,重做实验……同时阅读资料,发现通常食醋中含有3%~5%的醋酸,醋酸是一种有机物,具有酸的性质,熔点为16.6℃。当时实验室气温为8℃,找到醋酸时发现它是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她用醋酸代替食醋又开始重复实验。“用醋酸代替食醋”,她是为了验证_____的猜想。(同学们给出了食醋中醋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太低,反应速度慢;铝能与醋酸反应等合理答案,也有学生选编号④的。)
“主动探索”策略的操作要点有:
尊重学生的探究兴趣,哪怕一开始可能是有些简陋的。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下学习策略及坚持不懈对保证学习成功很重要。
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满足感。
三、主动思考
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带来国民抢购食盐的风潮。这中间有证据、有思考、有传说,就是没有科学素养,只是一个从传说到伪证据的过程。
《科学·七年级上》(2012课标浙江版)教材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这类问题,比如,相比于《科学》(课标浙江实验版)教材,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44)中,传说减少了,科学史增加了;古印度人的地球观删了、古巴比伦人的地球观删了,只保留了中国人的地球观;增加了毕达哥拉斯的设想、亚里士多德的推理,再加上麦哲伦的实证与太空照片,组成了相对完整的人类思考链。
相同的例子还有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其中《科学·七年级上》(课标浙江实验版)教材中有一个条目是“地震的预报和防范”,而在《科学·七年级上》(2012课标浙江版)教材中变成“地震的防范和预报”,(45)教材还删除了地震发生前的征兆,如马不进圈等民间流传的预报方式,增加了自救图片与防震建筑。“预报”与“防范”哪一个更重要?对大众而言,地震的防范比预报更有意义。教材的这种安排,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用科学技术充实自己的观点,进行价值判断。
这种证据意识在《科学·七年级上》(2012课标浙江版)教材中常常以整体历史观的角度体现出来,比如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扩张学说:“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30岁那年,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如此相对应。是偶然的巧合,还是非洲大陆曾经与南美大陆是一个整体……”(46)然后,教材从科学方法上介绍假说,从证据意识上增加了舌羊齿化石的分布内容,在述说上增加了科学史上的赫斯、迪茨等人物,利用读图增加了洋中脊与大西洋的扩张的介绍,正是几十年、几代人,才把偶然的发现变成了科学。
教材这种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有证据地思考。
“主动思考”策略的操作要点有:
善于澄清理解和信仰、传说与证据的区别;
在涉及科学概念时,要避免运用“真实的”“相信”“信仰”等词汇。
讨论建立实验数据和理论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推理解决问题。
述说时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科学概念并介绍科学探究过程,把思考的观点亮出来。
四、主动实践
从经验到知识是一种主动实践,从知识到经验也需要主动实践,主动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在经验基础上真正理解知识,明确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知识。过程的背后存在着一种理念,要让学生重演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要呈现整个“具体而微”的研究过程,既要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要体现研究问题的一般思维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科学·七年级上》(2012课标浙江版)教材中,从经验到知识的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有一个“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活动练习,很简单却很综合:“拿一只小烧杯,将它靠近嘴边,张开口对着烧杯内壁哈气,见图6‐23甲,可以发现杯内壁出现了水雾。点燃打火机,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见图6‐23乙。一段时间后,同样可见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这两个过程发生的变化……”(47)
图6‐23 教材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活动练习
图6‐24 太阳光的色散活动
在“光的色散”(48)学习中,我们安排了一个课外活动:用脸盆盛适量水,按教材要求在水面斜插一面小镜子(不能太小),把光线反射到一张大一点的白纸上(或白色的墙上,见图6‐24)。这个活动说简单也简单,但在一个群体中,看到彩虹的同学都很激动,而看不到自己制作的彩虹的学生会怎么想?有人不停地转换着位置,努力调整着,有人不停地找人帮忙,有人不停地观察他人是怎么做的……也有人甚至放手不干,很失望地独自走了。可见,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意志,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主动实践。然而,课外活动带给教室的学习氛围,是一种可以持续一整节课的热情。
“主动实践”策略的操作要点有:
将科学概念及相应的教学跟学生个人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
强调概念对生活、事实的解释力和预测能力。
鼓励学生把概念看作解决科学问题的工具,把实践看成问题解决的方法。
五、时空管理
过程总是与时空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时空里重复着相似的活动,会带来什么结果?
(一)周末探究
这是简单持续的故事:一个做电解水实验的学生,从最简单的电解水实验开始,一个人开始在家里做实验。连续持续了一个学期的周末,从最初转换溶液成分,到改变电压,然后到设法收集气体,完成氢气和氧气在肥皂水中的爆鸣(见图6‐25)。比如再更换不同的电极,除了家里常用的铁质材料、铜导线、石墨,还用到多组电极并联、导线接在勺子上(电极面积很重要)、用吃完的曼妥思糖纸(锡箔)铺在杯子的边上做电极。
图6‐25 电解水与氢气在肥皂水中爆鸣实验
当然,实验中他也会有新的发现:为什么放出的气体还很难闻、呛人?电极总是会变黑,然后慢慢断掉,连铜都不行,铜的活动性不是在氢之后吗,为什么还是不行?水会变黄,为什么?直接把电池扔进盐水里,会怎么样?
自主时间里主动的活动,这种看似无聊的过程,最直接的结果是他的成绩持续地进步,慢慢地变成了班级里成绩一流的学生。这样的时间管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二)实验室探究
上述的例子是个体的案例。那群体又会怎么样呢?实验室里的三分钟,在相同的活动中学生又是如何管理时间的?例如,在液体压强研究这一简单探究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有哪些不一样?
一次实验时,有一个学生觉得很无聊地把研究液体压强的仪器每隔几分钟胡乱“上下提拉”几下,还说:这个实验怎么那么无聊!
液体压强研究中,学生碰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金属盒沉到水里时,高度差为零,提出水面时,反而有明显的高度差了。一类学生会找老师“换一个”,然后再实验。另一类学生独立探究、交流,也只有一组学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没有交流。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前一组实验对后一组产生了影响,前一组学生在仪器整理时间里没有注意把金属盒从水中取出,导致金属盒的橡皮膜因在水中时间过长而变形。而后一组学生在实验开始时,没有注意仪器的清点。这还是一个三分钟内的时空管理的原因。
所以,在过程时间的管理上,我们有许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除了时间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探究性学习的选题。科学教学中选择探究学习的内容自然要依据课程标准,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只要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在这样的知识的学习上,多花一点时间是没有多大争议的。
“时空管理”策略的操作要点有:
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及学习需求,然后再制订适当的课时计划。
以课内时间为主,再考虑课外时间的可行与有效。
制订学习计划时,要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及其可能消耗的时间。
阐明科学思想或理论造福于个人、社会及环境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六、适时追问
“追问”是在学生互动过程中或应答后,教师顺应学生思维,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的延伸和拓展,直到再次激活学生思维,深入理解、沟通联系,促进他们深入探究。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或理答时有这样的五种状态:一是学生回答错误;二是学生回答完全正确;三是学生不能回答;四是学生回答的答案部分正确;五是学生不能确定。这五种状态背后都有学生的现实思考,顺应学生思维的课堂追问,于学生回答错误处追问,让思考迷途知返;于学生回答正确处追问,让思考更加完美;于学生不能回答的空白处追问,让思维再次起动;于学生回答一知半解的冲突处追问,让思考生成精彩;于学生不确定的疑惑处追问,让思维拨云见日。追问过程对学生是“被动”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推动主动。
“适时追问”策略的操作要点有:
错误是潜在的学习资源,空白也不是没有,而是一种寻找。
照顾好学生的情感,追问是为了让科学教学走向深入,而不是为难学生。
顺应学生的思维追问,形成问题链,推动学生更多地主动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