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欣赏的阳光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韩 笑
作者简介:
韩笑,银川市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从事中学语文教学16年,常年任教高三毕业班。1999年、2000年两次获得高三语文优质课全市联评一等奖。 2005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班主任、银川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2007年4月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获银川赛区一等奖。辅导的学生多人获国家级作文竞赛奖项,并被授予“优秀指导教师奖”数次。个人有多篇论文发表,参评论文中3篇论文分获中央教科所、中国语文教育学会一等奖。
一个教师的影响是永恒的,谁也说不清他的影响何时何地终了。做一个教师只要把自信的火种播进学生的心灵,它就会生根发芽,成为照耀他们人生之路的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亚当斯(英国)
教师真正的本领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第斯多惠(德国)
知识与人
做任何事情人是第一要素,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教育者要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的个性,十个手指头还不一般齐呢,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或一些行为习惯有偏差的学生不能放弃,而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他们的幸福。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学生的幸福,知识是学校给予学生最直观的东西,是学校最显而易见的东西,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相对可以量化的东西,但它绝不是教育的全部,不能光“教书”。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是与人的生命连在一起的,与生俱来的,人从一出生就在学习生活,扩展人的心灵,并且终身都要学习。学校对学生心灵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给予与塑造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活,并且往往伴随他们一生。怎样通过学校生活培养学生做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育人”,对学生如何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育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教学的知识化是传统教学的特点,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强化了教书,弱化了育人,多了教书匠,少了教育家,重视学科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情感变化以及人格的养成。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既强调知识,又关注情感过程,同时注重价值观培养,因此我们就要教会学生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如何快乐地生活?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这样的教学过程将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便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低头与抬头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做人,就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三字经》还说“人之初,性本善”,它的教育含义值得我们研究。教师对学生寄予的期望有多高,学生的进步程度就会有多大,这是教育者应有的一种信念。只要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那么,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很容易树立这样一个信念:我能行,我一定能行!当学生本人和他的老师真的相信“他能行”时,他真的就能行。
各种比赛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正所谓战胜自己。为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能轻易地给学生扣一些坏的帽子,也不能把一些心理问题盲目定性为道德问题。否则,学生有可能真的向坏的方向发展。奥地利教育学家布贝尔说:“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而一切教育都离不开一个‘爱’字。 ”
无独有偶,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有一件事情给我很深的启示。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有一次正是我的课,他喊报告低头进了门,当时我感觉比较影响我上课,也是我多年教学经验激发了我的智慧,我脱口而出:“其实迟到的人是最守时间的人,守时是富有情意的一种表现。 ”这样一次全班性的“肯定”居然改变了这位学生的习惯。我有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经常表扬的学生总是抬头挺胸,经常批评的学生往往低着头走路。
学校教育往往求同,而人的发展总是求异,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信心,不能仅仅局限于好学生,而应以同样的爱心帮助差生,否则低期望导致学生低成就的恶性循环将造成更多的差生。教师应使他们更多地感受到爱,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成就动机,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一个教育案例中讲到:有一个女孩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当地小学教书,结果上课还不到一周,被知情的学生起哄无法上课回了家,母亲为她擦眼泪,安慰她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能倒得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止。然而每次女儿失败回来的时候,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抱怨的话。后来,她开了一家残障学校。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向已经年迈的母亲问道:“妈,那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可你为何对我那么有信心呢?”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撒上些荞麦种子也许能开花。因为每块地总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听完母亲的话,女儿落了泪。她明白了,实际上母亲恒久不绝的信念和爱,就是一粒坚韧的种子。
欣赏与发展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我们要学会赏识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些欣赏赞美,让你的理解、尊重、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修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就是如何赞赏他人。著名钢铁大王卡耐基在选择自己公司的CEO时说到一个选择标准“要会赞美人”。这给我的启发就是教师做到尊重、关怀、牵挂每一位学生应该是一种职业素养,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往往可以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发现学生的内心,从而找到合适的赞美教育机会。
记得有一年带高三毕业班,在期中大考后有一个比较调皮的男生在大冬天剃了一个光头,感觉不雅。我到教室看到这个情景,其他学生都在笑,影响上课听课,我看到这位学生一脸深沉,我忽然明白他这是所谓“从头开始”,当我向所有同学说出这样的“心灵情感”时,这位同学会心一笑。孔子也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学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教学永远带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规律。相信教育有规律,不断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过程表现和道德发展规律,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经历过程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学习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道德发展的过程,学科知识的获得更有价值,学生的爱心胸怀更加宽广。用我们的职业素养生发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请让我们的欣赏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