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经沧海难为水

曾经沧海难为水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余年的耕耘,十余年的探索,凭借年轻气盛的闯劲,凭借传统教育的“拐杖”,在教育的园地中,也曾收获绿荫一片。痛定思痛,我顿悟:“曾经沧海难为水。 ”仅靠原有的知识“吃老本”,已经很难雄踞于讲台;仅靠传统的教法做“拐杖”,更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想,作为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要有勇气“潜入森林”去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了解科技发展状况,对所有的未知领域都要有探索精神。

曾经沧海难为水

杨春荣

img23

作者简介:

杨春荣,女,1987年大学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二十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荣获市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的称号,多篇论文在《宁夏教育》上发表,擅长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尤其在语文教学设计上有独到的见解。

高中毕业,怀着一腔赤诚,带着一份向往,我义无反顾地迈进了师范中文系的大门。经过几年中外文化的熏陶,自感“腹有诗书气自华”,带着自信与自傲从此走上了神圣的中学语文讲坛。

十余年的耕耘,十余年的探索,凭借年轻气盛的闯劲,凭借传统教育的“拐杖”,在教育的园地中,也曾收获绿荫一片。这时的我只顾陶醉于“半部《论语》走天下”的自豪中,尚未意识到随着知识创新时代的逼近,传统的语文教学已面临“四面楚歌”。随着考场上“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出现,课堂上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令我吃惊的是,一个学生在《论“龟兔赛跑”》一文中,竟理直气壮地写道:“龟兔赛跑,本身就压抑了兔子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中国社会为什么不能飞速发展,在于长期以来赞扬这种乌龟精神。 ”面对着“标新立异”的学生,面对着飞速发展的社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了自己的失职与落伍,同时也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细细反思,才发觉:长期以来自己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站在问号与叹号的夹层中。回顾以往的教育方式,就好像是“戴着镣铐跳舞”,充满了过多的传统教育的负面沉淀:继承多于创新,咬文嚼字多于整体感知。 “红领巾”式的结构模式,“填鸭式”的满堂灌,现在看来是压抑了学生的思维,磨灭了学生的灵气。难怪长期以来学生视语文为“鸡肋”,学之无味,弃之可惜;也难怪社会上对语文微词一片,指责语文教师“误尽苍生”,在经历了无奈与委屈之后,我感到更多的是悲哀。痛定思痛,我顿悟:“曾经沧海难为水。 ”仅靠原有的知识“吃老本”,已经很难雄踞于讲台;仅靠传统的教法做“拐杖”,更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果不调整,不更新知识结构,仍然抱着传统的“佛脚”不放,总有一天会被时代所淘汰。

美国著名科学家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我想,作为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要有勇气“潜入森林”去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了解科技发展状况,对所有的未知领域都要有探索精神。做创新型教师。这样,才有利于造就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教养、广博知识的一代新人。否则,就很难在目前占有科技信息量较大,对电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十分熟悉的学生面前,树立起教书育人者的形象。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语文是一门充满理性的学科,我认为,作为跨世纪的语文教师,不仅自身要有过硬的本领,而且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探索,掌握全新的知识,从而走进色彩斑斓的生活,跨越时代。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虚心好学,不断创新,应是我此生不渝的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